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卉
摘 要:本文為提高S塊邊水稠油油藏火驅開發采收率,有針對性的開展火驅主控地質因素分析與研究。通過油層展布特征研究落實火驅開發物質基礎,斷裂系統精細描述優化火驅井網部署,儲層連通性評價優化注采參數設計,儲層質量差異表征優化層段組合,地層傾角精細描述優選火驅井網形式,為邊水稠油油藏火驅開發提供技術借鑒。
關鍵詞:封閉性;連通性;非均質性;地層傾角;火驅開發
0 引言
從國內外火驅礦場試驗來看,儲層封閉性差、油層連通性差、地層中有大量的高滲透通道、存在大的氣頂或無良好的蓋層的油藏不適合進行火驅開發。因為儲層封閉性差會無法有效控制火線,儲層連通性差會限制燃燒帶的推進和延伸,高滲透通道會引起空氣竄流,容易造成火線在平面上的局部突進,也會造成縱向上的不平衡[1]。因此油藏地質條件是決定火驅開發成敗的首要因素。本文為提高S塊邊水稠油油藏火驅開發采收率,有針對性的開展火驅主控地質因素分析與研究,量化動用狀況,細化部署潛力,為邊水稠油油藏火驅開發提供技術借鑒。
1 油藏地質概況
S塊構造上位于D斷塊的東南部,該塊于樓油層劃分為于Ⅰ、于Ⅱ兩個油層組,火驅目的層為于Ⅰ組。于樓油層總體構造形態是一斜坡背景下發育的單斜構造,地層傾向南東,構造面積5.3km2,構造幅度180m,塊內發育8條斷層。為扇三角洲前緣亞相沉積,物源來自西北方向。原油粘度13955MPa·s,密度0.987g/cm3。儲層孔隙度30.6%,滲透率2183×10-3μm2,屬特高孔特高滲儲層,油水界面-1050m左右,為層狀邊水稠油油藏。
2 火驅主控地質因素分析與研究
2.1油層展布特征研究落實火驅開發物質基礎
S塊油層分布受構造控制明顯,主要分布在構造高部位,低部位邊水還十分活躍,所以火驅試驗區選在區塊的中東部構造高部位。試驗區于Ⅰ油層組油藏埋深922.0~1050.0m,含油井段平均76.3m。油層較為發育,厚度一般為6~30m,平均21.9m,且單層厚度較大,凈總厚度比0.44,油層發育集中。
2.2 斷裂系統精細描述優化火驅井網部署
本次研究通過斷層兩盤巖性配置關系、泥巖涂抹因子研究,落實斷層封閉性,得出結論:邊界斷層斷距大,砂巖對接比例較小,泥巖隔夾層發育,泥巖涂抹較充分,斷層封閉性較好。內部斷層斷距較小,砂巖對接比例較大,泥巖涂抹距離較小,斷層封閉性較差。建議火驅井組靠近邊界斷層部署,提高斷層邊部老井利用率,為后期轉線性井網,移風接火增加了空間。最終將試驗區選在斷層不發育的斷塊中部區域。
2.3 儲層連通性評價優化注采參數設計
將井間砂體連通性劃分為三個類型。注采連通性好:波形、振幅和頻率穩定,注采井處于同一沉積主河道上,儲層發育穩定。注采連通性中等:存在波形反射強度的變化,注采井間沉積相變成單井處于河道側緣,井間儲層變化,部分連通。注采連通性差:反映兩套不連續砂體的接觸特性,存在不連續界面,注采井分處不同相帶或不同河道沉積體,注采不連通。應用以上方法,分上下兩套層系對試驗井組進行了連通性評價。最終得出結論:試驗區4個井組整體連通性好,于Ⅰ5-6連通性好于Ⅰ1-4,沿河道方向好于垂直河道方向。西部兩個井組連通性整體好于東部,滿足火驅開發技術界限。
2.4 儲層質量差異表征優化層段組合
2.4.1 隔層分布特征
S塊于樓油層頂部發育穩定的玄武巖,厚度5~20m。于Ⅰ與于Ⅱ油層組之間有穩定的泥巖隔層,厚度一般為1.0~14.5m,平均6.8m。各砂巖組間有穩定的泥巖隔層發育,平面上沒有“開天窗”的情況。于Ⅰ1~于Ⅰ2砂巖組間隔層厚度一般為0.2~7m,平均1.8m;于Ⅰ2~于Ⅰ3砂巖組間隔層厚度一般為0.5~10.5m,平均3.0m,能有效的分隔上下層系,也為火驅的分層開展奠定了條件。
2.4.2 層間非均質性
層間非均質性是指在縱向上砂體之間的儲層性質的差異程度。目前大多采用單項參數來評價,如層間滲透率變異系數、層間滲透率級差等,或者將各參數羅列起來進行比較。火驅試驗區于Ⅰ油層組滲透率變異系數為0.72、突進系數為3.05,表現為較強的層間非均質性。而各小層層間非均質性中等,為較均勻型儲層。說明評價對象越細,儲層非均質性越弱。根據以上研究得出結論:試驗區各砂巖組間有穩定的泥巖隔層發育,砂巖組內部儲層非均質性較弱,可以實現分段火驅開發,減少大段火驅引起的層間矛盾。
2.5 地層傾角精細描述優選火驅井網形式
本次研究通過落實局部微構造特征為地層傾角描述奠定基礎。相比于傾角范圍為2~8°的西北部低傾角區,東南部高傾角區(火驅試驗區)地層傾角較陡,地層一般5~18°。借鑒國外油田實施經驗,適合采用構造高部位開始的線性井網,但考慮擴大火驅波及范圍,初期采用83m面積井網,待火線擴展至邊井后轉為線性井網形式。
3 結論
根據以上分析與研究,開展火驅試驗區規劃部署:
①火驅試驗區選在S塊的中東部構造高部位;
②火驅井組靠近邊界斷層部署;
③進行分段火驅開發,減少大段火驅引起的層間矛盾;
④先期面積火驅后期轉線性火驅。該試驗一旦成功,將為其他相似區塊火驅開發積累寶貴經驗,可進行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王元基,何江川,廖廣志,王正茂.國內火驅技術發展歷程與應用前景[J].石油學報,2012,33(5):909-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