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崢嶸
摘要:“后真相時代”情緒和觀點往往成為新聞事件報道的助推器,充斥著各種臆斷和盲目性,人們往往對事情的真相并不那么關注。在這個時代當中,民眾容易“情緒先導”,而一些媒體也因勢利導,新聞記者在新聞報道中帶有強烈的“標簽化”色彩,缺乏新聞專業主義精神,對事實不加以考證。本文通過分析后真相時代中出現的各種“戰隊”和“反轉新聞”現象來分析“后真相時代”下的輿論反轉的原因和傳媒自律的措施。
關鍵詞:后真相時代;輿情反轉;傳媒自律
一、后真相時代的內涵
隨著網絡傳播技術的廣泛應用以及用戶對熱點事件的高度關注與參與,當某一新聞事件在網絡平臺上引發熱議,人們的情緒情感表達往往勝過對于客觀事實是否真實的關注。引領輿情方向的不再是事實或真相,而是情緒或情感,這些對于公眾輿情的牽引力超過了事實本身,這便是“后真相時代”。
二、后真相時代輿情反轉的原因
在互聯網和社交媒體的不斷發展的時代背景下,人人都有“麥克風。”熱點事件容易在網絡平臺上迅速展開并引起網絡用戶以及媒體在社交平臺上進行廣泛的傳播和熱議,輿論場被迅速攪動,形成支持或反對的輿情浪潮。在后真相時代下,這些引起熱議、爭議性較大、真假難辨的帶有個人情緒的熱點新聞在網絡平臺上傳播,用戶紛紛“站隊”支持或譴責之時,事件在隨后發展過程中出現了對熱點新聞事件的補充,這些補充可能是對原有事件的報道進行新聞要素的補充或者是反轉,“輿情反轉”隨之而來。
(一)碎片化信息導致公眾迷失在“他者”構筑的“情緒場域”中
在信息爆炸的互聯網時代,狂轟濫炸的海量信息接踵而至,各種媒體平臺和社交網絡對某一事件進行“標簽化”的解讀和報道以吸引公眾注意力。我們接受的信息很多,思考的卻很少,我們很容易被這些事件所影響,但很少去質疑,我們依據碎片化的信息并通過對事件簡單化的判斷來發表自己的觀點和看法,將事件推向高潮。迷失在了“他者”所構筑的“情緒場域”中。公眾根據得到的信息并進行無限的放大,最終事情的真相也淹沒在這些拼湊的信息中。
(二)后真相時代缺乏對事實的挖掘
“后真相”時代的來臨和新媒體的應用密不可分,尤其是網絡媒體的發展,在互聯網海量信息充斥的當下,網絡媒體尤其是商業類媒體平臺,為了以“流量”來獲利生存,不惜以犧牲內容蓄意制造熱點話題,給事件貼標簽、“標題黨”泛濫、“三俗信息”盛行,導致近年來虛假新聞事件層出不窮,輿情反轉也頻頻“打臉”。
此外,在全媒體時代,一切信息都被“算法裹挾”。很多新聞客戶端利用算法技術,推送用戶感興趣的新聞,這樣久而久之人們就被“信息繭房”所影響,認知窄化、固化成見。并且媒體平臺,特別是一些自媒體平臺為了迎合受眾興趣和吸引注意力,利用公眾的情緒和網絡輿論和社會現象寫文章,制造“焦慮”,而一些擁有大量粉絲的“大V”等“新意見領袖”控制著話題與情緒導向,會讓“沉默的螺旋”發生效用,形成表面的“輿論”態勢,從而忽略了事件的真實性。
(三)后真相時代媒體職業道德和新聞專業主義的缺失
在新媒體蓬勃發展的今天,各個媒體為爭取一席之地,都想搶先發布新聞以獲取點擊量和關注度,同時這也影響著新聞工作者在工作中的一個重要目標。為了搶時效,博取關注度,不惜違背新聞職業者的從業道德,在很多信息在未確認信源是否可靠、事件是否真實的情況下,就將這些在網上收集起來的“信息”整合成新聞傳播出去,導致了新聞失實,違背了新聞專業主義。當隨后事件發展真相浮出水面之時,輿論就會朝著相反的方向發展,“輿情反轉”由此出現。
在新聞事件發生后,一些媒體為爭取搶先報道,在具體事故未確認時就進行“歸因”,各種自媒體也為蹭熱度,帶節奏對事件中的一方進行報道和推斷。促使事件引起極大的關注和引發社會熱議,輿情達到高潮后又隨著事件的最新發展對不正確的事實報道進行辟謠,此時新聞發生反轉。因此,輿情反轉的背后很大程度上是新聞媒體在日益激烈的競爭下,缺乏職業道德和新聞專業主義的表現,在事件沒有證實的情況下為博取關注獲得新聞報道權利而忽略新聞的真實、客觀。
