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長遠
我出生在北方,學習和工作在南北方都有停留,親朋好友也有在南北方工作學習,長時間的了解下,使我對南北方的生活和消費習慣有很深的體會與思考。
事實上,北方并不比南方落后,可是,南方有些地方消費觀念實在咄咄逼人。有“小香港”之稱的貴陽,年均收入水平在全國并不高,可是消費水平堪比大城市。北方也有有錢人,但是往往會很低調,不愛眩,同時,也沒有南方人那樣懂得享受生活。
南方人很懂得享受,享受生活帶來的樂趣,使自己過得很滋潤充實。在寧波,我實習工作的時候,認識的很多同事都是那種養自己不養家,一發工資就安排掉,很多同事處于“月月光”的狀態。有一位同事娶了一位上海姑娘,兩個人的工資一個月1w5+,每到休息日的時候,他們就出去玩。爬爬山,吃吃燒烤,逛逛商場、游樂園,去去杭州、上海等等,生活過的很充實,很有色彩,然而到了月末,兩個人所剩無幾。
還有兩個是湖北的同事,特別喜歡打麻將,公司安排不上班或者休息日,就去棋牌室打麻將,一坐就是一天。兩個人的大部分工資都交了“麻將學費”,每當我們談此事,他就說“玩玩嘛,不能虧待自己”,所以2018年兩個人帶著不到一萬的錢回家過了年。
而北方人,普遍習慣存錢,留一部分生活費,另一部分存下來應急,防患于未然。大多數北方人都是“只進不出”,低調行事。造成這樣的原因有很多,所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地理環境影響就很大。從總體上看,北方多平原高原,南方多丘陵,在農耕時代,平原經濟發達但戰亂頻繁,由于各處易攻難守,導致朝代更迭易于南方,使得北方百姓生活不能長久穩定,遷徙各處以避戰亂,久而久之,北方人就有了存“私房錢”的習慣,以應對多變的生活;相對于北方平原,南方丘陵農耕經濟略低,但戰亂較少,百姓生活安居樂業,即使朝代更迭也不過是自己交賦納稅的對象換了個人。
當然,由于地理的差異也使得南方的語言表現得較為繁雜,北方語言比較單一。我國北方廣大地區都屬北方方言區,從哈爾濱到直線距離3000多千米的昆明,兩地語言雖有區別,但通話、交流并沒有太大障礙。而南方即使在同一方言區內,如閩方言區內,還分福州話、廈門話、莆田話、閩西話等,彼此差異極大,甚至聽不懂。這些語言的形成與地理環境是有一定關系。一則我國北方多地勢平坦的高原和平原,交通聯系方便,百姓交往、交流的機會多,彼此融合,因而語言差異不大。二則南方多丘陵山地,地形崎嶇,交通閉塞,不利于人們交往,久而久之,便形成各具地方特色的“土話”。
語言上的差異導致了南北方文化的不同。南方語言差異大,人們交往、交流少,加之地理上多丘陵盆地,交通不便,使得人們安居樂業,自娛自樂,安逸生活。人們更多地去享受生活,豐富生活的樂趣,感受生活,文化發展比北方而言也就更貼近生活和個人,正如唐后主李煜有詞《浪淘沙》:“獨自莫憑欄,無限江山,別時容易見時難。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相比較于戰亂的北方,南方人更容易固步自封,排斥異己,以圖安穩。而語言單一的北方,人們交流頻繁,為人豪爽,文化也就更粗獷豪邁,不拘一格,又加上先秦時代諸子百家的底蘊,北方人也就更喜歡出門遠游,結朋四方,大可揚言“天下誰人不識君”。不同的文化造就不一樣的性格,一方享受生活,一方樂于結朋游玩。這不一樣的性格就慢慢影響了消費行為和習慣。地理差異,語言差異,文化差異,消費差異,層層遞進,環環相扣。不過隨著全國的基礎設施建設、互聯網的覆蓋,進入大數據時代的中國,地理差異所帶來的影響越來越小,人們的消費水平也慢慢趨于一致。
縱觀我國歷史長河,北方軍事、政治活動活躍,南方經濟、文化發達。北方歷來是我國的政治中心,秦、漢、唐定都西安,中原大地洛陽、開封素來被定都,元、明、清又定都北京,新中國成立后,北京又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首都,這更確定了北方在全國的政治地位。到了近現代,無論是宋代的“遠洋貿易”、晚清的通商口岸,還是中國的改革開放、經濟特區,西方的科學文化都是從我國東南沿海首先傳入,由于海運的性價比遠超陸運和空運,毗鄰大海的南方經濟飛躍發展,使得南方在經濟文化上的優勢不斷加強,商貿經濟逐漸超過了北方的農耕經濟。因而“北方出當官的,南方出經商的”,這兩句話就反映出了南北方不同的政治、經濟心態。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南北方的消費習慣就產生了大大不同,一方為了享受生活而生活,一方為了生活而生活。
南方商業、娛樂業發達,刺激消費的手段也是層出不窮。由于東南沿海開放早于內地,作為連接國外與內地的紐帶,其商業模式、消費習慣也是第一個敢于“吃螃蟹的人”。例如某些商家針對不同的商品,提高商品價格,再通過打五折三折的手段來大肆甩賣,通過揣摩大部分人群的消費心理,刺激人群消費,人們也是趁著打折占便宜的心理,排隊購買。一個是敢賣,一個是敢買。有了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就有了第二個、第三個。至于娛樂業,更是花樣百出。在最新的數據中顯示,從商業資源集聚度、城市樞紐性、城市人活躍度、生活方式多樣性和未來可塑性五大指標來衡量中國城市的《2018中國城市商業魅力排行榜》中,四大一線城市有上海、北京、深圳、廣州;新一線城市有成都、杭州、重慶、武漢、蘇州、西安、天津、南京、鄭州、長沙、沈陽、青島、寧波、東莞和無錫。這些決定中國經濟命脈的城市中,處于南方的城市就占了13個!僅6個城市在北方(南北方的分界線:秦嶺——淮河一線)。這些就足以表明南方經濟發展程度高于北方,其城市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決心和政策導向顯而易見,從這也可以預料未來南方普遍的消費水平會持續高于北方,“能掙錢也就能花錢”這短短的八個字就能體現出南北方的經濟、消費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