蘭鋒
摘 要:隨著信息時代和網絡時代的到來,信息技術逐漸滲透到人類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對人們的學習、生活以及工作都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同時,信息技術也被廣泛運用到了教育教學實踐過程中,給傳統的教學方法和模式帶來了極大的沖擊,也提供了新的發展機遇。那么,究竟應該如何利用信息技術來展開初中語文教學呢?本文將從利用信息技術導入課堂、結合信息技術創設情境、基于信息技術整合資源三個方面出發,系統地分析、研究與論述利用信息技術開展初中語文教學的基本方法和有效策略。
關鍵詞:信息技術;初中語文教學;教學策略
語文新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教師要轉變過去單方向傳輸的教學傾向,充分利用各種教學資源,并加強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整合,以轉變和創新教學的形式,促進學生知識與能力的全面發展。由此不難看出,將信息技術運用到初中語文教學實踐過程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所以,初中語文教師必須要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不斷提升自身的信息技能,從而能夠把握語文學科特性和學生學習規律來改進、創新教學方法與手段,以信息技術來推動語文教學活動的開展,全面提升初中語文教學的成效。
一、利用信息技術導入課堂,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導入是課堂教學的開始,直接影響著學生對知識的“第一印象”和學習興趣,所以做好課堂導入非常重要。對此,初中語文教師便可以在課前準備階段,利用信息技術來搜集資源、素材,并結合新課內容、學生興趣來設計導入的主要內容,保證導入的生動性、趣味性。在課堂開始時,教師便可以利用信息技術設備來展示導入內容,引出正式的課堂教學活動,給學生帶來新的學習體驗,充分吸引學生的好奇心,進而充分激發起學生對語文的學習興趣。
如,在教授《濟南的冬天》時,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上課正式開始前,筆者先為學生們提出了一個問題,如:同學們,說到冬天大家能夠想到什么?這時,學生們紛紛開始表達自己對冬天的感受。隨后,筆者再利用信息技術,為學生們展示了冬天時的雪景,讓學生們更加直觀的感受潔白的世界,趁著學生們情緒的高漲,筆者再引出本節課程的內容,讓學生們一同打開課本,感受老舍先生對濟南冬天的描寫。這樣一來,筆者通過利用信息技術導入課堂,有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結合信息技術創設情境,調動學生感官認知
語文是一門藝術,只有充分調動學生的感官,才能學生深入感受、品讀語文知識內容。而傳統語言講解、黑板板書這種教學形式過于單調乏味,無法讓學生多重感官都參與到學習過程中,從而影響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最終的學習效果。因此,初中語文的教師應當結合多媒體等現代信息技術設備,對語文知識進行數字化的加工和處理,再通過圖片、動畫、短片、錄音等形式展示出來,創設直觀動態的教學情境,讓教學變得聲情并茂,從而帶給學生多樣化的外部感官刺激,有效調動和優化學生的感官認知,加快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消化與吸收。
例如,在教授《蘇州園林》時,為了調動學生們的感官認知,筆者利用信息技術為學生們創設了直觀情境。首先,筆者出示了幾組蘇州園林景色的圖片,讓學生們欣賞蘇州園林的盛景,然后,筆者再讓學生們打開課本,在直觀的情境下閱讀課文,感受作者對蘇州園林的描寫。這樣一來,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筆者通過結合信息技術創設情境,調動了學生的感官認知。
三、基于信息技術整合資源,豐富語文教學內容
語文教學不能僅僅局限于教材和課本之中,這樣不利于學生知識面和學習思維的拓展。而信息技術的發展打破了教學資源之間的時空限制,能夠為教學內容的擴展延伸提供無限的可能。所以,初中語文教師應當基于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來廣泛搜集各種與語文課程相關的教學案例、教學設計、課外閱讀素材等資源,進行有機的整合在融入到原有的語文課程體系中,充分的拓展和豐富初中語文教學的內容,讓學生學得更深、更廣。
例如,在教授《紫藤蘿瀑布》時,為了豐富課堂教學內容,筆者基于信息技術整合教學資源。首先,在上課前,筆者通過互聯網收集下載了一些教學資料,上課后,筆者通過信息技術為學生們進行展示,并出示探究任務,然后,筆者再給予學生們探究的時間,讓學生們跟著任務進行探究,任務如下:作者主要從哪些角度描寫紫藤蘿瀑布的?課文首句“我不由地停住了腳步”中,是什么原因讓作者停住了腳步?根據任務的引導,學生們立即對此展開探究。探究時間結束后,筆者再通過信息技術為學生們出示答案,讓學生們對比自己的結果。這樣一來,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筆者通過基于信息技術整合資源,豐富了語文教學的內容。
總而言之,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實踐過程中的運用是教育信息化發展的必然結果,也是促進教學效率和質量提升的保障。因此,初中語文教師必須要緊跟時代和教育教學發展的趨勢,樹立科學的觀念和先進的思想,積極嘗試利用信息技術導入課堂、創設情境、整合資源,從而實現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的有機融合,最終收獲理想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張文.淺談信息技術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應用策略[J].名師在線,2019(24):92-93.
[2]侯秀娥.淺析信息技術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運用[J].學周刊,2019(27):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