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內部控制對公立醫院的發展以及新醫改工作起到規范、監督和促進作用,然而公立醫院在內部控制工作中所暴露出的問題,說明內部控制工作還需要進一步優化和提升。本文以A醫院為例,基于其內部控制自評分報告,分析內部控制體系存在的問題,并提出優化提升對策,希望能給同行業工作者一些啟示。
關鍵詞:公立醫院;內部控制;優化
2012年,財政部印發《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規范(試行)》。2015年12月,財政部《關于全面推進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建設的指導意見》中明確指出:“內部控制尚未建立或內部控制制度不健全的單位,必須于2016年底前完成內部控制的建立和實施工作。”隨著新醫改工作的持續推進,2017年7月,國務院辦公廳發布的《關于建立現代醫院管理制度的指導意見》中明確規定:“到2020年,基本建立權責清晰、管理科學、治理完善、運行高效、監督有力的現代醫院管理制度。”內部控制工作的相關政策文件相繼出臺,充分說明了公立醫院內部控制工作勢在必行。因此,公立醫院內部控制的優化提升,不僅是響應黨和國家改革發展的號召,而且是順應當今社會健康發展的需要。
一、公立醫院實施內部控制的意義
隨著醫院的發展和新醫改的持續推進,建立健全和有效實施完善、高效的內部控制體系,對醫院精細化管理水平的提高和風險防范能力的加強起到重要作用。
具體的來說,內部控制的實施有利于公立醫院長足發展,可以促進醫院遵循國家法律法規,保障國有資產安全,提高統計信息準確性和綜合服務水平,促進實現醫院職能職責。
因此,公立醫院通過內部控制能夠起到加強內外部監督,提高風險防范意識,保障資金和財產安全,提升醫院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以保證公立醫院長足發展的重要意義。
二、A醫院內部控制實施現狀和存在的問題
(一)A醫院內部控制實施現狀
A醫院是國家二級甲等婦幼保健院,區級公益一類事業單位,經費形式為財政全額撥款,承擔本轄區內婦幼計生工作。全院職工230人,床位145張,內設黨政辦、人事、財務、物資、審計、醫務、護理、婦幼保健管理以及各臨床、醫技、醫輔科室。
我國公立醫院內部控制工作仍處于初級階段,各個公立醫院都在近幾年逐步開始建立、實施、完善、優化提升內部控制。隨著A醫院業務的發展,內部控制工作也有條不紊的進行。表1是A醫院2016~2017年內部控制自評分報告的分數情況。
從表1可以看出,A醫院內部控制自評分從2016年的60.2分提升至2017年的70分,最終復評得分為72.4分,總體得分有所上升,內部控制工作質量呈現上升的趨勢。
單位層面指標的評分比例整體有所上升,上升幅度較大的有內部控制建設啟動情況、單位主要負責人承擔內部控制建立與實施責任情況、對權力運行的制約情況等方面。說明醫院中高層領導加深了對內部控制的認識,加強了對內部控制工作的重視。
然而,業務層面指標的評分比例整體有所下降,收支、政府采購、資產管理、建設項目、合同管理等方面降幅較大。說明隨著單位業務的不斷發展和壯大,內部控制體系逐漸呈現不能滿足業務發展需要的局面。
通過兩年的數據對比,我們可以看出A醫院的內部控制體系建設有成效也有不足,急需持續優化提升。
(二)A醫院內部控制體系存在的問題
內部控制自評分報告反映內部控制體系建設的優良情況,可以通過內部控制五個要素來判斷內部控制體系存在的問題。因此,結合A醫院內部控制工作的自評分數據,可以看出A醫院內部控制體系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1.缺乏良好的內控環境
雖然相較2016年的評分有所提高,但2017年內部控制建設啟動情況和單位主要負責人承擔內部控制建立與實施責任情況的得分比例分別僅為21.43%和41.67%。反映出A醫院治理結構缺失、機構設置及權責分配不明確、內部審計機制不健全的問題,導致內部控制體系不完善。
2.風險評估體系不健全
2017年內部控制制度完備情況得分比例為75.00%,相比2016年略有下降。由于A醫院內部控制制度的不完善,涉及風險評估體系不健全,對目標設定還不準確,內控制度對風險識別能力較弱,對風險的分析和應對還有待加強。
