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豫
摘要:作為與易卜生齊名的戲劇家,比昂遜的現代劇作對后世產生了重大影響,尤其是對中國的現代社會。他的代表作《新婚的一對》和《挑戰的手套》中所表達男女婚姻平等的思想在當時社會是超前的。本文主要從比昂遜的兩部代表作入手,通過分析劇中阿克爾與思伐法在面對不平等婚姻時候內心的掙扎與反抗,傳達了比昂遜所倡導男女平等的婚姻觀。
關鍵詞:比昂遜? 平等婚姻觀? 《新婚的一對》 《挑戰的手套》
一、比昂遜戲劇中的婚姻觀
自1903年瑞典學院將諾貝爾文學獎頒給比昂遜起,他的名字就享譽海外。盡管昂遜出生于挪威北部克維尼的一戶普通牧師家庭,但閉塞的鄉村環境并沒有阻擋他朝著文學方向前進的步伐,他幾乎在文學的所有領域都有建樹,前期主要以歷史劇為主,后期轉向現實主義,創作出了《新婚的一對》、《挑戰的手套》和《破產者》等。這些作品主要反映當時資本主義社會所存在的矛盾,內容主要涉及婚姻、愛情、家庭、婦女等一系列社會敏感問題,他采取溫和的勸誡方式,揭露和批判了資本主義社會自私、貪婪虛偽的丑惡現象,對之后現代戲劇的產生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尤其在愛情婚姻方面,他所宣揚的“婚姻是要以平等為基礎的”“一夫一妻制”“男女平等”等觀點在今天仍有教育意義,值得我們去學習。
(一)主張倫理道德上男女平等
比昂遜之所以是偉大的,原因至少包含以下兩點:除了說他是當時社會上少數幾個關注婦女問題并提倡男女婚姻平等的人之外,最主要的還是在于他敢于挑戰男性權威并以具體的作品形式表現出來。他在劇作《新婚的一對》和《挑戰的手套》中就明確表達了自己的觀點。
1.在婚姻中掙扎的阿克爾
比昂遜的作品《新婚的一對》自1865年問世以來就引起了廣泛的討論,它是挪威甚至歐洲的第一部以社會敏感問題為中心的代表作品,內容主要講述了一個受過高等教育的青年才俊阿克爾在與本國最有名望且最富有的貴族千金結婚之后,雖然錦衣玉食,但身為‘乘龍快婿的男主人公阿克爾卻沒有想象中的那么快樂。因為這種婚姻并不是自己所崇尚的男女平等的純潔愛情,而是建立在腐朽沒落的貴族糜爛生活之上的。男主人公為了追求自由平等的愛情,在‘家庭舞會風波后,看清了妻子羅拉的‘面貌——父母高于一切以及身為岳父岳母的糜爛腐朽的貴族享樂生活,便毅然決然選擇離家出走:進城尋找自己所堅信的自食其力的生活方式,最后,以雙方的和解而結束。
此劇分為兩幕,第一幕主要以‘舞會事件為線索,向我們展示了婚后一家人面對‘到底去不去參加舞會這個問題的不同心理狀態。劇中男主人公阿克爾本以為結婚之后,一家人去參加‘朋友特意為慶祝自己的婚禮而舉辦的舞會是很自然的事,盡管岳父岳母由于臨時感冒不能去赴舞會,作為妻子的羅拉按理應該要去赴舞會,但是當羅拉知道自己母親不能去之后,自己也堅決不和丈夫去。阿克爾采取了許多辦法:苦心勸說,苦苦挽留,送她新跳舞衣服,求助于麥昔爾德還被拒絕等,甚至以哀求的語氣希望羅拉能夠明白作為一位妻子的責任,可以去參加舞會,但效果都事倍功半,羅拉始終以“父母為第一位,其余的靠后”“為了父母才結婚的”等為由拒絕了阿克爾。阿克爾沒辦法,只能與屋內的桌子為舞,與家具作樂,試一試‘自己的嗓子還有沒有聲音,借此方式來對抗這份不平等的婚姻。最后在與岳父爭執不下的時候,毅然決然選擇離家出走,去城里自力更生并帶走了本該就屬于自己的羅拉。
第二幕,是以麥昔爾德自己所寫的一部書《新婚的一對》為線索,分別通過她與羅拉、阿克爾的對話而展開,父母的到來消除了羅拉對麥昔爾德的誤解,結局雖以大團圓結束的,但在其中,我們仍然可以感受到阿克爾內心苦苦的掙扎。阿克爾向麥昔爾德訴苦說,羅拉仍然沒有明白他的苦心,盡管自己費盡功夫、絞盡腦汁的想從各個方面去照顧她,甚至將家里的裝飾布置的都和之前的一樣,但是這些愛的舉動還是沒能夠打動羅拉的心,甚至連一句“謝謝”都沒有,內心感到非常的疲憊和痛苦。還有一點,由于麥昔爾德與他的關系比較密切,于是她被妻子羅拉視為情敵,盡管阿克爾知道麥昔爾德是被冤枉的,但是他仍然不能為她辯解,心理是非常矛盾的。后來在麥昔爾德的開導下,他明白了如何才能打開羅拉的心扉,也明白了“愛情永遠是一種獻身,但是它的結局不見得都是婚禮。”
2.崇尚婚姻平等的思伐法
比昂遜的作品《挑戰的手套》問世于1883年,也是他的代表作品之一,1903年他憑借此劇作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此劇分為三幕,主要從女性角度出發,講述了在男權社會中婦女備受欺辱的事實。婦女名義上是男人的妻子,實際上卻是男子的玩物,僅僅從這一點分析,劇中女主人公在當時社會上的地位和易卜生的《玩偶之家》中的女主娜拉沒有本質上的區別。劇中主要寫了女主人公思伐法在第一次戀愛失敗之后,第二次和本國的一個大富翁資本家克利司登生的寶貝兒子阿爾弗訂了婚,起初生活非常快樂,但是隨后不久便發現了阿爾弗的秘密——婚前有過不正當的行為,因此,思伐法不聽外人的勸告,即便是自己的母親,“我都已經考慮過了——您永遠也勸不了我改主意。”第三幕大結局,阿爾弗表示了悔改之心,思伐法對于未婚夫的婚前不潔行為也表示了寬容,給予了希望。
