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雪琰
摘 要:我國的大學畢業生每年都在不斷增長,許多應屆畢業生出現了“畢業即失業”的現象,大學生群體的就業難問題在不斷的發展,還未得到有效的解決。而在近十多年的時間內,我國的GDP保持著快速增長的狀態,兩者之間從總量來看存在緊密的正相關關系,但從區域分布等其他指標上分析也存在其他的抑制因素。本文通過對經濟增長與大學生就業進行數據分析,討論大學生就業現狀存在的問題背后的經濟原因,包括區域經濟平衡、人才供需關系、就業崗位選擇等方面。進而提出優化學歷層次、專業設置、教學模式結構,促進學生及用人單位觀念轉變的政策建議,希望從宏觀上更清晰的闡釋數據背后原因的同時改善差強人意的大學生就業現狀。
一、概況描述
自從1999年我國開始實施大學的擴招,2003年第一批本科生畢業,人數為93萬人,到2016年普通本科畢業生數已經增至374萬人,達2003年的3倍多。另據統計數據顯示,國內生產總值GDP,同樣是自1998年以來保持穩定的上升狀態,其增速在2002至2011年間均較高,這十年的GDP增速遠超全球平均速度。而在此之后增速則開始下滑,在2016年降至不到7%,處于一個增速放緩的階段。
根據奧肯定律,國內生產總值每增長1%,就業率約提高2%。因此說明,經濟增長對維持就業率增長起著積極的作用,而近幾年來經濟增速放緩,對勞動力的需求增長速度就會下降。
另與之前的分析相對應,近幾年經濟增速放緩的時期就業率的增速也明顯放緩。自2008-2014年期間就業率一直在穩定上升的情況消失,和經濟增速增長同步進入放緩的階段,兩者之間不是單方向的影響作用,而是雙向的相互關聯和互相作用。
二、相關性分析
使用統計學軟件SPSS對兩變量的代表性數據進行分析,分別是2008-2016年的全國大學生畢業半年內就業率數據,以及2008-2016年國內生產總值,使用數據如下表一。
對兩組數據進行相關性分析,結果如下圖二,從結果中可以看到,兩組數據的皮爾森相關系數為0.933,較為接近1,可判定兩者關系為極強正相關。正如前面所推斷,GDP和就業率之間有很高關聯性,且為正相關。
另進行線性回歸分析,將就業率設為因變量,國內生產總值設為自變量,所得數據如下圖三。分析表中數據,R代表相關性為0.933,兩變量相關性極高。R平方代表擬合度,兩變量之間線性擬合關系較好。系數(Coefficient)檢驗每個系數的相關性,sig值小于0.05則說明相關性好,GDP對大學生畢業后半年內就業率的影響是顯著的不能去除。
三、原因分析
1.經濟市場對大學生就業的影響
(一)經濟的快速發展增加了崗位的數量
經濟發展帶來的是更多的企業數量、更大的企業規模,也產生了更多的崗位需求,根據國家統計局統計的就業人數來看,自2000年以來這個數字一直保持著持續上升的態勢,這對于大學生就業有著積極推動的作用,也正是前些年就業率上升的一大原因。
(二)經濟發展推動高新展業發展增加高素質人才需求
經濟發展階段的不同,對就業者提出的層次要求也會不同。在我國經濟增速、換擋、提質的當下,要求就業者高素質、高科技、高層次,跟得上當前發展的需要。因此,要求高校培養一大批高水平的生產、管理、服務人才。而正是由于經濟發展使得更多崗位對人才有更高的要求和更嚴格的篩選,使得大學生成為社會上比較有競爭力的團體,也促進了大學生就業率的提升。
從國家統計局從事研究與試驗發展人員全時當量數據看,可以明顯看出許多關于高新產業的崗位數量空缺,但近幾年增長速度有所放緩,也一定程度上對應了大學生就業率的變化情況。
(三)區域間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影響大學生就業城市選擇
近幾年可以觀察到的現象是,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主要集中在全國幾個經濟最為發達的大城市,而與此相反,在一些小城市以及農村等經濟發展較為落后的地區,存在著大量的職位空缺和人才需求。許多技術型崗位難以吸引到高質量的合適的人才。
經數據統計,北京、上海、廣州、深圳這四座城市由于具有突出的政治經濟優勢,對大學畢業生就業和定居的吸引力一直位于前四名居高不下。這些城市也因此人才聚集,競爭壓力大,崗位空缺少,但每年依舊有大量的全國優秀畢業生涌入,使得這些地區的發展更加迅速,形成了循環。
