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雨默



摘 要:貝多芬,維也納古典樂派代表,杰出的鋼琴家、音樂家、作曲家。作為古典音樂的集大成者,使古典音樂的風格更具有交響性,在歐洲音樂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同時又另辟蹊徑探尋浪漫時期音樂的道路。1806年,是貝多芬音樂創作多產的中期,作者完成了《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這部巨著,是其唯一的小提琴協奏曲流芳后世!此曲旋律直擊內心,高貴細膩、曲式豐滿龐大,氣勢如虹,一直以來被譽為“小提琴協奏曲之王”。本文通過結合作者生平及所處時代的人文環境,創作個性、風格,作品的創作背景、曲式結構、演奏技巧以及情感表達展開分析。
關鍵詞:貝多芬;小提琴;音樂創作
一、作曲家生平
貝多芬,1770年12月生于德國波恩,自幼學習音樂,獲得“音樂神童”的美譽。1792年,在維也納跟隨莫扎特、海頓學習,取得了巨大的進步,確定了作曲家的地位。18至19世紀歐洲的啟蒙運動、法國大革命、德國的“狂飆運動”等一系列巨大的變革,使作者的民主思想趨于成熟。他信仰共和,崇尚英雄主義,將古典時期音樂的精華融入“浪漫”主義氣息。在他57年的藝術創作旅程中為后世音樂家們的創作奠定了重要的基礎,因此在歐洲音樂史上被尊稱為“樂圣”和“交響樂之王”。
二、音樂創作
貝多芬創作生涯可分為三個時期,1770-1803年為創作早期,當時作品深受海頓和莫扎特影響,更多的追求一種寧靜、優雅,如小提琴一、二、三奏鳴曲,《悲愴奏鳴曲》《月光奏鳴曲》等。1803年—1816年的中期創作開始突出個性,強調沖突和精神的升華,創作有更多的鋼琴奏鳴曲包括第三至第八交響曲、小提琴協奏曲等,將浪漫主義推向高潮。1816-1827年間是貝多芬音樂創作的晚期,作品包括第九交響曲和《莊嚴的彌撒》等,這一時期貝多芬更多追求的是音樂的內容。他創作的初期到晚期也是一個顯著的由古典風格到浪漫派風格的過渡階段,在音樂史上的貢獻是無人能及的。
三、作品、曲式、演奏分析
《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Op.61,該協奏曲的創作于1790到1792年間,當時的貝多芬對他的學生—匈牙利的伯爵小姐萊莎.勃倫斯威克產生了深深的愛意,并在她的莊園渡過了一個十分歡愉的夏日,樂曲正反映出他這些日子生活中所充斥的詩意。1806年首演于維也納歌劇院,被譽為“四大小提琴協奏曲之首”。這首協奏曲被稱作《定音鼓協奏曲》的原因是第一樂章從定音鼓模仿敲門聲的五次擊鼓開始。在獨奏樂器與樂隊的關系上,他改變了古典樂派協奏曲中樂隊只起伴奏作用的手法,使樂隊與獨奏樂器有機的聯系在一起,共同發展樂曲的音樂形象。整個樂章的情緒是沉著、堅定的。
第一樂章,D大調,4/4拍,奏鳴曲式,不太快的快板,具有田園詩般的性質,作品將貝多芬賦予大自然的刻畫和熱愛、對大自然所具有的奮發人類情操的表達,并結合音階這樣原始的材料,連貫的旋律,賦予復雜的神秘性和人類的熱情。
(一)呈示部部分
第一呈示部共有88小節,第二呈示部在89小節處開始進入,樂曲的開始使用了大量溫暖、柔美、莊嚴的旋律,像是曙光,冉冉升起。連續八度樂句力度上要做漸強,從上半弓開始演奏,前兩弓所用的弓長應相同,然后一弓比一弓長,更靠近弓根。裝飾音演奏的要短,換弦換把時發音要穩定,每組八度要突出高音,以便能體現出旋律的連貫性,到最高音G音時一定要突出,要站穩。接下來的三連音要把第二個音的時值拉足,左手指的揉弦和運弓要更富于表情。第93—96小節連續的三連音力度是弱的,注意弓的接觸點、運弓的力量,弓速弓段需把握好,96小節要一組比一組演奏的慢,在進入97小節之前要稍作停頓,注意樂句的劃分。在演奏連續的連弓時,注意左手的顆粒性和真誠情感的表達。
