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怡晗 烏蒙 談子璇 尹建財
摘要:延時攝影目前處在一個積累和思考的階段,在適應工業化生產和追求商業化美學傾向中慢慢成長。所以在未來延時攝影的創作中,探索新的形式來表現精彩的內容,尤其是充分運用電腦數字技術軟件來創造新的鏡頭畫面效果,這也是延時攝影的一個追求。
關鍵詞:延時攝影;作品;創作
1 真實世界的再現
《美學新解》中對“真實”是這樣闡述的:“一個故事,不管是真實的、虛構的,還是徹頭徹底的謊言,其可信度都取決于它是否像真實世界發生的事情”。延時攝影拍攝的是現實生活中真實發生的事和物,是對現實的記錄。所以,藝術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著名的美學家車爾尼雪夫斯基曾說過“再現生活是藝術一般性格的特點,是它的本質”。延時攝影的真實性和藝術性是創作中的兩個重要支撐,因此創作者必須把握好影像真實性和藝術性的關系,即真實地反映生活,并對生活真實加以提煉和升華。影像呈現出來的太陽、星月、山谷、河海等,首先感受到的都是它們的自然屬性,它們以最直觀、最簡單的影視語言符號直接作用于觀眾的視覺。
2013 年底,延時攝影《韻動中國 2》火遍全國。“靜待日月輪回,走過燈火闌珊,足跡踏遍絕美山河,精彩只為向您呈現”。《韻動中國 2015》由國內外 70多位的攝影師歷時一年,走遍了祖國神州大地,通過真實影像的記載,記錄最絢麗的色彩和最美的風景,記錄我們最真最美的中國。在 9 分鐘的時間里讓國內外見證了祖國宏偉壯闊的大好河山,深深的記住了中國美。此影像影響人數數億,風格各有不同,但是共同點是觀眾對這三部作品都給予出了相同的評價:美!延時攝影將所有的景、情、心、神融會貫通到了一起,是影像的真實和藝術的真實完美結合的表現。這種交互作用的最高境界就是所謂的“藝術通感”。在我們看到有沖擊力和感染力的影像時,心靈的那種被震撼的感覺遠遠超出了畫面本省所記錄的瞬間,這就是延時攝影帶給我們的藝術感受。
2 敘事的畫面語言
延時攝影不僅僅是對風光、人文的真實記錄。它應用在電影中還有敘事的作用。在時間的跨度上,可以通過短短幾分鐘的放映展示出幾十年,春夏秋冬,日夜晨晝,不一而足。所謂“洞中才數日,世上已千年”,就是主觀時間與時間相對性的精彩寫照。通過時間的擴展不但具有強烈的主觀心理意味,而且具有強烈的情感影響力。《來自星星的你》中的延時攝影則表現出了超越時空的可能性,讓觀眾產生時光流逝,恍若隔世的感通。運用了延時攝影的鏡頭既表現了滯留在地球 400 多年的都敏俊得知歸期后內心的震動,另一方面這段延時攝影仿若借用他的雙眼從 400 年前的朝鮮看到了現在,這個世界在他的眼中所發生的巨大變化。見證了歷史的發展和時間的變革,滄海變桑田,這樣的壓縮時間感也的確給觀眾帶來了強烈的震撼,對劇情的跨越時空愛戀的主題闡釋也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
延時攝影對時間的精彩掌控還可以體現在對心理時間的運用方面。通過對時間的跌宕來造成期待的懸念當人類處于一些主觀情緒和心理動機的控制時,對時間的感受就會發生畸變,既有良宵苦短,又有一日三秋和度日如年。延時攝影可以通過真實地再現以往的時空,對“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的情節表達、人物心理活動變化提供依據。
德沃茲提出:“電影應該是時間的影像”。由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導演的電影《后窗》對很多觀眾來說并不陌生,該片講述了 50 年代的美國,一名紐約攝影師Jefferies 在拍照時不幸摔斷了腿,在家里療養的他無所事事,整天坐在輪椅上窺視院子對面鄰居的活動而引發的一連串故事。可是如果將來自不同窗口的風景還原匯聚成一副完整的動態畫面會是什么樣呢?作者 Jeff Desom 將《后窗》中的片段通過 PS與 AE 重新編輯剪輯后,讓原先電影里以先后順序出現的各個片段重新在一個完整的時間與空間中再現,創作出了一部關于《后窗》的延時攝影作品。盡管敘事不必是延時攝影的天職,但由此而體現出延時攝影與敘事可以相結合,可以獨立構成故事的敘述,成為現實世界的擬像。
3 環境空間營造和隱喻
蘇聯的瓦斯菲爾德說:“電影藝術作品中的時間——無論是天文學的時間或形象的、蒙太奇的時間——總是在空間里,在一定的紀實性的或假定的環境里實現的,影片的結構便是一個空間——時間的范疇。”電影電視中事件發生的空間氛圍營造主要是通過環境來展示來烘托的。延時攝影這種創作手段在影像中的設計準確不僅能夠反映情節發展,也能推動情節不斷向前發展。選擇典型的富有視覺沖擊力的延時攝影來構建一個具有整體感的空間氛圍在日常的電影、電視中變得十分常見。
環境空間根據主題的需要來營造,主體融化在環境中而不露卻“景中生情,情中含景”。把人的主觀情緒、情緒和感受灌注、融匯在空間環境上,使環境浸透在情感,從而獲得“觸景生情”。通過外部環境時間的變化,對主題具有隱喻意義,形成詩化的視覺氛圍。如影片《大魚海棠》椿求爺爺拯救湫,爺爺說無藥可救之后又說或許只有一個方法了,他自己運用神力拯救湫,這個治療的過程是用一段延時攝影來展現,從白天快速轉向黑夜,說明爺爺治療湫的時間之久,也讓觀眾意識到,不管是人類還是神靈,對時間的流逝都是無能無力的,而這種無奈和宿命感又會產生悲愴之情,所以有“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的感嘆。而通過用美麗的畫面營造,加強了視覺節奏,不僅把觀眾帶進故事情節,同時也對場面氣氛起到了強化情緒,將爺爺即將死去的事實也暗含在了其中,形成了情緒的延續。
參考文獻
[1]李停戰.數字影視剪輯藝術教程.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7.116~122 頁
[2]周新霞.魅力剪輯-影視剪輯思維與技巧.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4.178~201 頁
[3]李海燕.影視剪輯教程.浙江:浙江大學出版社,2016.242~257 頁
[4]盛希貴.影像傳播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75~100 頁,215~232 頁
[5]林韜.影像的創造.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02.257~276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