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光顯



摘要:為研究高中生一般自我效能感、社會支持和心理彈性之間的關系,運用問卷法對福州市某高中共231人進行團體施測。研究發現:1.高中男生的一般自我效能感顯著高于女生;2.高中生一般自我效能感對于心理彈性具有顯著影響,一般自我效能感越強,其心理彈性水平越高;3.高中生社會支持水平對于心理彈性水平具有明顯的影響,社會支持水平越高,其心理彈性水平越高;4.高中生的一般自我效能感、社會支持水平可正向預測其心理彈性水平。
In order to study the relationship among general self-efficacy, social support and resilience of high school students,231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Fuzhou was selected and tested with questionnaires.The study found that:(1) The general self-efficacy of high school boys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girls (t = 2.95, p = 0.004), that was, the general self-confidence of boys in completing something was higher than girls';(2)The general self-efficacy of high school students had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resilience, the higher the general self-efficacy was, the higher the level of resilience became;(3)The level of social support for high school students had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level of resilience, the higher the level of social support was, the higher the level of resilience became;(4)The general self-efficacy and the level of social support of high school students could positively predict the level of resilience.
關鍵詞:一般自我效能感;社會支持;心理彈性
general self-efficacy;social support ;resilience
1 前言
“Resilience”是上世紀70年代開始研究的內容,這個概念是近年以來在積極心理學的背景下的一個熱點話題。APA將其定義為“個體面對負性事件或負性情緒體驗以及重大壓力下的一個良好適應過程,也就是積極面對困難的能力”(APA,2014)。本文將使用“心理彈性”這個譯法,因為它更能表現人們在面臨不利條件時依然能夠恢復到初始狀態,并且有發展出新的適應能力的可能。科學意義上心理彈性的概念尚未明確,以往的研究者對心理彈性的側重有所不同,綜合來看可以認為心理彈性需有三種要素,即有危機、壓力的環境刺激,這是前提;個體自身具備的積極面對外來負性刺激的心理特質,這是內在條件;個體最終恢復到初始狀態或者更好的成長,這是結果。簡單地說,心理彈性是來自個體內部的一種特質或者能力,它通過個體與環境之間兩者的交互作用,最終產生良好的適應結果,或使自身能力獲得更好的發展(邱婷,2012)。心理彈性的最主要方面往往是保護性因素,保護性因素包括內部保護因素(即個人因素)和外部因素(即社會因素)。具備良好的個體和社會支持因素,個體會以積極的態度面對問題,這就是心理彈性的表現。趙晶的研究認為心理彈性是人們與生俱來的一種能力,同時它又是內外因素兩者交互作用產生的結果(趙晶,2013)。截止到目前,國內外研究人員對于心理彈性這一概念的研究大致可以分成三個階段:早期的研究重心主要將心理彈性看作是個體心理發展的結果,在于探索危害因素的存在以及心理彈性發展結果的評價標準;第二個階段主要是從個體心理發展的角度來解釋心理彈性的作用機制,主要研究了環境對個體的影響以及個體適應的結果;本世紀對與心理彈性的研究主要在于通過干預心理彈性來提高個體的心理健康水平水平,對于人們來說有深刻的意義(程琨,2014)。
