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桐霞
摘 要:俗話說得好,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高中物理涉及到很多高等物理知識,對學生的邏輯性、思維性是一種挑戰。教師不僅要教授學生物理原理,也不要忽略結尾實驗的教學。實踐出真知,沒有經歷實驗的考驗,就不能讓學生真正理解物理原理。
關鍵詞:高中物理;結尾實驗;實踐分析
隨著時代的發展,新的課程標準得到實施。教師授課方式與傳統授課方式有很大的不同。教師更注重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學習效率,以及教學方式的轉變。在高中物理中,教師提升了物理實驗的重要性。定力和公式,是知識的匯聚,需要實驗環節進行推動。
一、提高吸引能力,刺激學習欲望
學生的學習不能依靠死記硬背,物理公式實在太多了,公式多使用外國的人名進行命名,而且各種數字和字母會讓人失去學習的欲望。課本知識都屬于概念性的總結,且由于文字與圖片的限制,內容顯得枯燥乏味,嚴重缺乏趣味性。教師可以通過實驗的方式,提升對學生的吸引力,讓學生通過眼睛去判斷定理的準確性。教師在新課程上,有時僅在課程開始時做一個實驗,然后再無下文,這使教學存在邏輯性的不完整,實驗目的不明確的問題。
例如,在《伽利略對自由落體運動的研究》中,教師可以使用兩塊大小不一的石頭,于同一時間放手,使其進行自由落體運動。教師可以闡述輕重不同的物體,從同一高度墜落,其加速度一樣,它們將會同時著地的理念。在得出物理公式后,教師可以進行新的實驗,使用高度不一的平滑斜面,將同一小球于指定位置自由落體,查看其重力加速度與時間的差距,證明伽利略研究的有效性。教師可以讓學生在課后進行自由實驗,根據高度,查看不同質量的物品下落軌跡和時間是否不同。學生也可以使用紙張與石頭,進行對比與分析。
二、設計思維實驗,實現自主學習
學生在學習中,不僅要汲取知識,還要學會靈活運用。教師雖然在教過知識以后,請學生們上臺進行驗證,但是終究與實驗有差別。教師可以啟發學生,讓學生利用身邊的資源,進行一次實驗。這種方式能有效提升學生的參與感,讓學生經過自己的手,對學到的知識進行驗證。這種自主學習行為,一般在課后進行,不擠占教學時間,而且效果很出色。
例如,在《電場 電流》中,教師可以教導學生使用橘子發電。實驗用品都是日常用品,比如橘子、銅片、鋁片、電線、表芯、小燈泡。這種實驗的原理是銅和鋅產生電化學反應,二者之間產生了電流,也就相當于一個發電機,能點亮小燈泡。學生可以利用身邊的資源,做出這種趣味性的實驗。教師也可以使用可樂、土豆去代替橘子,也能起到發電效果。這種實驗寓教于樂,能充分利用所學知識,鍛煉學生動手能力。
三、提出原理應用,聯系實際生活
教師在課堂結尾,可以就該實驗原理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進行舉例分析,達到理論聯系實際的效果。教師可以讓學生對身邊的物理現象進行舉例,使用啟發式教育,鍛煉學生的聯想能力。比如電路的火線與零線、與跳閘之間的關系,比如在學浮力時,為什么金屬船只能浮起來而石頭卻沉下去。這些都是生活中的真實案例,能讓學生產生學習的積極性。
比如,在《固體、液體和物態變化》中,教師可以啟發學生觀察道路上的車輛,有的車是運送危險化學品的,那么為什么有的化學品會壓縮成液態進行運輸,在運輸中又要進行哪些預防處理。學生可以采取網上收集資料、課后進行調查的方式,對運輸的危險品進行區分,將危險氣體壓縮成液態與液態危險品進行區分,從惰性和密閉性進行闡述。學生還可以就這些危險品的凝固點進行搜集。這種實驗行為能拓寬學生的視野,理論聯系實際。
四、總結學習原理,提倡學生預習
教師的教學是有連貫性的,學生不僅要復習,還要學會預習。教師在課堂結尾的實驗中,要講明本節課使用到的實驗原理,并將之記錄到黑板上。學生要做好筆記,方便進行回顧。教師的實驗可以帶點啟發性,通過設置懸念的方法,吸引學生進行預習工作。
例如,在《熱力學定律》中,讓學生了解熱和功的關系,通過蒸汽實驗,使學生了解蒸汽時代的發明與方向。教師可以列舉蒸汽火車、蒸汽紡織機等發明,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并自發地從功和內能的復習向熱和內容的預習進行轉變。教師的課尾實驗可以是一節蒸汽火車和一條軌道,就是這個發明,拉近了世界的距離,讓世界動力實現從畜力到機械的轉變。
五、結束語
綜上所述,高中物理教學意義重大,理論研究也需要實踐驗證,教師教學可以提高吸引能力,刺激學習欲望,設計思維實驗,實現自主學習,提出原理應用,聯系實際生活,總結學習原理,提倡學生預習。這種教學行為能顯著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大幅提升學習效率,充分鍛煉學生的邏輯性、思維能力。
參考文獻:
[1]陳野.高中物理課堂教學中結尾實驗的實踐研究[J]. 教與學,2018,7(14):5-7.
[2]李雪.高中物理課堂結尾教學的實踐研究[J].新課程改革,2018,3(36):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