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密
摘要:探討比較急性閉角型青光眼持續高眼壓狀態下的不同手術方式的治療效果。方法:共納入20選取2016年12月~2018年12月于本院行手術治療的急性閉角型青光眼持續高眼壓狀態患者86例,按照患者的入院順序進行編號,單號者納入對照組(43例),行小梁切除術治療,雙號者納入觀察組(43例),行周邊虹膜切除術治療,比較兩組的效果差異。結果:86例患者經不同術式治療后無效者7例,其中2例為觀察組患者,觀察組手術治療的總有效率達到了95.35%,與對照組的88.37%相比并無顯著差異(P>0.05)。治療后相比對照組患者,觀察組患者的眼壓、視力水平均更優,且觀察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為4.65%,遠低于對照組的18.60%,P<0.05,兩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結論:急性閉角型青光眼持續高眼壓狀態下可首選周邊虹膜切除術進行治療,相比小梁切除術,周邊虹膜切除術更有利于患者正常眼壓及視力的恢復,且術后并發癥少,安全性相對較高。
關鍵詞:急性閉角型青光眼;持續高眼壓狀態;小梁切除術;周邊虹膜切除術
原發性閉角型青光眼屬眼科常見疾病,患者多是由于瞳孔阻滯、周邊虹膜和小梁網粘連或堵塞小梁網導致房水外流受到阻礙,引起眼壓升高。該疾病可分為急性閉角型青光眼和慢性閉角型青光眼,急性閉角型青光眼治療的關鍵在于短時間內使眼壓得到有效控制,經大量降眼壓藥物處理數小時后眼壓仍未達到安全范圍的患者則應行手術治療,以挽救和保護患者的視力。本研究選取2016年12月~2018年12月于本院行手術治療的急性閉角型青光眼持續高眼壓狀態患者86例展開分組討論,旨在比較急性閉角型青光眼持續高眼壓狀態下行小梁切除術和周邊虹膜切除術的效果,為其治療尋求一種安全有效的手術方式。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共納入20選取2016年12月~2018年12月于本院行手術治療的急性閉角型青光眼持續高眼壓狀態患者86例,按照患者的入院順序進行編號,單號者納入對照組(43例),雙號者納入觀察組(43例)。對照組中男性、女性患者分別有27例、16例,年齡26~75歲,均齡為(52.1±4.4)歲,高眼壓持續時間12~72h,平均(46.8±11.2)h;觀察組中男性、女性比例構成為26:1:7,年齡28~76歲,均齡為(52.6±4.6)歲,高眼壓持續時間10~72h,平均(46.5±11.1)h。兩組一般資料經對比分析未發現明顯差異(P>0.05)。
1.2原發性急性閉角型青光眼診斷標準[2]
患眼房角突然全部或大部分關閉,眼壓急劇升高,表現為劇烈眼部脹痛、視力高度減退、頭痛、惡心嘔吐等,患眼球結膜出現水腫、睫狀充血或混合充血現象,角膜霧狀水腫,瞳孔散大且對光反射消失,眼底由于角膜水腫混濁無法看清,且發作后伴有虹膜扇形萎縮、角膜后壁及晶狀體前囊的色素沉著、晶狀體青光眼斑三聯征,并結合裂隙燈、顯微鏡、眼底鏡檢查即可確診為原發性急性閉角型青光眼。
1.3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符合原發性急性閉角型青光眼持續高眼壓狀態診斷標準;入院時眼壓超40mmHg,接受降眼壓藥物緊急處理8h后,眼壓仍得不到有效控制;患者對本研究內容知情,且自愿加入。排除標準:合并其他眼病,如葡萄膜炎、視網膜中央靜脈阻塞、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等;繼發性閉角型青光眼者;存在既往抗青光眼手術史及白內障、玻璃體切除等其他內眼手術史者;術前超聲生物顯微鏡檢查可見房角粘連性關閉不超過1/2全周或房角關閉為貼附性關閉者;單用降眼壓藥物每天2次后檢查24h眼壓恢復正常水平者。
1.4方法
對照組行小梁切除術,術前常規給予鎮靜、止血劑治療,術前半小時靜滴250ml200g/L的甘露醇,行局麻后,行上直肌縫線牽引固定眼球,于距離角膜緣9mm處做以角膜緣為基底的結膜瓣,充分暴露鞏膜,再以角膜緣為基底做1/2鞏膜厚度的鞏膜瓣,使用0.3mg/mL絲裂霉素棉片貼敷結膜瓣、鞏膜瓣,貼敷40min后使用生理鹽水進行沖洗,再行前房穿刺,將房水充分放出以實現降眼壓。然后在鞏膜床中央緊貼鞏膜瓣基底處切除角膜和角膜緣組織2mm×2.5mm,同時切除相應寬基底周邊虹膜,尼龍線縫合鞏膜瓣頂角,原位縫合結膜瓣。術畢后給予散瞳劑治療,每天2次,同樣也給予抗生素、皮質類固醇類滴眼液治療。
觀察組行周邊虹膜切除術,局麻后,于患者結膜瓣處取一長約4mm的切口,同時自角膜緣厚界前0.5mm處切開板層,切口大小為10mm,厚度為3mm。然后向前分離0.5mm,穿透深層角膜組織,進入前房,保持角膜內切口與角膜緣切口長度相同。按壓切口后部,至周邊虹膜脫落完全后,徹底沖洗切口位置的色素上皮層,保證切口前緣角膜表面平整,在使用燒灼法固定虹膜,術畢后給予抗生素、皮質類固醇類滴眼液治療。