高中生面臨來自同輩的、父母的、老師的以及學業方面的壓力,如果自身不能很好的調整,而又缺乏外界幫助的話,很有可能會產生不良的心理狀態。因此,關注高中這一時期學生的心理現狀對于家長、學校和學生自身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一般自我效能這一個概念被認為是一個人心理狀態的一個良性的指標,這一概念是由德國的臨床心理學者Schwarzer提出的,Schwarzer認為,人們存在一種一般性的自我效能感,它是一個總體性的自信心,評價個體自身是否能夠應對來自環境的挑戰或者面對種種類型的事物(Schwarzer,1997)。這個概念是用來評定人們心理健康水平的一個很好的指標,而從對這個概念的研究入手是深入了解和進一步提高中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的一個行之有效的方法。社會支持這一概念是指個體在面臨外界事件的過程中可以利用到的外部資源,一般情況下包括親人、朋友等在物質或者精神上提供的幫助或支持(張靜,2012)。而今可以把社會支持分成現實的社會支持和領悟社會支持兩類,其中現實的支持包含物質上面的援助或者直接的服務;領悟社會支持,指在社會中被尊重或者能被理解的情感滿意度。社會支持對于心理疾病的產生與發展有特別大的影響,與人們的心理障礙和抑郁現象有很大的關聯。社會支持的多少是產生心理沖突和心理危機的重要來源,中學生所出現的心理問題或心理波動的重要一方面是由于社會的支持系統不完善或者還沒有建立而產生的。社會支持可以幫助個體緩解心理壓力,在促進人們的心理健康方面起著重要作用。
《心理健康(中學生)指導綱要(12年修訂版)》將幫助學生進一步提高承受失敗的能力,提高學生應對挫折的能力作為高中年級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內容。一般自我效能、社會支持和心理彈性對于個體的心理健康水平都有著重要作用,有研究表明家庭保護因素、同伴關系等與一般自我效能感密切相關(錢銘怡,1998),李志凱的研究顯示留守兒童群體的心理彈性分別與自我效能和社會支持這兩個因素有著顯著的正相關(李志凱,2009),夏靜靜等人的研究發現高中生的情緒調節自我效能、主觀幸福感和心理彈性三者之間有著顯著的正相關(夏靜靜等,2016),對高中生生活事件、心理彈性和適應取向心理健康的研究發現心理彈性是影響適應取向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崔丹丹,2016)。對外來務工子女的研究發現,男性心理彈性水平高于女性,而獨生與非獨生子女的心理彈性達到顯著性差異,獨生高于非獨(應湘,2011)。對地震災區的中學生研究發現,心理彈性水平對于創傷后應激障礙具有顯著的負向預測作用,個體更多的積極情緒有助于心理彈性水平的提高(孫仕秀&范方,2011)。
綜上所述,以高中生為被試群體,將一般自我效能、社會支持和心理學彈性三個因素作整合研究,對高中生心理健康發展意義頗重。基于此為了解高中生一般自我效能同社會支持和心理彈性這三者之間的關系,提高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方面提供嶄新的切入點。在前人研究基礎上提出本研究假設:1.高中生的一般自我效能、社會支持和心理彈性水平在性別、年級、出生地和是否獨生子女這幾個人口學變量上有顯著差異;2.高中生的一般自我效能、社會支持和心理彈性三者之間有著顯著的正相關;3.高中生的一般自我效能和社會支持水平可以正向預測高中學生的心理彈性。
2 研究方法
2.1被試
隨機選取福州某高中三個年級的學生施測,共發放250份問卷,有效數據是231份,其中男生119人,城市學生185人,獨生子女136人,被試年齡范圍16.51±0.87歲。
2.2測驗材料
2.2.1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
一般自我效能感的量表(即 GSES),共10個項目,采取李克特4點記分。由于GSES是單維量表,最后的結果只統計總量表分。把最后10個項目得分之和除以10就是總量表得分。0.1-1分表示的是自信心很低,1.1-2分表示的是自信心偏低,2.1-3分表示的是自信心水平較高,3.1-4分表示的是自信心水平非常高。它的內部一致性是0.87,所得重測信度是0.83;10個題目和總分之間的相關在0.60與0.77之間。抽取一個因素進行因素分析,解釋方差為47.09%,這表示該量表具有較好的結構效度。
2.2.2社會支持量表
社會支持這個量表有10個題目,由于研究對象是高中生,故將來自子女和伴侶的支持刪去。量表總分就是所有題目計分之和;客觀支持分是2、6、7這三題之和;主觀支持分是 1、3、4、5這四道題之和;對支持的利用度是8、9、10得分之和。一般答題時間是15分鐘,運用筆答的形式。量表的總分是 40 分。正常情況是總分≥20 分。獲得20分以下表示獲得的支持比較少,一般水平的社會支持是20-30分水平,很滿意的社會支持水平得分要在30-40分。0.92是這個量表的重測信度, 量表內部各題目的一致性在0.89~0.94之間, 適合我國人群使用。