二、比昂遜戲劇追求婚姻平等的原因
(一)崇尚人道主義
無論是在《新婚的一對》中,還是在《挑戰的手套》中,比昂遜所帶給我們都是一種新鮮的,靈動的感覺,沒有像易卜生那樣的尖銳,直擊社會弊端,而是以一種溫和的勸導和詩意的批判,讓人們在欣賞佳作的同時接受他的人道主義理念,那就是以善為本。1903年12月10日,當他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時,談到了自己的文學創作理念:“在我們的意識里,很少有別的成分像善惡觀念那么重要,可以說,意識的主要作用就在可分辨善惡。”從此段話中,我們可以明顯看出比昂遜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他始終是以人為本,以善為念,懲惡揚善,認為存在于人類心中的那份善念要多于惡念,所以他的作品都是以此為核心的,這也是他的作品能夠始終給人以親切感和溫暖感,并且在拜讀完之后樂于接受的原因,即:寓教于樂。
比昂遜是一個富有民主精神的作家,他的劇中大多都是反映正在上升的資產階級的狀況,溫和而有序的揭露資產階級的自私,虛偽和無恥,給予當時社會受到壓迫的婦女以極大的同情,并運用溫和巧妙的方式揭露出來,表面上好像是不痛不癢,但實際上卻是為后來的婦女反抗壓迫,提倡男女平等做了很好的鋪墊,以致于才有了后來的易卜生的《玩偶之家》。或許有許多人批評懷疑比昂遜作品的大團圓式的結尾是資本主義的附庸,批評其沒有徹底的尖銳的反抗,他的作品的社會意義也被削弱,所以是失敗的。而我卻認為是成功的,先不說當時社會的局限性,能做到像他這樣的作家寥寥無幾,他的這種觀念也是超前的。
(二)緩和社會矛盾
比昂遜追求男女婚姻平等的原因除了作者所信仰的人道主義理念之外,還有當時社會的現實需要。自中世紀起,挪威長期受到鄰國丹麥和瑞典的壓迫,加上自然災害頻發,使得挪威人民流離失所,無家可歸,更有暴力統治者的無情剝削,造成社會急劇動蕩。直到20世紀初,挪威才正式擺脫奴役成為一個完整獨立的國家,這幾百年的屈辱史,使得挪威人民明白國家獨立、社會穩定和人民自由的重要,也告誡人們要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和平生活,具體到文學領域,即以比昂遜、易卜生等作家為代表的作品。比昂遜前期是以歷史劇為主,后期轉入現實主義戲劇,針對社會上一些敏感的問題,提出自己的看法并采取溫和的解決方式,對緩解當時的社會矛盾起到了一定積極作用。此外,當時的女權運動也在歐洲各國展開,加上啟蒙運動對挪威產生的影響,男女平等的觀念深入人心,婦女要求獨立,反對性別歧視,于是導致了男女平等法的頒布。比昂遜的作品在當時起到潤滑劑的作用,對社會敏感的婦女權利問題提出合適的解決方案,不僅維護了社會的穩定,更是穩定了人心。
對于歐洲來說,19-20世紀是個人才輩出的時代,法國的巴爾扎克,英國的狄更斯,俄國的果戈里和托爾斯泰等都享譽全世界,作為一個生活在19世紀的作家,比昂遜或許沒有那么顯眼,但是他的作品對后世的影響卻是很大的。作品中,我們看到了一份真情,看到了他那藏于心中的赤子之心,那就是以善抗惡,堅信存在于人心中的那份善的信仰。若具體到今天的家庭和諧的問題,比昂遜所宣揚的是:婚姻是以平等為基礎的。
參考文獻:
[1][挪威]馬丁努斯·比昂遜.比昂遜戲劇集.茅盾,譯.人民文學出版社,1960.
[2][挪威]馬丁努斯·比昂遜.挑戰的手套.郭智石;李麗霞,譯.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15-07.
[3][挪威]馬丁努斯·比昂遜.挑戰的手套.吳世良,譯.中國戲劇出版社,1960.
[4][美]哈羅德·克勒曼.戲劇大師易卜生.蔣嘉,蔣虹丁,譯.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
[5]王忠祥.19世紀挪威文學與北歐文化巨人.外國文學研究,2009,(5).
[6]劉明厚.比昂遜精神:仁者愛人.戲劇藝術,2011,(2).
[7]孫惠柱.易卜生怎么錯過了諾貝爾文學獎?.上海戲劇,2006,(6).
[8]熊美.比昂遜戲劇及其在中國的演出.云南藝術學院學報,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