118小節進入了連接部分,樂隊演奏先于獨奏,在143小節進入了副部主題。dolce意為柔和的、甜美的,E音上的顫音要高抬指,頻率要慢,保證每個音的顆粒性,換弓要無痕跡,147小節第三拍的16分音符下指要柔,要清晰,為之后安靜的旋律做準備。這部分音樂溫暖人心,與主部主題一樣音樂材料并沒有發生很大的變化。
在185小節,樂隊演奏主題旋律,在獨奏演奏16分音符的分解和弦時應用中弓,兩拍為一組,一問一答,“問句”的第一個音拉的長一些,要把組成華彩旋律線條的每一組中的最高音強調出來,伴隨著樂曲情緒逐漸加深,音色也越來越明亮。主旋律大調色彩鮮明,情感真摯、質樸。
(二)展開部部分
224小節獨奏小提琴在C大調上開始了跌宕起伏的旋律線條,變化重復運用主部主題材料,展現了小提琴動人的音色。292小節開始的16分音符的演奏整體是弱的,音型演奏的要平均,左手手指要高抬,每一個音都要清楚,要有語氣,保證節奏上的均勻性。
(三)再現部部分
主部主題的音樂材料在366小節再現,在510小節結束,運用了一樣的音階級進上行旋律,演奏時注意運弓發音,“三換一連”技術的高規格標準。樂曲從C大調轉回了D大調,進入了再現部的結尾。樂隊通過變奏、分解音型等技法不斷變換音樂材料,并加以裝飾音。
(四)尾聲部分
樂曲在511小節進入了尾聲,持續了25小節。獨奏小提琴奏出副部主題的同時主部主題也發生了一些變化,即通過高八度的形式將大量明亮的色彩演奏出來,力度也隨之增強,525—527小節雖改變了弓法,但每組三連音的第三個音符要演奏的更加有感情,在526小節里一弓要比一弓更平穩,更安靜,529小節開始的這一串16分音符,演奏的力度為中強,且在531小節開始漸強,533小節要使用上半弓演奏,弓毛和琴弦充分接觸,最后兩小節的4分音符時值要拉足。
在全樂章中,右手要使用平穩的運弓來演奏出連貫的線條,而左手揉弦要賦予其表情。在速度上,因為是“不太快的快板”,所以“穩”在全曲的演奏中很關鍵,從音色方面來說,要發出飽滿而深厚的音色,不能將弓飄在琴弦上,隨著情感的變化胳膊運弓的重量要由少到多,弓速要由慢到快,接觸點要由指板逐漸靠近琴碼,把握好運弓的力度,這部分把田園詩般的美好、樸實、向往純凈體現的淋漓盡致。
四、個人體會
我們不難看出音階這樣原始的材料和三度模進大量的出現在這一樂章中,相比其他協奏曲來說,或許讓人覺得不夠華麗甚至會覺得平淡,但時間越久越覺得樸實自然的旋律里會滲透出高雅的格調,一種精神上的“提高”。連貫流暢的旋律不失氣勢和深度,既讓人身心愉悅又能給予人們心靈上的震撼,音樂中營造了美妙的場景,使我們身臨其境。無比幸福的情感的洋溢在音樂旋律中,使得浪漫的愛情淋漓盡致的表現出來。
五、結語
這部作品突出了獨奏小提琴的地位,在19世紀將小提琴這件樂器推上了一個歷史的新高度。小提琴與樂隊相輔相成,具有很強的交響性。那時的他懷揣著美好的夢想,所以此曲同時折射出了作曲家豐富細膩的內心情感,具有明亮的大調色彩,如歌般的旋律進行,音樂中到處都洋溢著無比歡快及莊嚴的情緒,使得聽眾擁有田園詩歌般的美的享受。■
[參考文獻]
[1] 白旭.貝多芬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的曲式結構分析—以第一樂章為例[J].黃河之聲,201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