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愛春
當前,知識經濟已見端倪,它呼喚創新人才,迫切要求教育走改革創新之路,盡可能地開發人的創新潛能。在這種歷史條件下,創新學習倍受人們關注。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已經成為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它不僅關系到數學教學質量,而且關系到新世紀人才的素質。因此數學教學應重視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
一、激發興趣,營造創新意識的良好氛圍。
學習興趣是學生感知事物,追求和探索新知識,發展思維的強大內驅力。課堂教學中,引人入勝的啟發導入,扣人心弦的懸念設置,發人深思的巧妙提問,生動形象的直觀教學等都能激發學生深厚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望,創設出樂學的課堂氛圍,促使學生樂于參與。
例如在教學分數的基本性質時,我這樣導入:“我們在學習分數的過程中,常常需要改變分數的形式而不改變它的大小。如何才能進行分數的這種變換呢?”問到此,學生疑竇頓生,以“愿問其詳”的心情急切等待教師的講解。再如教學比例尺時,我一邊掛中國政區圖,一邊講解講述:“我們偉大的祖國有96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從地圖可以看出祖國概貌,可知兩地間距離。同學們誰想知道哪兩地間的距離可問老師”學生紛紛舉手,有的問南京與北京相距多遠,有的問香港與北京相距多遠……我用直尺在地圖上量一量,從容作答。學生感
到很新奇,僅憑一把尺子,怎能量出兩地間的實際距離呢?這時教師告訴學生:僅憑尺子是量不出的,還需借助地圖上“比例尺”去算。就這樣,學生興趣盎然地學會了比例尺的有關知識。
二、鼓勵質疑問難,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思起于疑,有了疑問就能激發思考。有了思考才會產生見解,使學生的思考更加深入。因此,教師要經常不斷地鼓勵學生質疑問難,及時使學生的疑難問題得以解決,以此培養學生的創新的意識。
如在指導四年級學生復習數學時,一個學生提出練習二十一第10題“光明電影院原有座位32排,平均每排坐38人,擴建后增加到40排,比原來多出704人,擴建后平均每排坐多少人?”我當時接到題后,先讓全班學生做做,結果全班40名學生有16名做錯。通過了解發現,學生的算錯原因是對“增加到”和“增加了”區別不開,16名學生普遍增加到40排,列成算式32+40。經過教師點撥后,學生明確了“增加到”和“增加了”的區別,學生再重新做這道題,16名學生有12名很快就把答案做對了,剩下的4名學生經過個人努力也學會了。
再如在教學概念“整除”時,一學生提出疑問:“老師,為什么在講數的整除時,所說的數一般只指自然數,而不包括0?”我這樣回答:“這位同學提出的問題挺有意思,可要等到這一單元教完后,大家才能明白其中的道理。請同學們認真學習這一單元,到時看誰能先解決這個問題。”這樣回答,激發了學生學好本單元的興趣,又保
護了學生質疑問難的積極性,可謂一舉兩得。等到復習時,讓學生圍繞“如果不把0整除,那會得出怎樣的結論?”這一問題進行討論,從而得出“0是任何自然數的倍數”、“任何自然數都是0的約數”“任何幾個數的最小公倍數都是0”的結論。
三、動手操作,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學生具備了強烈的參與意識后,教師還必須遵循兒童的認知規律,結合教學內容,給學生創造參與機會,使他們主動參與到知識的形成和發展中來,培養他們的創新能力。
在教學中教師要重視知識的形成過程,著力引導學生多思考,多探索。讓他們自己動手、動口,主動地去獲取知識,并不斷地體驗到成功的愉悅。如教學“三角形內角和”時,先告訴三角形的內角和是非曲直180,再讓學生自己想辦法驗證這個結論的正確性。有的學生用量角器分別測量了三個角的度數后相加,從而驗證三角形的內角和是非曲直180;有的學生用長方形來驗證,因為長方形四個角都是直角,因此它的內角和是非曲直360。沿長方形的對角線剪開,得到兩個完全相同的三角形,從而證明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還有的把三角形的三個角剪下后,拼成直角,從而得出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的結論。
四、分層練習,拓展創新
隨著學生學業的不斷推進,他們的學習能力、習慣諸方面逐漸形成一定的差異。如何使數學特長生得到提高,中等生提到優化,暫差生得到轉化實踐證明在課堂上實行分層練習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
實驗初期,我采用了隱性分層的方法。即在心目中,將全班學生分為A、B、C三層。在講授基礎知識時面向全體學生,保證每個學生都能理解,掌握好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在課堂練習中,我給A層學生布置思維難度稍大的練習題;對B、C層學生則重點加強基礎知識的鞏固練習,但C層的學生的學習量明顯少于B層。雖然對C層學生的練習量不作限制,但要采取措施保證他們弄懂算對。
實行隱性分層一個月后,學生對分層有了較明顯的察覺,在他們的要求下,我便向全班學生交了“底”,并根據每個學生自己的意愿,將全班42名學生公開分為三層,進一步實現課堂顯性分層教學。其中A層的數學特長生15名,B層的20名,C層的暫差生7名。對每層提出相應的學習目標,激勵學生形成理想及責任感動機,引起隨意注意。同時結合教材內容,貼近學生的心理,創設意境激勵學生形成興趣動機,引起不隨意注意。例如學習圓的面積公式時,教師出示面積相等的圓和長方形,提問學生哪個面積大。學生憑視覺猜測,出現了三種答案。這時,我便指出,由長方形的長和寬我們知道長方形的面積,若再有一個圓的面積公式,求出圓的面積,答案就確定了。從而使學生產生了學習圓的面積公式的需要,分層建立學習目標:A
層探索發現圓可以切割拼成近似的長方形,并能敘述推導過程,熟記、會用公式;B層理解推導過程,熟記、會用公式;C層聽懂推導過程,熟記、會用公式。這樣使學生以“要學”、“能學”的心理狀態自覺進入學習角色,從而使每一名學生都擁有適合自己的學習環境,促使每一名學生愉快主動地發展。
綜上所述,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意識是一項系統的工程,教師要通過數學教育教學活動,把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創新能力落到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