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煒
摘要:電影《集結號》的出現,突破了中國觀眾對于馮小剛賀歲電影的理解,通過《集結號》觀眾無法再尋找到馮氏喜劇的審美標簽,同時,也拉開了與以往中國傳統戰爭片差異化的序幕,不再是戰爭勝利的書寫和謳歌,也不再是“英雄成長”的展現,而是將戰爭片賦予了新的內涵——對生命和人性的思考。
關鍵詞:《集結號》;劇作結構分析;革命歷史題材
《集結號》是在中國電影的商業平臺上打造的一部主流電影,而并不是在國家資本保護下生產的一部主流電影[1]《集結號》在票房上的成功,不僅僅是馮小剛在主流戰爭電影中的又一次成功,還是中國戰爭電影和戰爭電影文化的一次轉型。《集結號》劇情和故事結構都十分清晰,不算是一個重大歷史題材電影的體量,但是在敘事上的宏達確實是馮小剛的一次嘗試[2]劇作結構的創新,在很大程度上成全了影片在把握宏達敘事的同時仍可以表達文化訴求的意指。
一、用經典劇作法分析《集結號》
“三幕式”結構是電影劇作最常用的結構方法,由建制——沖突——結局三個部分組成。
第一幕是影片的開始,《集結號》開始于激烈的戰爭場面,十分鐘高度緊張的戰爭場面渲染出戰場的殘酷與無情,谷子地帶領全連進行突破圍剿,卻遭遇了埋伏,慘烈的戰斗之后,全連傷亡慘重,最后致命的一擊則是指導員被炮炸的四分五裂的慘狀,宣告谷子地既勝利也失敗了。十分鐘的戰爭場面交代的了指導員的死亡和谷子地的性格:但連長與戰士們奮不受降等細節的鋪設為后來谷子地不惜一切代價幫戰友申冤,求得烈士稱號的動機提供了合理性。此時作為影片的第一個情節點,已經將故事的幾個主要人物及其性格特征都交代清楚。
建制部分的第二個情節點是受罰的谷子地遇到王金存,為影片引入一個典型的“非英雄”形象。“沒聽見集結號聲就不能撤退”影片的第二部分的戰爭場面由此拉開,影片在戰爭開始前對于每個人物性格的鋪墊在他們犧牲之時渲染情感上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隨著人物的一個接著一個的離開,這一部分的情節點也隨之出現——到底有沒有吹響集結號,情節非常簡單,但是對人物之間出生入死的情感連結起到了十分好的建制作用,成為之后谷子地無論如何也要為他們正名的主要動力和原因。
第二幕,沖突。《集結號》在這一部分的沖突主要建立在個人和整個外部世界的沖突上,因為全連全部犧牲僅剩下他一人,為全連其他戰士正名是他一個人的責任,自己戰俘的身份,戰友們戰死沙場無法成為烈士,但自己卻找不到一個人能為自己證明,谷子地由驍勇善戰的連長,徹底成為弱者。在為戰友們討說法的路上,谷子地以一己之力在各種新的階層和集體中輾轉,各種力量統統都是他的阻礙,將谷子地的孤獨和絕望更加推進了一步。
第三幕,尾聲。作為馮小剛向主流靠攏的影片,結局自然是一個較為圓滿的結局,尾聲部分的情節點在于谷子地知道了集結號并未吹響這一個事實。在此處引起了觀眾的思考,也是影片要表達的訴求和主旨——關于戰爭中對于生命和人性的思考。
二、劇作結構特點:用情緒板塊結構全片
在劇作上,《集結號》與以往的戰爭電影的不同之處則是不再完全以戰爭情節來推動戰爭電影的劇情發展,而是運用了主人公的情緒來結構全篇。
全篇分為兩個部分,一個部分是戰爭場面的渲染,另一個部分是為戰友“討說法”兩個部分。并不是一個標準的戰爭電影的創作方式,而是以主人公的情緒來結構來了全篇。
沒有像一般的戰爭片一樣將戰爭場面貫穿全程,而是用戰友在戰爭中全部戰死作為了影片的一個分界點,在這個分界點前后有著非常明確的差別,戰爭的場面表達的淋漓盡致,戰爭場面的血腥表現無疑是為了讓觀眾領略戰爭的殘酷,而影片在殘酷的表現了這一系列畫面之后戛然而止了,轉而走上了主角谷子地為戰友申冤的部分,這個部分儼然沒有了英雄該有的面貌,影片將主人公塑造成了一個普通的無依無靠甚至沒有姓名的男人,前60分鐘的激烈,后60分鐘的喟嘆,雖然淡化了強烈的沖突和大場面帶來的緊張和刺激,但是卻保留住了影片的主題。用情緒而不是用事件去推進影片發展的劇作結構,是全片的一大亮點。
三、小結
《集結號》與一般戰爭片在劇作上的不同是不言而喻的,這是一種突破也是一種新的冒險,對于“英雄”的重新解讀在任何戰爭片里都是很少見的,馮小剛鏡頭下的“英雄”不再是無懼無畏無所不能的超人,而是一個有血有肉的既平凡又偉大的人,用人性和情緒,代替了傳統戰爭電影中戰爭場面的堆疊,用英雄人物的申冤故事取代了戰爭電影加注給英雄的層層光環。種種的特殊,構成了《集結號》的特殊,拉開了中國商業戰爭電影主流化的轉型。
參考文獻:
[1]賈磊磊.事件電影:《集結號》[J].當代電影,2008(03):4-7.
[2]侯克明.《集結號》與戰爭片敘事重構[J].電影藝術,2008(01):20-23.
[3]侯克明.《集結號》與戰爭片敘事重構[J].電影藝術,2008(01):20-23.
[4]趙超.《集結號》劇作結構中建構的特色分析[J].電影文學,2010(08):6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