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斌

【摘? 要】數學學習可以分為三級,初級層次——學生在課堂上對學習知識的理解;中級層次——學生對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內化;高級層次——學生對知識發生、發展、應用的全過程及其呈現規律有了透徹掌握。
【關鍵詞】數學;理解;內化;掌握
一、理解
教師熟悉教材,摸透學生的學情,不能用停滯的目光去審視學生,在備課時將教學過程中各個環節設計到位。案例1:M是某反比例函數圖像上的一點,以M點為一個角的定點,與x軸和y軸組成一個長方形,其面積是8,因此可得出該反比例函數的解析式為y=[8x]。以下是摘錄課堂師生互動畫面片段。
教師:反比例函數的一般表達式是怎樣的?
讓同學們將本題的解題步驟寫在紙片上。3分鐘后組長收集本組成員的解題紙片;教師進行篩選,通過電子白板投影方式將解題展示出來。
二、內化
“內化”就是對所學知識在理解的基礎上能夠運用,進行推理、分析、歸納、綜合,能夠在新情境下舉一反三。案例2:三角形中邊與角之間的不等關系的課堂實錄片段。
教師:前面我們學習了等腰三角形,說說你判斷一個等腰三角形的方法吧。
學生:兩條邊相等、兩個角相等、角平分線是角對邊上的高……
教師:該學生所講的在等腰三角形中的兩條邊相等與兩個角相等,邊和角是什么關系呢?
學生:邊所對的角、角所對的邊是一一對應的。
教師:你們用什么方法知道了在三角形中相等的邊所對的角相等?
學生:對稱圖形的方法。
教師:說得對。倘若三角形的邊不相等或者是角不相等,邊所對的角是什么關系呢?請同學們拿出三角形的紙片用對稱的方法探究以下問題。
問題:在△ABC中,如果∠C>∠B,可以得出AB>AC嗎?學生如果能夠折疊出,就可以證明問題2,這里就忽略練習步驟了。點評:學生沒有動手實踐,就不可能理解“對稱”的含義,也就無從得出“在一個三角形中,如果兩個角不等,那么它們所對的邊也不等,大角所對的邊較大”的結論。
三、掌握
對數學“雙基”的真正理解就是掌握。無論是剖析數學概念、定律、公式、法則等,還是進行解題演練,其目的就是開發學生解決某類問題的數學思維方法,學會“以漁而得魚”,這才是真正地掌握,才能培養學生終生學習的習慣,才有利于學生的發展。課堂上三個層次的設置是循序漸進的,教學是無定法的,而學習必須有法。只有讓學生在課堂上理解、內化、掌握,才能吃透知識,對知識融會貫通,才能打造高效課堂。
參考文獻:
[1]李志麗.優化初中數學課堂教學策略探究[J].學周刊,2017(35).
(責任編輯? 范娛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