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楚楚
摘要:高職教育作為當前國內一種重要的高等教育組成部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盡管如此,在現實生活中,仍有不少人對于高職教育還存在一些誤解和困惑,這也就直接導致高職院校的學生在社會認知、自我認知方面存在一定的盲區,影響其心理健康狀況并不容樂觀。因此,對于高職院校學生,充分關注他們的心理是整個教育階段不應輕視的問題,高職院校應科學地加以規劃,開展各種形式的心理教育課程為學生們提升自信心。
關鍵詞:高職院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當前,我國國內就業競爭日趨激烈,繁重的學習任務使得新一代初中生、高中生承受著不同程度的心理壓力,盡管這些學生當中不乏佼佼者,能夠在三年的不斷努力后考入理想的學校,最終獲得自己滿意的結果。但不得不承認的是,在這一群體當中,有相當一部分學生是處于中等學習水平的,他們在放眼未來的時候,可能所看到的更多的是迷茫。因此,早在1993年,國家就召開了全國教育工作會議,此次會議之后由國務院頒布了《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其中明確指出我國教育今后發展的兩個重點,一是基礎教育(重中之重),二是職業技術教育。顯然,從國家層面已經開始注重教育的基礎建設和人才分類培養,基礎教育在此不提,本文主要討論高等教育中的高職人才培養及學生心理健康話題。
高職教育是我國高等教育事業中一個特別重要的形式,承擔著為經濟社會的發展輸送高級技能型人才和應用型人才的重要任務,其在我國高等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是無可置疑的,目前在我國的高等教育發展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但從一些群眾的反饋來看,對于高職教育,不少人還是存在著認識誤區的,比如學習成績不好的學生才會選擇進入高職院校、為了混個文憑進入高職院校、就業前景不好等。這樣的觀點深入人心之后,對于高職學生本身的心理也就產生了一定的負面影響,心理的變化可以影響學習、生活等諸多方面,因此,要想真正發揮高職院校的社會職能,提升高職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是一項重要工作。
一、國內高職院校學生的心理狀況
哲學家西塞羅說:心理疾病遠比生理疾病為數更多,為害更烈。不少學生在進入高職階段由于沒有及時調整心態,導致出現不同程度的心理亞健康狀態,這也是出現社會對高職教育產生錯誤認識的根源之一。
1、進入高職院校后,有些學生會出現記憶力減退、食欲不振、對學習缺乏熱情、逃課、迷戀上網、夜不歸宿等情況,此類情況總共大約占據學生總數的一半不到,這些現象反映了還有相當多的大學生還沒有很好地適應大學生活。
2、上課情況。上課期間,有些學生會做一些與課堂無關的事情,如玩手機、聊天、吃東西等,遲到早退的情況也不少。通過與他們的交流可以發現,高職生對于上課的意義并不明朗,認為專業知識太枯燥、聽不懂;期末考試計劃采用作弊的方式過關等。這些現象突出反映了很多同學學習動機不強,學習習慣不好,學習興趣不濃,學習方法有待提高。
3、自我認知。在調查中,不難發現有相當一部分的學生對自己的未來沒有設定合理的目標,在課余時間用來鉆研專業知識的簡直是少之又少,大多是在看一些雜志、玩網絡游戲、打牌聊天。在和他們的溝通中不難看出,有些學生是對自己的未來充滿困惑的,既希望能夠找到一份滿意的工作,但又害怕接受專業知識的學習,這其實正是缺乏自信心的一種表現。
4、人際關系。高職院校比學生們之前所待的普通院校不同,同一個班級的學生可能來自幾個不同的地方,這種情況對于年齡還較小的學生可能難以把握。在一個縣城的高職院校,我們發現,一個班級里二三十人,卻有五六個群體,群體的劃分主要是依據學生們家庭住址的遠近。另外,由于群體之間的差異、界線,當出現不同群體中學生之間的摩擦時更容易引發群體與群體的沖突,個體的以自我為中心、缺乏容人之量對學生群體的和諧相處也是一種隱患。
二、明確高職生的心理教育目標
關于教育目標是高職院校在對學生進行心理教育之前所必須要做好的準備,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選取、設定:一是有穩定的情緒和自制能力;二是有良好的人際交往能力,同學關系、師生關系融洽;三是具備正確的、積極的學習態度;四是有健全的人格特性;五是具備一定程度的受挫能力;六是有切合實際的學習目標等等。從大的方面來說,可以這樣來看。
第一、學習方面。高職院校的學習不同于普通院校,所學的內容既有原先普通院校的知識還有將來賴以謀生的專業知識。顯然,普通高校的知識學習其難易程度肯定不會太高,高職院校主要是向學生灌輸應用專業知識,所以,學生應當重視專業知識,端正學習態度。
