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凱澳 術隆鑫
摘 要:近些年來,在城市設計中融入低碳、環保的理念成為了主要的手段。本文就針對生態理念下的生態城市設計進行了分析,主要內容包括生態城市的基本內涵和特點、生態城市可持續發展原則和方法、生態城市創建策略、生態城市建設的基本要求等方面。
關鍵詞:生態理念;低碳;環保;生態城市
1 生態城市的基本內涵和特點
城市化對生態城市建設的壓力正變得前所未有,城市化速度如此之快,需要與生態城市建設、生態城市生活方式所需的資源保持平衡。為此相關研究使用生態足跡方法檢查其可持續性。采用聚類分析和回歸分析,通過計算國家的生物承載力,對生態城市建設和普通城市建設進行了對比。隨著對可持續城市增長的日益關注,規劃者和利益攸關方應認識到自然資本過度利用的地方,制定生態城市可持續資源利用政策的同時會在生態和社會經濟需求之間建立平衡。
生態城市是由社會、經濟、自然三大子系統共同構成的擁有生態良性循環的城市,著重完成人與人之間的和諧氛圍,打造出更具有人文特色的人居環境。
生態城市建設的特點體現在:生態城市將自然融入科技之中,使兩者充分融合,從而達到利用有限資源實現利益的最大化。同時生態城市通過構造人與自然、人與人構成的和諧環境,達到社會、經濟和自然生態化的協調統一。在社會方面,要求居民有著自覺的環保意識和生態意識;經濟方面,建立生態產業體系[1]。
2 生態城市可持續發展原則和方法
從生態學角度研究自然、經濟生和社會三者相互協調的均衡發展和良性循環是生態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原則.
注重和諧性:生態城市應在滿足人類物質追求的同時,帶給人類精神世界的富足,通過營造滿足人類需求的環境,增添人文氣息,創造人與人之間互相幫助的環境,是這個城市飽含旺盛的活力。
強調持續性:要求我們合理分配有限資源以創造最大的效益。通過能源、資源、材料三方面的良性循環以達到生態城市的持續性。(1)能源:利用綠色環保且可再生的能源,例如太陽能、風能、水能等。在世界能源消耗總量中,建筑的供暖、采光和制冷占據了43%,所以以采光為例,設計建筑時,用自然光代替人造光,能大幅度減少此類用電的數量,來達到環保節能的目的。(2)資源:生態城市的資源循環系統,例如水循環、廢物循環等。以水循環為例,城市雨水的利用包含初期篩選、雨水吸收、雨水儲存、雨水滯留、雨水過濾、雨水再利用六個方面,通過構建城市的雨水利用系統,將有利于提高生態城市的節能效果,緩解城市內澇,補給地下水,推進生態建設。(3)材料:應減少木質材料的使用,同時開發和使用新型綠色材料。
3 生態城市創建策略
生態城市的創建有著很大的規劃設計、建設發展的空間,全方位的開展社會、經濟、自然三位一體的系統構造。同時在國家相關政策和財政補貼下,大力的發展,使其在此領域進行建設的示范和應用。
4 生態城市建設的基本要求
在生態環境問題上,要求采用全覆蓋式可再生能源系統,實現全面的低碳排放控制。所有設計規劃必須滿足綠色生態可持續要求,并利用智慧監控系統。
交通問題上,全面提倡綠色出行,將交通網絡覆蓋全城提高步行、自行車出行、公交車出行、輕軌出行等交通方式的比例。為了實現這個目標,需要設計合理的空間布局、交通網絡,不能出現A模式交通。
生活方式問題上:通過宣傳督察教育方式,喚醒居民的環保意識,從源頭開始,將環保意識進行加強,同時加入個人環保評價平臺,將每個人的環保數據可視化,提高生態城市建設的整體效率
基礎設施問題上:遵循人與人的和諧相處,提供為居民富足、快樂和健康的生活有所幫助的設施,例如圖書館、醫院和游玩設施等。同時要求綠化面積不低于總面積的40%,能夠提供濕地、公園等休閑場所,既是居民休閑的地方,也是用作雨水收集之地。
廢棄物回收問題上:要求所有垃圾能夠正確分類,且要做到四方面要求,一減少垃圾的源頭排放,使其在總量上得到減少;二提高垃圾運輸能力,做到效率、簡便;三提高垃圾的在利用率,達到可持續發展要求;四對短時間內無法處理的垃圾進行儲存。
5 生態城市建設的關鍵技術
水資源循環利用系統:最大程度使用雨水、廢水、污水等水源,通過雨水回收、廢水、污水再利用。采用雨污分流系統,模仿自然界土壤,使建筑、道路能夠充分吸收雨水,再通過雨水循環系統、污水處理系統,補給地下水,緩解水資源緊張等問題,真正形成生態城市。
綠色交通與“零換乘”相結合網絡系統:大力發展軌道交通,綠色能源公交車、自行車系統相結合的綠色交通系統,鼓勵居民綠色出行。其次構建“零換乘“的交通網絡,將輕軌、公交車、自行車相互連接,構成無斷點連接出行。
生活垃圾分類收集與循環利用技術:生活垃圾要從源頭開始處理,要建立四個體系,宣傳教育體系,宣傳垃圾分類知識;垃圾回收智慧體系,構建生態城云平臺,對垃圾回收進行實時監控;垃圾循環再利用體系,將不同垃圾高效處理,再生利用;垃圾分類考核體系,通過云平臺數據整合,對分類情況作出評價,以提高居民積極性。
數字化能耗監控評價系統:通過數字化管理,云平臺整合,實時監控每種建筑能耗,并能針對某些超能耗的建筑進行管理,逐步使整個城市的平均能耗降低。
6 總結
本文闡述了建設生態城市的意義,生態城市建設的前提應該是探索、繼承和提煉城市區域文化資源,從而推進生態城市特色建設,構建人力資源保護體系,構建城市空間和人文景觀特色。
生態城市建設作為城市基礎設施和管理進化轉型的一種方法,生態城市的建設需要考慮到人口數量、人民收入、自然資源指數和海洋污染,低碳環境的生態城市的建設,在環境保護和資源消耗方面的投資水平較高,其目的是創造有利于人們生存的城市環境。為了實現資源、環境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加快落實科學發展觀,生態城市的建設已成為必然選擇。
參考文獻
[1]黃光宇.田園城市·綠心城市·生態城市.重慶建筑工程學院城市規劃與設計研究所.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