3.風險控制措施不到位
2017年對權力運行的制約情況得分比例僅為71.巧%,不相容崗位與職責分離控制情況為83.33%,相對于2016年有所提高,但是距離上級的要求還有差距,能看出A醫院對風險問題還沒有制定更加完善的控制措施加以應對,以至于內部控制存在缺陷。
4.單位信息和溝通薄弱
內部控制管理信息系統功能覆蓋情況,得分比例從2016年的50.00%提高至2017年的60.00%,說明2017年有所改善,但仍有較大的上升空間,也反映出A醫院可能存在信息質量、溝通制度、信息系統、反舞弊機制不夠完善的狀況,存在導致內部控制失效的可能。
5.內部監督管理不完善
2017年單位業務層面指標的得分比例為58.33%,低于2016年的73.00%。說明隨著A醫院自身業務的發展和擴大,對內部控制中六大經濟業務活動的監督不夠全面,日常監督和專項監督薄弱,不能充分發揮內部監督的效力。
三、公立醫院優化提升內部控制體系的對策——基于A醫院
通過對表1的統計數據進行分析,再通過2016年與2017年數據的對比,可以看出A醫院內部控制建設水平在提高,但業務層面指標得分比例較2016年有所下降,說明內部控制體系的水平仍然有提升的空間。針對已經發現的不足之處,現提出以下對策對內部控制體系進行優化提升。
(一)強化內部控制意識,形成良好內控環境
醫院管理者務必重視醫院內部控制體系的建設,完善醫院治理結構、明確機構設置及權責分配、健全內部審計機制等問題,形成健全的內部控制體系。全院樹立風險防范意識,營造一個氛圍良好的內部控制環境,從而提高全院建立內部控制體系的積極性,將內部控制工作宣傳到位。
(二)健全風險評估體系,保障內控有效實施
公立醫院應當根據自身所處的環境制定相適應的風險評估體系,有效保障醫院內部控制工作的順利開展和有效實施。健全內部控制風險評估體系,應當加強風險防范和控制,并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遏制風險的發生,即通過確定控制目標、開展風險識別、風險分析和風險應對的管理活動。
(三)綜合運用控制措施,保障內控順利實施
整理內部控制手冊,梳理醫院的經濟業務控制流程,對不相容崗位分離制衡機制進行完善補充,通過授權批準加以控制。運用好內部控制監督評價體系,從醫院內部管理中的重點環節著手,發現內控中存在的薄弱環節和風險點,運用多種控制措施進行監管控制,保障醫院內部控制工作有效開展。
(四)優化單位信息系統,提高單位溝通效率
公立醫院應建立健全信息系統,提高信息質量和加強有效溝通,完善信息系統和反舞弊機制,有效減少或消除人為操作和主觀判斷的失誤。與現有的人、財、物等系統完美對接,將內部控制融入醫院各項工作中,及時更新改造陳舊、過時的信息系統,不斷完善信息系統以持續優化提升內部控制。
(五)完善內控監督體系,發揮監督管理作用
內外部的監督力量是公立醫院內部控制力度的保障。結合單位六大經濟業務活動,有針對性的以真實性、合法性為導向對經濟事項進行事前、事中、事后的日常監督和專項監督。定期聘請外部審計,對內部控制實施的具體狀況進行有效性的檢測,監督內部控制體系的健全性和有效性,從而充分發揮內外部監督的效力。
四、結束語
內部控制是一個單位對其內部的經濟業務進行預防、監督、管理的過程,從深度和廣度都還有可延伸性。公立醫院要結合自身內部控制存在的不足,積累經驗和總結創新,優化提升內部控制,充分發揮內部控制的重要作用,增強公立醫院內部管理能力,提高公立醫院服務水平,在公立醫院改革發展過程中發揮好指導監督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張然子.新醫改政策下公立醫院內部控制管理分析[J].管理論壇,2019(8):226-227.
[2]付靜萍.公立醫院加強內部控制建設研究[J].管理論壇,2019(10):260-263.
[3]彭雪飛.公立醫院內部控制制度建設現狀考察與對策研究[J].財經界,2019(2):18-19.
[4]陸衛鳳.公立醫院內部控制建設問題與體系構建[J].醫療管理,2019(2):171-172.
作者簡介:
陸翔,重慶市長壽區婦幼保健計劃生育服務中心重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