2.2.3青少年心理彈性量表
青少年心理彈性量表是由胡月琴、甘怡琴于2008年編制,該量表共有2個維度(個人維度)和(支持力維度),目標專注、積極認知和情緒控制構成個人維度;家庭支持和人際協助構成了支持力維度。這個量表有12個反向記分的項目,對其處理后才有五點計分的方式從“完全不符”到“完全符合”計成1分到5分。它的的內部一致性是O.83,與RS的相關為O.53。
2.3 施測過程
本次測驗以班級為單位進行團體施測,三份問卷一起施測;
正式施測之前,主試指導被試認真閱讀指導語,講解注意事項;
(3)施測時間不限,作答完成即收回問卷。
2.4數據處理
本次研究所得數據使用統計分析軟件包SPSS17.0中文版在電腦上處理。
3 研究結果
3.1青少年一般自我效能感、社會支持和心理彈性的描述性統計
對高中生青少年一般自我效能感、社會支持和心理彈性測量結果進行描述性統計分析,其結果見下表1。
由表1知,高中生具有一般水平的一般自我效能,高中生處于一般水平的社會支持,高中男女生的心理彈性均高于理論均值(心理彈性量表總分的理論均值是81)。
3.2分別以性別、生源地、是否獨生子女等人口學變量對被試的一般自我效能感、社會支持和心理彈性及其各維度進行t檢驗
分別以231名高中生的性別、生源地和是否獨生子女等人口學變量對高中生一般自我效能、社會支持和心理彈性及其各個維度上的得分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結果見下表2。
從表2可以看出,高中男性在一般自我效能量表上的得分顯著高于女生(t=2.95,p=0.004);女生對支持的利用度顯著高于男生(t=1.97,p=0.049);城市的高中生對支持的利用度顯著高于農村(t=2.87,p=0.004);高中生心理彈性的支持力維度女生的得分顯著高于男生(t=4.02,p=0.000);在是否為獨生子女作為組間變量分別來檢測高中生一般自我效能、社會支持和心理彈性發現三者及其各維度在是否為獨生子女這一人口學變量上沒有顯著差異(ps>0.05)。
3.3以年級為組間變量對高中生的一般自我效能感、社會支持和心理彈性進行方差分析
以231名高中生在一般自我效能、社會支持和心理彈性及其各維度的得分在各年級上的不同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其結果見下表3。
由表3可知,在年級這一變量上,社會支持中的客觀支持(p=0.035)和心理彈性的個人維度(p=0.016)達到了顯著性水平。
對方差齊性的因素進行事后多重比較,(LSD)結果發現:在社會支持的總得分中,高一同學得分顯著高于高二同學(p=0.054),高一得分顯著高于高三(p=0.031);在心理彈性的個人維度上,高一學生的得分顯著高于高三的學生(p=0.005),高二學生個人維度上的得分顯著高于高三學生(p=0.046);在心理彈性的總得分上,高一同學顯著高于高二學生(p=0.039);高一同學客觀支持的得分明顯高于高二同學的得分(p=0.036),同時高一同學得分明顯高于高三同學的得分(p=0.02)。
3.4高中生一般自我效能感、社會支持水平和心理彈性水平及其各維度之間相關水平的研究
采用皮爾遜相關對231名高中生的一般自我效能感、社會支持和心理彈性及其各維度上的得分進行相關分析,統計結果見下表4。
表4的結果顯示,高中生心理彈性與一般自我效能正相關顯著,心理彈性和社會支持正相關顯著,心理彈性同社會支持中的各個維度正相關顯著;社會支持與一般自我效能之間沒有顯著性的相關,但是社會支持中的主觀支持維度與一般自我效能感顯著性正相關。
3.5高中生心理彈性對一般自我效能感、社會支持水平的回歸分析
為進一步探討高中生一般自我效能感、社會支持和心理彈性三者之間的關系,以一般自我效能和社會支持作為自變量,以高中生心理彈性及其分維度(個人維度、支持力維度)為因變量,進行“逐步”線性回歸分析,結果見下表5。
由表5可知,對于心理彈性總分而言,一般自我效能、社會支持進入回歸方程,可以解釋心理彈性變異的26.5%,F=41.14,p<0.01。一般自我效能(β=0.40,t=4.84,p<0.05)和社會支持(β=0.28,t=7.08,p<0.05)對心理彈性均有正向預測的作用。高中生的一般自我效能和社會支持能解釋心理彈性中的個人維度的16.4%,兩者可以正向預測個人維度;高中生的社會支持可以解釋心理彈性支持力維度的24.7%,一般自我效能沒有進入支持力維度的回歸方程。
4討論
4.1高中生一般自我效能感、社會支持和心理彈性在人口學變量上的差異分析
