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金生
摘要:目的:探索手術治療腰椎退行性疾患所致足下垂的預后影響因素。方法:在2017年2月19日至2018年2月19日期間選取150例腰椎退行性患者,所有患者均進行手術治療,根據療效,分為有效組(100例)、無效組(50例),隨后采用Logistics回顧分析影響預后因素。結果:年齡(SE:0.254;OR:5.624;X2:10.525;P:0.001)、退變性質(SE:0.421;OR:4.514;X2:11.524;P:0.001)、足下垂病程(SE:0.621;OR:6.841;X2:8.544;P:0.001)、脛前肌肌力(SE:0.5744;OR:5.214;X2:7.541;P:0.001)、足下垂數量(SE:0.213;OR:3.887;X2:10.554;P:0.001)是影響足下垂預后的主要因素。結論:導致手術治療后腰椎退行性病變患者出現足下垂的因素較多,包括年齡、足下垂數量、病程、退變性質、脛前肌肌力。
關鍵詞:手術;腰椎退行性;足下垂;預后;因素
足下垂可由重癥肌無力、外周神經炎、腓總神經損傷、坐骨神經、脊柱退行性病變、脊髓栓系、腦血管病誘發 [1],主要是指周圍神經、馬尾、脊髓、大腦至肌肉通路任一環節出現病變,屬于骨科常見體征之一,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和關節穩定性,隨著疾病的深入 [2],還可發現腰椎管狹窄和腰椎間盤突出均可引起脊階段神經受壓,導致腓總神經麻痹和足下垂,為了避免此類癥狀發生、發展,還需加強預后因素分析,如下文報道。
1 資料和方法
1.1 資料
本次研究對象為150例腰椎退行性患者,人員均在2017年2月19日至2018年2月19日期間收治。平均年齡(51.28±4.68)歲,平均病程(26.85±2.31)個月,男性73例,女性77例。入選標準:(1)患者均存在手術適應證;(2)患者均是因腰椎管狹窄癥或腰椎間盤突出癥導致足下垂。排除重癥肌無力、外周神經炎、外周神經損傷、腦血管病引起的足下垂。
1.2 方法
術前還需根據MRI、CT、X線檢查結果,明確減壓節段,確定受壓神經根。協助患者采取俯臥位,采用全身麻醉,根據影像學檢查結果確定受壓節段,并給予相應減壓操作,手術采用椎間融合術、椎弓根螺釘內固定、腰椎后路神經根減壓術治療。切口可選擇在腰部后正中位置,分離患側椎旁肌,沿著棘突骨膜下,暴露病變節段,減壓節段椎弓根雙側置入椎弓根螺釘,隨后使用咬骨鉗咬除部分內側關節突、黃韌帶、增生肥厚的椎板,從壓迫處開始減壓,充分減壓受壓神經根,注意保護神經根,保持動作輕柔,預防過度牽拉,置入椎間融合器,清除相應節段椎間盤 [3]。術后7天便可進行脛前肌肌力康復訓練。150例患者經手術治療后,100例治療效果顯著(有效組),50例治療無效(無效組)。
1.3 觀察指標
采用Logistics回顧分析影響預后因素。
1.4 統計學處理
運用SPSS22.0軟件處理本次統計值差,當P<0.05,代表存在差異性。
2 結果
年齡、退變性質、足下垂病程、脛前肌肌力、足下垂數量是影響足下垂預后的主要因素。如表1~2所示:
3 討論
足下垂常見于低鉀性周期性麻痹、腦血管疾病、外傷、重癥肌營養不良等患者,是因脛前肌群以及趾長伸肌麻痹引起的癥狀,早期在發生關節突腰椎突出、黃韌帶、椎間盤突出增厚,可壓迫脊神經根,導致腰椎管狹窄,進而引起椎間孔周圍神經損傷 [4]。為了防止機體受到不可逆損傷,盡早恢復日常生活質量,還需對預后因素進行相關研究,在分析本次試驗結果時,可發現椎間盤突出癥引起者、術前肌力較強者、病程較短者、年齡尚小者均可獲取良好的預后,反之年齡較大以及病程較長者,預后效果較差,其主要是因為病程越短,壓迫時間越短,進而恢復越快,且年齡越大,機體代謝能力較差,可影響日后恢復,因此在面對年齡較大、病程較長、肌力越差、足下垂數量越多者,需重點關注和治療 [5]。但由于本次試驗樣本量不足夠大,不可作為科學依據,還需進一步擴大樣本量,獲取可靠、有效、科學的臨床證據。
總而言之,年齡、足下垂數量、病程、退變性質、脛前肌肌力是導致手術治療后腰椎退行性病變患者出現足下垂的因素。
參考文獻:
[1]王仲偉,梅偉,王慶德.急性腰椎間盤突出致足下垂早期手術療效分析[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6,8(11):120-122.
[2]劉艷成,苗軍.腰椎退變性疾病導致足下垂的診斷和預后[J].中國中西醫結合外科雜志,2016,22(2):193-196.
[3]王建偉,楊良鎖,鹿永良等,563例腰椎間盤突出癥術后并發足下垂危險因素的相關性分析[J].河南外科學雜志,2013,19(5):17-19.
[4]劉昆,賈連順,史建剛等,腰椎退變性疾病致足下垂的臨床特點及其預后影響因素[J].中國脊柱脊髓雜志,2013,23(4):302-306.
[5]韓芳民.腰椎退行性疾病致足下垂預后影響因素分析[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3,34(22):3291-32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