1.5觀察項目
比較兩組患者手術前后的眼壓及視力水平,觀察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包括前房出血、傷口滲漏、脈絡膜脫離、前房炎癥。
1.6療效判定
術后對兩組患者均進行為期6個月的隨訪,隨訪末對兩組手術療效進行評價,評價標準:眼壓<20mmHg,視野恢復正常,且視力完全恢復正常評為顯效;加用局部抗青光眼藥物治療,眼壓<20mmHg,視野恢復正常,視力基本恢復正常評為有效;需行抗青光眼藥物治療,視野異常,視力未恢復正常評為無效。
1.7統計學處理
使用SPSS20.0軟件包開展數據分析工作,使用(均值±標準差)表示患者手術前后眼壓、視力水平,2組計量數據比較行秩和檢驗;采用%表示手術療效指標及并發癥發生率,2組計數數據比較行卡方檢驗。P<0.05表示差異顯著且符合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手術療效的比較
86例患者經不同術式治療后無效者7例,其中2例為觀察組患者,觀察組手術治療的總有效率達到了95.35%,與對照組的88.37%相比并無顯著差異,兩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體情況如表1。
2.2手術前后兩組患者在眼壓、視力水平上的比較
術前兩組患者的眼壓、視力水平并無顯著差異(P<0.05)。術后兩組患者眼壓均較術前明顯降低,視力水平則顯著提高,且術后相比對照組患者的眼壓、視力水平,觀察組患者術后以上指標的水平更優,P<0.05。具體數據見于表2。
2.3兩組患者在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上的差異
從表3獲知,觀察組與對照組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分別為,相較于對照組,觀察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更低,兩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急性閉角型青光眼治療一般是先應用局部和全身藥物行降眼壓處理,針對眼壓仍高于40mmHg的持續性高眼壓患者需行濾過性手術,濾過性手術小梁切除術應用于持續高眼壓狀態下的急性閉角型青光眼患者中其手術風險較大,因患眼眼壓驟降,術后多并發前房炎癥、脈絡膜脫離等并發癥,常需要術后早期應用睫狀肌麻痹劑進行散瞳處理,對術后存在瞳孔粘連或白內障發展的患者更不利于其視力水平的恢復。
本研究中行周邊虹膜切除術的觀察組患者其治療總有效率達到了95.35%,與對照組的88.37%相比并無顯著差異,可見周邊虹膜切除術與小梁切除術的手術療效相近,但治療后相比對照組患者,觀察組患者的眼壓、視力水平均更優,且觀察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為4.65%,遠低于對照組的18.60%,說明周邊虹膜切除術在具備較好手術療效的同時,可更有效地降低患者眼壓,促進術后視力水平的恢復,且兼具較高的安全性。周邊虹膜切除術相比小梁切除術對患者眼組織的損害更小,可在短時間內恢復房水的正常排出功能,并能最大限度的保持瞳孔調節性,在高眼壓狀態下,如果存在充血和炎癥,周邊虹膜切除術相比小梁切除術更安全,可有效避免術后前房炎癥、傷口滲漏等并發癥的發生。一般為術后及早獲得更好的視力,急性閉角型青光眼患者持續高眼壓狀態下應經數小時大量將眼壓藥物治療后,眼壓大于40mmHg時應在發作的48h內及時行周邊虹膜切除術。
綜上所述,急性閉角型青光眼持續高眼壓狀態下可首選周邊虹膜切除術進行治療,相比小梁切除術,周邊虹膜切除術更有利于患者正常眼壓及視力的恢復,且術后并發癥少,安全性相對較高。
參考文獻:
[1]房城伯,廖榮豐,周艷峰.急性閉角型青光眼持續高眼壓狀態下手術治療的效果[J].中華眼外傷職業眼病雜志,2018,40(12):923-926.
[2]邵毅.青光眼診斷與治療規范——2017年英國專家共識解讀[J].眼科新進展,2018,38(11):1001-1004.
[3]楊旭蕾.急性閉角型青光眼持續高眼壓狀態下手術方式選擇的探討[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5,2(14):2739.
[4]雷繼承.手術治療高眼壓狀態下原發性急性閉角型青光眼臨床觀察[J].中國實用醫藥,2016,11(24):50,51.
[5]施菁蔚.手術治療高眼壓狀態下原發性急性閉角型青光眼臨床觀察[J].中國實用醫藥,2015,(27):94-95.
[6]萬麗.持續高眼壓狀態下的急性閉角型青光眼手術治療研究[J].中華全科醫學,2015,13(12):2074-2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