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討婦科惡性腫瘤患者術后預防性抗血栓措施及效果。方法 將本院收治的120例婦科惡性腫瘤患者隨機分成兩組,每組各60例,其中觀察組于術后第1日給予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療,對照組術后不采取預防性措施。比較兩組術后深靜脈血栓發生率,并比較兩組術后凝血功能指標情況。結果 兩組治療前后及組間 PT、PLT和APTT水平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術后DVT發生率3.33%,明顯低于對照組的18.33%,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6.988,P=0.008)。結論 術后及時給予預防性抗凝藥物干預,有助于減少婦科惡性腫瘤患者術后深靜脈血栓發生,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
關鍵詞:婦科;惡性腫瘤;預防性抗血栓;效果
所謂的深靜脈血栓(DVT),指的是血液在深靜脈內凝聚造成的一種靜脈回流障礙性疾病。婦科惡性腫瘤患者術后極易發生下肢深靜脈血栓,據有關報道,婦科腫瘤手術后深靜脈血栓已成為高發且最嚴重的并發癥之一,國內報道率為45%,其中盆腔腫瘤術后DVT發生率甚至占到婦科腫瘤手術DVT的72.7%[1]。嚴重的是,一旦栓子脫落后還可能會引起致命性的肺栓塞,危及患者生命[2]。因此,對婦科惡性腫瘤手術DVT的預防十分關鍵,也一直是臨床干預的重點。本研究探討預防性抗血栓治療對于婦科惡性腫瘤術后預防DVT的臨床價值,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隨機選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間在本院接受婦科惡性腫瘤手術治療的120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以上患者均經組織病理學證實。排除靜脈置管禁忌癥、凝血功能障礙、周圍血管下肢缺血以及合并嚴重臟器功能衰竭、精神性疾病患者。隨機分成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各60例,其中觀察組年齡45~75歲,平均(66.24+2.24)歲;病程6個月~5年,平均(2.25+0.46)年;腫瘤類型:盆腔腫瘤28例,子宮內膜腺癌15例,陰道癌10例,輸卵管癌4例,卵巢惡性腫瘤3例;對照組年齡46~75歲,平均(65.24+2.12)歲;病程8個月~5年,平均(2.16+0.37)年。腫瘤類型:盆腔腫瘤30例,子宮內膜腺癌14例,陰道癌9例,輸卵管癌4例,卵巢惡性腫瘤3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手術方法 兩組患者均采取廣泛性子宮切除、雙附件切除或盆腔淋巴結清掃術等,均選擇全麻方式。術后6h 可開始床上四肢活動。術后次日開始下床行走,由患者自行決定行走的幅度、持續時間等。期間護士或家屬給予患者下肢按摩,并指導飲食、心理調適等。叮囑患者注意作息時間。
1.2.2 術后預防性抗血栓治療 對照組術后不采取預防性抗凝治療,觀察組于術后6-8h,第一次靜脈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葛蘭素史克投資有限公司生產,國藥準字J20040119)5000IU,之后改為每12h一次。連續給藥14d。
1.3 觀察指標 ①分別于治療前和治療后14d檢測并比較兩組患者的凝血酶原時間(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PTT)和凝血指標血小板(PLT)等水平;②記錄DVT形成及肺動脈栓塞、期間嚴重出血、肺栓塞等等不良事件。