表2可知,高中生男生的一般自我效能顯著高于女生,這個結果與夏靜靜等人對于高中生心理彈性和情緒調節自我效能的研究結果:男性的情緒調節自我效能顯著高于女性(夏靜靜等,2016)相一致。同時也驗證了假設1中的部分假設。一般認為相較于女生而言,人們對男性可能會更加看重其獨立自主性,由于傳統意義上人們對于男性的角色期待,男性的獨立性與自主性在意識或潛意識上都會有所加強,受社會環境對于男性角色的影響,男性總要認為應當獨立完成某件事情,男性對于完成某件事情的自信心會有所提高。在生源地上,高中生的一般自我效能感、社會支持和心理彈性之間并沒有表現出明顯的差異。目前隨著我國經濟的增長,國家對于農村的發展提供了大量的幫扶政策,城鄉差距日漸減少,農村不再是之前生活條件差、教育環境落后的局面,城市與農村學生在所受教育上并沒有存在較大的差異。此外由于本次研究選取的被試所屬同一地區,在地域、文化方面幾乎沒有差異,因此高中生的一般自我效能、社會支持和心理彈性在生源地上沒有顯著差異。在是否獨生子女這一變量上,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都是父母掌上明珠,他們受到的來自周邊親人的支持、呵護的多少并沒有什么不同,在面臨重大問題或者負性的生活事件時,他們所能享有的幫助與所能利用的資源都較多。由表3高中生一般自我效能、社會支持和心理彈性在年級上的方差分析可以看出,三個研究變量在年級上并不存在顯著差異。僅僅是心理彈性的個人維度與社會支持水平的客觀維度在年級上存在顯著的差別。高中時代是學生學習生涯比較關鍵的時期,高一時期的學生從原本松散的初中時代過渡過來,對高中的一切充滿好奇,充滿朝氣,精力旺盛,應對各種問題的心理能源可能正處于井噴式的爆發時代。而隨著學業壓力大不斷增大,進入高二后,自身進入疲憊時期,心理能源的消耗沒有得到及時的補充,在面臨困難時恢復的原本狀態就有了一定的困難,而老師、同學卻很難意識到這種心理能量的變化,可提供的幫助因此有限。高三學生進入長期備考的階段,心理壓力劇增,高三學生目前面臨的主要生活事件是學業壓力,他們要直面高考的壓力,對未來發展的不確定性也導致他們更加容易出現情緒波動。長期處于這樣一種緊張的學習狀態下,高三學生可能會對自己缺乏自信或是懷疑自己。
4.2高中生一般自我效能感、社會支持和心理彈性的關系
由表4的結果發現,高中生的一般自我效能與心理彈性及心理彈性的維度之間存在顯著正相關,而高中生的一般自我效能與社會支持沒有明顯的相關性。錢銘怡的研究發現,心理彈性的支持力維度與一般自我效能之間存在著極其顯著的正相關(錢銘怡,1998)。劉麗英對上海中學生的自我效能感的研究發現,同學關系、學業和師生關系(支持力維度)對中學生的一般自我效能感影響作用比較大(劉麗英,2006),這和本次研究的結果基本一致。中學生正處于自我意識的快速發展時期,而在這個時期中,他們更多的是依賴外界對自己的反饋來定位自我,而父母、同伴和教師作為對高中學生有重要影響的身邊人,他們的關心和期望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學生建立一般自我效能。良好的同伴關系可以緩解學生生活的不適,調節各種不良情緒,而且能滿足學生交往、友誼、歸屬、安全等各方面的需要,有助于提高其自信和自尊,也能幫助他們培養較強的一般自我效能感。
高中生心理彈性與社會支持之間存在顯著的正相關,其中社會支持的各維度(即客觀支持、主觀支持、對支持的利用度)與心理彈性的個人維度和支持力維度均存在顯著性的正相關。潘柏權以高中學生為研究對象,結果發現社會支持與心理彈性具有極高的正性相關,社會支持的各維度和心理彈性之間都呈現出顯著的正相關(潘柏權,2016)。學生處于成長的青少年時期,父母、老師提供足夠多的支持可以幫助他們提高自身的心理彈性水平,足夠的外在支持可以促進個體自身建立合理的認知水平,感受來自別人更多的支持、理解,更加有利于建立一種和諧的人際關系,既而在遇到來自生活、學習上的困境時,更有利于自己保持積極的心態,充分利用周邊的各種資源去克服困難,采取主動積極的應對策略去解決問題,增強自己面對逆境和困難的恢復能力。
進一步探討高中生心理彈性水平、一般自我效能感和社會支持水平三者之間的關系,在表5中高中生的一般自我效能、社會支持可以正向預測他們的心理彈性水平,一般自我效能和心理彈性可以同時解釋心理彈性變異的26.5%。而高中生心理彈性的支持力維度對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回歸分析顯示,一般自我效能感無法明顯預測心理彈性的支持力維度。根據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論”我們可知,人們如果足夠自信自身所擁有的一些能力和技能能夠解決面臨的困難時,對外界所需提供幫助的要求也就越低,當個體能夠依賴自身因素來解決所面對的問題時,個體的心理彈性就會得到更大的發揮,自身獲得的滿足感也就越強。結果還顯示,社會支持的三個維度可以正向預測心理彈性的總分,對其分維度的預測則會有不同。原因在于心理彈性的所包含的環境因素與社會支持在很大程度上是同一方面的內容。個體如果能感知到更多的外在支持或外在資源,則可以促進作為一種心理潛能或特質而存在的心理彈性水平。心理彈性和心理健康之間存在著密切聯系,心理彈性水平的提高將會極大地促進心理健康的發展,其中心理彈性中情緒控制和目標專注兩個因子對心理健康的影響最大。為了提高學生的心理彈性水平,應該有意識的增強學生的情緒調控能力,學生如果能夠有效利用積極的調控方式,將能夠很大程度上促進他們心理健康的發展。另外,還要關注學生目標專注力的培養。要指導高中生學會建立合理的目標,養成排除干擾,集中精力完成設定目標的習慣。