雖然國家在近幾年大力推行西部大開發等各種各樣的政策,希望更多的人才涌向偏遠地區,但吸引力仍然遠無法匹敵一些經濟發達的城市。這種人才在地域上的不合理分配抑制了大學生就業率的上升,也是經濟發展對就業率的另一重影響。
(四)經濟發展影響大學生的職業選擇范圍進而影響就業率
經濟發展和科技的進步會產生許多新的行業和崗位供應聘者挑選,同時一些傳統職業也漸被淘汰,經濟情況的變化也會帶來對不同崗位的需求量變化以及薪資待遇和社會地位的變化,這些都是經濟發展對大學生就業方向的指向作用。
熱門行業優秀人才聚集情況愈發嚴重,而這些崗位通常起步較晚,大對人才的吸收能力非常有限,使學生就業傾向與市場崗位需求不匹配,也是導致近幾年就業率增速放緩的一大原因。
2. 大學生就業對經濟發展的影響
(一)就業率提升對經濟發展具有促進作用
人作為生產力三要素中的最活躍的第一因素,通過做生產力水平的作用影響著經濟發展,相對于普通勞動力來說,受過多年成體系、專業化的教育對生產力水平的正影響毋庸置疑。一方面使他們掌握了先進的科學技術,通過就業實現科學技術到生產力的轉化。另一方面因為擁有更豐富的知識底蘊,具有豐富的想象力和科技創新能力。這些都將為經濟市場注入活力,創造并帶動創造更多的價值,推進更快的發展。
(二)大學生就業可以減少經濟發展的不穩定因素
知識賦予大學生更為活躍的思維,教育經歷賦予其更多技術和人力資源的占有,多年的教育使他們和付出較大教育成本的家庭對就業有更高的預期。如果沒有良好的就業,預期回報得不到滿足,就會導致更強烈的負面情緒,從而影響社會穩定。而良好的就業必然能夠化解影響矛盾,使大學生都成為和諧社會的組成者和宣傳者。這些都是經濟發展的外部環境的重要組成。
四、政策建議
優化三個結構
1、優化學歷層次結構。社會需要多層次的人才,一個社會的和諧運轉建立在一個基本穩定的模式下,政府機構應該結合社會需求的現狀和社會發展預期,科學設置和引導教育機構,使學歷層次結構與社會需求相適應,避免學歷教育機構高位設置,學子們低位就業的現象。
2、優化專業設置結構。放管服改革使學校擁有更多專業設置權,極易造成專業設置雷同,適應市場能力較差。政府部門需合理定位,該調控的調控,該放開的放開,政府有限控制,高校有限自治,逐步建立起根據經濟發展的需要主動調整專業設置的有效機制。
3、優化教學模式結構。高等教育是從教育到就業的最后一個也是最重要的一個環節,對學生就業能力的培訓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學校教學不僅需要對學生們進行專業知識的提升,課程設置還必須與就業需求緊密對接,對準備就業的學生們進行針對性的教育,使畢業生真正契合社會就業需求。
促進兩個轉變
1、轉變學生選擇專業和就業觀念。學校和社會需要通過有效的教育和引導,使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對自己有準確的定位,對社會有清醒的認知,對未來有合理的謀劃。另外也應加強在區域較落后地區就業的大學生的補貼及待遇,促進人才在地域上合理分配。
2、轉變用人單位觀念。2018年10月,科技部等五部門發出通知,開展清理“四唯”專項行動。政府需進一步加強明確標準,加強督查,真正建立起崗位設置與需求相匹配,專業設置與崗位需求相匹配的健康就業環境與機制。
五、總結
上述淺析,經濟發展和大學生就業之間的緊密關系可見一斑。作為大學生,每年感受學長學姐就業時的焦慮和恐慌,大三的自己也即將成為焦慮大軍中的一員。解決大學生就業問題,一方面需要我們轉變觀念、主動適應、理性定位、科學規劃,另一方面,也需政府聯合施策。解決大學生就業問題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但雙方的共同努力必定會更快接近理想目標。
參考文獻:
[1]李向榮.我國大學生就業城市選擇意愿及其影響因素分析[J].企業科技與發展,2018(01):209-210.
[2]宋艷萍.經濟新常態下大學生就業的經濟學研究[J].理論觀察,2018(04):83-85.
[3]葛淑芳,孫永林,孫健.淺談大學生就業與經濟發展的關系.人力資源,2012(9):133-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