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金濤
摘要: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基礎教育逐步取得了理順教育管理體制,擴大教育規模,優化教育結構的巨大發展成就,實現了由窮國辦大教育向大國辦好教育的歷史性轉變。隨著教育發展邁入人民滿意的教育發展新時期,基礎教育發展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和挑戰。理性化是世界性教育改革潮流終極的精神內核和價值追求。教育改革理性化品格的培育需要根植于中國社會的生態與時空邏輯;回歸于人的培育和發展,合理調節利益訴求,擴大教育改革的社會基礎;構建動態、民主、開放的教育改革共同體;形成規范的、生活實踐氣息濃厚的教育改革政策文本;完善教育改革的評價標準,監測、反饋和終結機制,創生具有中國本土化特征的教育改革范式。
關鍵詞:教育改革;理性化;品格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基礎教育逐步取得了理順教育管理體制,擴大教育規模,優化教育結構的巨大發展成就,實現了由窮國辦大教育向大國辦好教育的歷史性轉變。隨著教育發展邁入人民滿意的教育發展新時期,基礎教育發展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和挑戰。教育改革同常是伴隨教育活動的產生而產生,發展而發展的,縱觀世界性教育改革浪潮和趨勢,不難看出,無論教育改革形式和內容怎樣變化,其理性化的品格是其終極的精神內核和價值追求,隨著社會環境的日益變遷和人類自身認知的深入,在基于教育活動更新的前提下,教育改革的形式、內容、性質和方法也隨之呈現出多樣化的樣態。
反觀我國,雖然歷次教育改革都顯得熱熱鬧鬧,甚至于轟轟烈烈,但結果卻遠未達到理想的效果,從根本上考量,教育改革的理性化品格不明顯是最主要的因素。
一、改革”和“教育改革”
一般來說,“改革”現在常指改變舊制度、舊事物和對舊有的生產關系、上層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調整變動。教育改革是理論和實踐共生和互動的雙重范疇。在此,需要指出的是,“教育改革”、“教育變革”、“教育革新”、“教育革命”是四個密切聯系但又各具內涵的概念和范疇。而在中國,由于特殊的歷史文化傳統,“在許多文獻里,教育改革和有計劃的教育變革甚至教育變革頗為接近。國際教育界認為,教育改革”指“家庭、學校、社會經常對所開展的各種教育工作,通過某些形式進行反思。對應以社會、學校、家庭等大環境為對象和內容的改革。做這種努力的主要是學校,依靠專業學術組織進行,一般稱之為教育革新。其內容涉及教育理論,至廣義的教育制度、內容、方法等領域。
我國教育改革理性化品格不明顯的主要表現
教育改革是一個系統的社會工程,是和歷史、文化等社會生態息息相關的一個領域。“教育改革是一種復雜的現象,是理念、政策和體制結構、歷史和文化的大雜燴。在我國的教育改革中,存在著大量的對教育改革的屬性認知不清的現象,在教育改革的設計階段就預設了“教育改革一定是積極正向的,是無論如何也要成功的”的價值判斷,這樣在改革的實施和評價階段就會以一種盲目自信的心態去看待整個改革活動的運行。我國的教育改革中,仍然存在這樣一些問題,要么是宏大的、理念堆積的、缺乏具體行動策略的教育規劃;要么是脫離歷史、文化等社會背景和人性發展需求的技術性教育設計,缺乏必要的人情味、歷史感和文化感。這樣的教育改革是走不遠的。教育改革既關系到個體的更好發展,又關系到社會公平、正義和效率的均衡實現,所以健全一個教育改革的監測、評估和終結機制是非常重要的。相對于西方系統化、成熟的教育改革監測、評估和終結機制,我國在教育改革領域內對它的研究和實踐明顯缺失,缺乏相關的改革效果、改革風險等各項監測和評估標準,改革過程中糾偏、糾誤的校正機制不敏感。不管面對多么大的明顯無法克服的阻力。這其中有各種利益的糾葛,有各種社會成本的考量,但如果不果斷適時終結這種改革,我們付出的代價將更大。
教育改革理性化品格的生成
教育改革無小事,關系到國民素質的提高、社會的進步和國家的振興,需要認真而謹慎的對待,采取理性而又科學的方式去設計和運行。教育的原點在于育人,“實現教育的回歸就要使教育真正站到人的立場上來,以人之生成、完善為基本出發點,將人的發展作為衡量的根本尺度,用人自我生成的邏輯去理解和運作教育。教育改革不是“陽春白雪”,而是真正的“下里巴人”,要把教育改革當成社會的日常生活場域來定位,在實實在在的社會生活中扎扎實實地去推進,賦予它生活化的特征,而非簡單的理念宣傳和“運動式”的推廣。教育作為一個公共的社會領域,其改革不應該僅僅是教育場域內的事情,它和每一個社會場域的關系都很緊密,因此,擴大教育改革的社會基礎就顯得尤為重要。教育是為全社會服務的公益事業,它更需要全社會的愛護與支持;教育是一項需要政府作為主心骨去支撐、需要公眾投入和呵護的人類事業,而不只為某一部門或小家庭利益服務。如果缺乏人類意識,缺乏社會意識,把教育簡單地丟給中小學教師,出了問題就一味地指責、批評,教育就不可能辦好。
教育改革主體的自我變革是教育改革中的重點和難點之一。相對于客體化的改革,主體的自我變革需要具有鮮明的“自我自覺”特征,這對于許多改革主體是必須的但也是較困難的對于不同的改革主體,有不同的自我變革要求,如政府層面的自我變革需要改變自己的權力觀念、工作作風、行為方式,真正做到決策科學化、民主化;學校層面的自我變革需要把實現教育家辦學作為自己的理想追求,尊重學生,尊重學者,尊重學術,積極主動地而不是被動地進行學校教育改革;教師層面的自我變革需要要改變自己陳舊落后的教育教學觀念和方式,改變不斷陳舊的知識結構,改變自己的“權威”意識,真正做到以學生為本,提升自己對教育、對教師職業、對學生的愛;學生層面的自我變革需要轉變被動的處境和只是被教育者或被改革者的意識,樹立教育改革主體意識,提升自己參與教育改革的能力,將自己對于教育改革的期待、愿望表達出來。只有真正具有中國本土化特征的教育改革范式,才是可行而富于成效的。
結語
總的來說,教育改革共同體不是各種社會改革力量的簡單疊加,這個共同體需要具備統一的改革精神氣質和理性品格,需要適應環境變化的動態機制,需要民主有效的改革推進方式,需要開放自由的共同體交流氛圍,需要最終形成參與、合作、理解、實踐的教育改革共同體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