5結論
通過對231名高中生一般自我效能感、社會支持水平和心理彈性水平的統計分析,最終得出結論:
(1)高中男生的一般自我效能感顯著高于女生,即男生對于完成某件事情的一般自信心高于女生;
(2)高中生一般自我效能感對于心理彈性具有顯著影響,一般自我效能感越強,其心理彈性水平越高;
(3)高中生社會支持水平對于心理彈性水平具有明顯的影響,社會支持水平越高,其心理彈性水平越高;
(4)高中生的一般自我效能感,社會支持水平可正向預測其心理彈性水平。
參考文獻
程琨.(2014).高中生應對方式、心理彈性與適應取向心理健康的關系.山東:山東師范大學.
崔丹丹.(2016).高中生生活事件、心理彈性與適應取向心理健康的關系研究.專業碩士學位論文.西華師范大學.
顧倩等.(2017).高中生社會支持、歸因方式與學習倦怠的相關性.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第25卷 第1期,92-96.
胡會麗.(2009).一般自我效能感訓練對農村留守初中生心理彈性的影響[D].重慶: 西南大學,35-37.
李志凱.(2009). 留守兒童心理彈性與社會支持的關系研究[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17( 4) : 440-442.
劉曉利,林立強,盧國華等.(2015).大學生復原力與社會支持、應對方式的關系[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第10期,123-126.
劉麗英.(2006).上海中學生自我效能感的影響因素調查研究.碩士學位論文.上海:上海師范大學.
潘柏權.(2016).高中生社會支持、心理彈性與手機依賴關系研究.碩士專業學位論文.內蒙古師范大學.
錢銘怡,肖廣蘭.()1998.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自我效能、自尊與父母教養方式的相關研究.心理科學,21(5):553一555.
邱婷,譚文.(2012).心理彈性的文獻綜述.社會心理科學.第27 卷 總第133期 2012年第4期,393 -397.
孫仕秀,范方,鄭裕鴻.(2011).震后青少年心理問題與父母教養方式、心理彈性的關系.第十四屆全國心理學學術會議論文摘要文集,B845.67.
夏靜靜、劉百里、邢強.(2016).高中生心理彈性、情緒調節自我效能感與主觀幸福感的關系.教育測量與評價,322-325.
應湘,方佳燕,白景瑞.(2011).外來務工子女心理彈性、應對方式及其關系研究.《教育導刊:上半月》第3期,27-30.
趙晶.(2013).高中生社會支持、自尊與心理彈性的關系.山東:山東師范大學.
張靜.(2012).高中生社會支持、學業自我效能感與學習倦怠的關系研究.太原:山西師范大學.
American Psychology Association.(2014).The road to resilience: What is resilience[EB/ OL].http: / / www.apa.org / helpcenter / road-resilience.aspx,232-234.
Luthar ,S.S.Resilience in Development: A synthesis of research across five decades. In Cicchetti D, Cohen D J(Eds).(2006).Developmental Psychopathology: Risk, disorder, and adaptation. New York: Wiley,740-795.
Schwarzer R,Aristi.(1997).Optimistic self-beliefs:Assessment of general perceived self-efficacy in thirteen cultures. word Psychology. 1997.3(1-2):177-190.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am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