三、后真相時代的傳媒自律
在后真相時代,在事實先行與情感先行的博弈中,媒體應當堅守新聞專業主義,不斷提高公信力和秉持職業道德,加強傳媒自律。具體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媒體從業人員應該堅守新聞專業主義,加強媒體公信力
后真相時代,是事實與真相缺位的時代。情緒與觀點高于真相在后真相時代隨處可見,媒體的專業主義精神和公信力的缺失成為后真相時代的助推器。在爆炸式的信息流中,公眾往往相信媒體所報道出來的“事實”對事物進行判斷。在真假難辨的信息流之中,媒體并沒有做到深入調查和挖掘事實,而是一味的將“社會熱點”作為發布虛假信息的噱頭,導致真相被淹沒情感與觀點被大肆傳播,久而久之,當媒體發布的信息缺乏真實、人們不再信任媒體及其內容時就會導致媒體專業權威和公信力的缺失。
因此,媒體在發表信息和發表言論時,應該盡力向受眾交代所傳播的信息來源,對于模糊不清的信息源,對信息源應該加以審查,并添加相關的背景信息和相關資料,提高信源的可信度以幫助受眾對信息的判斷。媒體在報道和呈現過程中,應盡量客觀真實的展現新聞信息,這既是媒體人員從事新聞傳播活動的基本原則和堅守新聞專業主義的要求也是贏得受眾信任的重要條件。
(二)新聞報道應該堅持客觀、多元化的報道,平衡處理信息
在“后真相時代”,在新聞追求實時化的今天,為時效性買單的只能是殘缺的真相。新聞從業人員在信息的選擇報道上不可避免的帶有自己的具有傾向性的報道,需要媒體從業人員減少個人因素給受眾帶來的影響,對新聞事件應給予全面真實多角度的報道,平衡處理所接收的正向和負向信息,是媒體自由表達的重要前提。此外,媒體要扮演好“把關人”的角色,要對輿論信息進行篩選和過濾,不能“一刀切”;在新聞事實模糊的情況下,不為盲目追求時效性和賺取流量而發表缺乏真相的報道和帶有“標簽”言論,平等的對待輿論事件中的雙方,不發表傾向性的報道,平衡的處理信息。
(三)提高新聞職業道德,避免虛假新聞的出現
虛假新聞的出現與輿論反轉有著密切的聯系,輿論反轉的背后有關新聞事件的真相的殘缺以及隨后對信息“補充”導致輿論朝著相反的方向發展。在“后真相”時代中,民眾的對于事件的情緒和觀點往往要大于真相。很多媒體在日益激烈的傳媒市場環境的競爭下,為博取受眾點擊賺取“流量”,發布大量帶有“標簽”、具有轟動性的信息,將媒體從業人員的職業道德和專業主義拋之腦后,導致虛假新聞的出現。媒體從業人員應該提高自身的新聞職業道德,不僅僅只是以流量和點擊率來獲取關注從而生存和發展,重要的是要關注和挖掘新聞背后的真相,提供真實客觀的新聞報道,讓新聞報道深入人心,更具有說服力。
四、結語
“后真相時代”的到來,輿情似乎更容易反轉和人們的情緒的“被利用”,人們開始被事件背后的情緒所帶動,一些媒體利用人們的“情緒”發布不當的事實,在一定程度上對人們獲取正確的信息形成干擾,在一定程度上催生謠言的興起和泛濫從而導致輿論的反轉。在這個過程中,傳媒應該扮演好“把關人”的角色,對良莠不齊的信息進行過濾和篩選,并始終堅持新聞專業主義和新聞職業道德加強傳媒自律提高傳媒公信力。
參考文獻:
[1]刁姿楓.淺析后真相時代的輿情反轉——以萬州公交車墜江案件為例[J].科技傳播,2019,11(07):40-43.
[2]史珂.后真相時代下輿論反轉的原因探究——以重慶“公交車墜江事件”為例[J].視聽,2019(04):176-177.
[3]米濟柳.后真相時代背景下新聞專業主義的危機與重構[J].新聞研究導刊,2019,10(03):46-47+122.
[4]王瑩.“后真相”時代媒介公信力的重塑[J].新聞研究導刊,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