第二、課程方面。院校應當在不同學習階段設立、開展不同形式不同類型的心理知識課程,文化知識的講授固然重要,但切不可忽視心理健康的培養。在開設心理教育課程前,學校學校教務處應當請專家、教師進行課程論證,盡量選取適合學生年齡階段的心理課程,如果課程難度太低,會難以發揮課程開始的作用、難度太大,學生會難以理解、吸收,同樣達不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第三、技能方面。院校除了開始基本的知識型課程外,還應當教會學生心理調節的技能。這類課程可以請有經驗的心理專家到校開展講座,利用專家豐富的工作經營、科學的心理調節技能為學生上一堂生動的心理課。
三、提升學生心理健康的具體措施
1、從學校開始,重視院校學生心理教育。這一點不難理解,從一些少數院校的教學理念不難看出,他們對于學生的心理教育是擺在靠后的位置的。這些院校大都以教授專業知識為工作宗旨,學生的心理健康卻看得較輕。前文說過,學生的心理狀態會直接影響其學習、生活的結果,心理是否健康,它的重要性已不需要贅述。因此,從學校開始,應當將心理教育擺在高度重視的位置,在課程設立、班主任工作、寄宿生管理等方面都需要涉及,也不能僅僅是把關心放在嘴上而不去落實。
2、加強思想教育施教者的心理教育
從當前的 “考證熱潮”不難發現,我們的社會中不少人已經開始在備考著“心理咨詢師”的證書,這也充分反映了心理健康問題已經逐步得到整個社會的重視。對于高職院校的教育工作者其實更是如此,在育人的崗位上,自己必須具備高度的正能量、自身必須心理素質過硬。對于一些剛剛從事施教活動的、或者年長的教師,學校應當盡量創造機會,讓他們參加心理健康培訓,從施教者的層面提升他們的教育水平。有些少數院校,他們的師資力量不是很強,教師育人水平參差不齊,這對于培養高素質的學生是會產生一定程度的阻礙的,因此,不僅要提升教師隊伍的心里教學水平,也要提升其他方面的教學能力。
3、幫助學生提升自信心。這是關鍵的一環,從當前高職院校學生的調查中可以看出,將近半數的高職生對于自己的將來還沒有形成充分的預期,如果僅僅滿足于當前,混一紙文憑,那他們在步入社會后將很難找到心儀的工作、難以勝任專業性的崗位。因此,在傳授學生們專業知識之前,院校應當充分鼓舞學生,使其了解所學專業、熱愛專業,進而提升學習效果。在調查中,有些學生反饋,由于自己文化水平較低,心里有一種自卑情緒,對于專業知識的學習也懷著畏難、沒有信心的心態,這充分說明了心態的重要性。本身,進入高職院校的學生在學習能力、自我學習能力方面可能相對于普通高校的學生來說是欠缺一些,再加上一定的自我暗示,感覺自己學不上去,沒辦法掌握專業知識,那當然不會取得成功。所以,從院校來說,應當利用教師會議的時間向各任課老師傳達學生心理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要把對學生的心理教育納入對教師的績效考核,充分發動老師的作用,由老師開展具體的工作;而作為教師,應當將心比心,用教師的仁愛之心關心、愛護、幫助學生,其實,在高職院校的學生當中不乏具有發散性思維、創新思維的學生,他們可能對于基礎文化知識不是很感興趣,但對于專業知識或許具有一定的天賦,所以,教師的任務除了傳授知識外,還應當挖掘學生的潛力,多鼓勵學生在專業知識上有所突破,為將來工作打好堅實的基礎。
4、創造自由、平等的教學環境。傳統的教學方式有其自身的優點,但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高職學校應當有自己的教學方式方法。進入高職院校,學生都已經具備了比較成熟的自尊心,他們渴望被認同、渴望自由平等,更希望老師能把自己當做朋友一樣來對待。因此,教師應當充分認識到這一點,采取認同式的教學方法,打消學生們的抗拒心理,讓他們感受到老師是從心底里為他們著想,以情動人,這樣,對于學生們來說會更容易接受老師、接受學習的課程;而對于教師來說,也在班級管理工作中有所獲益。
5、院校多開展豐富的文化活動。豐富的校園文化活動可以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心態、溫馨的校園生活會使得他們更愿意接受學校的各項規章制度。大學就像社會的縮影,里面是紛繁復雜的,有些心智年齡還不睡很成熟的學生在這里可能會出現無所適從的感覺,繁雜的專業知識也會使得學生產生厭煩、抵觸情緒。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娛活動,可以增加學生之間的溝通、交流,放松疲憊的身心,提升學生們的學習體驗度。
四、結論
高職院校的畢業生在激烈的就業競爭中仍然會面對較大的就業壓力,因此,高校必須重視對學生們的心理教育,尤其是抗挫能力、自我認知能力、創新能力等,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培養他們,培養出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高素質人才。
參考文獻
[1]張帆.高職學生心理素質教育模式初探[J].職業教育研究,2006( 6) .
[2]張力威.高職學生心理素質教育簡論[J].中國青年研究,2006( 10)
[3]孫萍, 趙青.高職院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實踐與創新[J]. 廣州城市職業學院學報, 2009, (3).
[4]宋海寧.當前高職院校職業指導的主要問題及對策[J].教育與職業,20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