1.4 統計學方法 本次統計數據分析應用SPSS 19.0軟件。計量資料用( )表示,組間比較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P<0.0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 比較兩組治療前和治療后14 d凝血相關指標水平 表1結果顯示,兩組治療前后 PT、PLT和APTT水平出現一定的變化,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間PT、PLT和APTT水平比較也無統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術后DVT發生率比較 觀察組術后形成DVT 2例,發生率3.33%;對照組術后形成DVT 11例,發生率18.33%。觀察組術后DVT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6.988,P=0.008)。
2.3 嚴重事件發生情況 觀察組術后未出現嚴重出血、并發肺栓塞等嚴重不良反應,對照組2例DVT患者并發肺栓塞,經治療后轉歸。
3討論
3.1 關于婦科惡性腫瘤手術后易發深靜脈血栓的危險因素分析。早在19世紀就有學者提出靜脈血流緩慢、血液高凝狀態及靜脈內膜損傷是引起下肢靜脈血栓形成的三大誘因。惡性腫瘤與術后DVT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有統計,惡性腫瘤患者中的15%可能會并發DVT,而在DVT患者中有19%-30%為惡性腫瘤患者[3]。通過對婦科惡性腫瘤術后引發深靜脈血栓的Logistic多元回歸分析發現,患者年齡、BMI、合并高血壓、合并糖尿病、腫瘤分期及腫瘤類型等因素與術后深靜脈血栓并發有著明顯的相關性。其中就年齡、BMI、合并癥等因素來說,中老年、肥胖及其合并高血壓、高血壓和糖尿病等疾病均會導致患者血液粘稠度升高或長期維持高水平的狀態,一旦處于全麻狀態下會進一步加劇血流速度過緩,增加并發血栓病癥的發病率[4]。此外,惡性腫瘤會引起局部組織損傷,導致促凝物質、組織因子釋放增多,提高血液粘稠度,再加上術前禁食、術中失血、失液,也會進一步促使血液粘稠度上升。從生理構造而言,盆腔腫瘤患者的DVT發生率要高于其他婦科惡性腫瘤,原因是盆腔靜脈叢多,靜脈壁薄,缺少四肢靜脈所具有的筋膜外鞘,因此容易淤血、血流速度慢。
3.2 關于術后預防性抗血凝治療的必要性。下肢深靜脈血栓除直接引起下肢疼痛、功能障礙等影響康復效果外,還可能誘發肺栓塞,嚴重危及生命,因此術后給予靜脈血栓預防性治療十分關鍵[5]。目前,藥物預防被國內外專家認為是最有效的預防DVT方法,推薦術前常規低分子肝素,或小劑量肝素直至患者恢復下地活動。低分子肝素抗凝效果好,且對血小板功能影響小,通過采取皮下注射吸收效率高,藥效持久。基礎實驗研究發現,低分子肝素能通過抑制外源性凝血激活來起到抗凝血的作用。目前,低分子肝素已成為臨床用于預防術后血栓或抗血栓栓塞最合理有效的藥物之一。
本組結果顯示,與術后未行抗凝治療的對照組相比,經低分子肝素預防性治療后的觀察組,在治療前后凝血功能指標并未發現異常的變化,但治療后的DVT發生率卻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說明低分子肝素確能發揮良好的抑制血液粘稠作用,進而降低靜脈血栓的發生率,同時并未引起其他明顯的不良反應。不過低分子肝素預防婦科惡性腫瘤術后靜脈血栓的實際效果,是否獲得其他護理手段的協同作用,還需要進一步思考。
參考文獻:
[1] 王永剛,史振宇,符偉國,等. 利伐沙班和低分子肝素用于部分實體惡性腫瘤合并靜脈血栓栓塞癥抗凝的療效分析[J]. 復旦學報(醫學版). 2018,45(1):57-61.
[2] 韓晴. 探討預防性抗血栓措施對婦科惡性腫瘤患者術后凝血功能指標的影響[J]. 當代臨床醫刊. 2015,30(4):1496-1497.
[3] 姜雪芹,張新穎,臧紅霞,等. 抗血栓壓力系統預防婦科惡性腫瘤患者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療效觀察[J]. 中國醫學工程. 2016,24(10):30-33.
[4] 宋岸堅. 抗凝治療在惡性腫瘤前血栓狀態中的應用[J]. 深圳中西醫結合雜志. 2017,27(12):112-113.
[5] 陳英,黃鋒,黃愛玉. 婦科惡性腫瘤30例圍手術期使用抗血栓壓力襪的護理[J]. 福建醫藥雜志. 2016,38(2):155-156.
作者簡介:辛麗,女,1978-10,碩士研究生,山西省臨猗縣,漢族,主治醫師 婦科,運城市中心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