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雪蓮
摘 要:在我國污染處理技術尚未成熟的情況下,工業的發展必然會產生很多污染物質,給大氣污染和人們生活帶來不良的影響。現階段,我國現有臭氣源種類繁多,單一的處理設備很難對臭氣進行有效的處理和清潔,因此,近年來我國刮起惡臭氣體處理工藝改良熱潮。其中,采用生物濾池和吸收法工藝相結合處理各種工業以及市政類臭氣,具有適用范圍廣,處理率較高,效果較好的優勢在眾多臭氣處理工藝中脫穎而出。本文主要介紹了吸收法組合工藝在反應釜惡臭廢氣治理中的主要應用,大體介紹了反應釜惡臭廢氣來源以及治理工藝流程和相關介紹。
關鍵詞:吸收法組合工藝;化工廠;反應釜惡臭廢氣治理
工業社會的發展,產生越來越多的惡臭氣體,影響人們的日常生活。現階段,異味擾民的現象已經嚴重影響我國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異味擾民的投訴事件逐漸增多,引起國家和環境保護部門的高度重視,相關治理工作的開展也成為現階段必先解決的問題。
1 我國惡臭廢氣處理現狀
由于生產產業的數量眾多和產生臭氣來源不同,導致異味污染的遺留問題很多。由于市場需求大,國內企業應機創新應用了一些以解決異味凈化為主要目的的治理技術和組合凈化技術。反應釜惡臭廢氣治理工藝采用吸收法+生物處理的組合工藝,前端的吸收法首先對廢氣中的苯系污染物及非甲烷總烴、脂類等污染物吸收并溶解。既可吸收水洗不能溶解的溶劑,又具有間隙運行,易于管理,運行靈活的特點。與改良的高效旋流板塔配套使用,達標的尾氣在生物系統中去除臭味[1]。
傳統反應釜惡臭廢氣治理工藝采用焚燒的技術手段,具有運行費用低、處理率較高的優勢,其運行狀況良好,但仍然存在處理不及時產生廢氣泄漏的問題。隨著惡臭治理技術的不斷研發和應用推廣,現階段采用:專利親油吸收液和改良高效旋流板塔以及生物濾池的治理工藝有效結合的治理方式,實現了“低投資、低運行成本、高效處理”的目標。
2 反應釜惡臭廢氣治理工藝流程
反應釜日常生產過程中加入材料后充分反應,產生各種脂類、醇類和苯系物氣體,揮發氣體中的主要包含成分有脂類、醇類、甲苯、二甲苯、非甲烷總烴等,溫度可高達80-100℃。
首先將反應釜惡臭高溫高濃度廢氣經過軟連接,通過防火閥后設置的三通,一路接入不銹鋼材質的冷卻塔、氣液混合器(另一路接入備用的原有焚燒爐,平時保持關閉狀態),經過冷卻、初步混合的廢氣在吸收塔內在進行氣液混合接觸、洗滌、吸收、傳質,親油的吸收液把廢氣的揮發性有機化合物吸收捕集下來,再經過生物處理后將達標的廢氣經過原有的煙囪排放出去,而吸收了揮發性有機化合物的吸收液,不停地在吸收液儲罐循環使用;當下班停止工作后,將飽和的吸收液通過分層并匯集在吸收液儲罐里,通過收集器開關,定期回收飽和吸收液,并交給專門的吸收液提供單位,異味經過在生物池處理達標后進行排放。反應釜惡臭廢氣工藝的處理能力是300m3/h。
反應釜惡臭廢氣治理工藝涉及到的主要設備有:冷卻塔1套、吸收塔1套、風機2臺、循環泵4臺、生物濾池1臺、離心風機2臺、生物濾池循環泵4臺、控制柜1套。其中冷卻塔的空塔廢氣流速是42m/h,停留時間是144秒;吸收塔空塔廢氣流速為265m/h,停留時間是76秒;生物濾池循環泵流速為48m/h,生物濾池停留時間為180秒。
3 應用效果
吸收法組合工藝在化工廠反應釜惡臭廢氣治理中的項目應用,根據于2018年8月16日完成項目竣工驗收現場測定工作,2018年10月25日經由業主驗收的檢驗單位檢測結果顯示,該項目的主要監測項目是苯、甲苯、二甲苯、總VOCS和甲醇污染物的排放,采用檢測方法均為氣相色譜法,不同方法來源的污染物排放標準是不一樣的,其中苯的排放標準是12mg/m3,甲苯的是40mg/m3,二甲苯的是70mg/m3,總VOCS的是120mg/m3,甲醇的排放標準是41mg/m3,總體污染物去除效果很好,其中苯、二甲苯的去除率達到100%,總VOCS去除率可達99.9%,甲苯的去除率達到99.6%,甲醇的去除率相較其他較低,但也達到98.7%。就結果來看,吸收法組合工藝在化工廠反應釜惡臭廢氣治理中的應用效果是非常好的。
目前來說該項目連續運行這半年多以來,各單元設備均運行狀態良好,處理效果穩定,惡臭廢氣治理排出效果良好。
該項目的具體運行費用相較其他治理工藝也具有低耗能、低成本的優勢。正常運行這半年以來,總電費約為1.13萬元/年,藥劑費基本可以維持在800元/t,其中月耗用量為0.75t,年耗用量約9t,0.72萬元/年,綜合計算,每年消耗費用大約為1.85萬元。
4 結語
綜上所述,吸收法組合工藝在治理惡臭廢氣方面發揮重要的作用。其去除效率高、能耗低、物耗省、處理成本低、循環利用的優點值得在工業實際進行惡臭廢氣處理過程中廣泛應用。社會是不斷發展的,科技是不斷進步的,人們對于工業或生活產生的各種廢氣、揮發性有機化合物還需進行不斷探索研究,爭取研發和制造出在短時間內高效能的處理方法。
參考文獻:
[1]鄧慧卿,莊文鑫,敖慧,等.惡臭氣體污染與治理現狀及發展前景[J].科技創新導報,2019,16(3):145-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