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宇婷
摘要:《考城隍》無論是在蒲松齡的手稿還是后代的諸多版本中,始終都是位于第一篇的位置,雖然藝術成就一般,卻提供了早期《聊齋志異》創(chuàng)作風格及創(chuàng)作動機的范型,并且為我們研究蒲松齡在聊齋志異中的美學思想和人物的人格精神提供了寶貴的資料,同時表現(xiàn)了作者對科舉考試的態(tài)度和對仕途的向往與熱情,對于我們研究《聊齋志異》有著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考城隍? 聊齋志異? 意義
在繁復的《聊齋志異》不同版本中,收錄其中的小說在數(shù)目上、卷次上、篇目排列的次序上都各有不同,但《考城隍》無論是在蒲松齡的手稿中,還是在后人不同的編輯歷史階段中,它一直都被放在《聊齋志異》的第一篇的位置上,可以說《聊齋志異》的“立言之旨,首揭于此”。《考城隍》不僅提供了早期《聊齋志異》創(chuàng)作動機和創(chuàng)作風格的范型,也為我們研究《聊齋志異》的美學思想及蒲松齡的生活趣味乃至人格精神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考城隍》是《聊齋志異》的第一篇,但究其文本而言,《考城隍》的語言只能說還算簡潔生動,結構還算緊湊自然,情節(jié)也有些曲折起伏,但相對于《聊齋志異》里很多膾炙人口的作品而言,《考城隍》的藝術成就還無法與之相比,甚至只能歸為二三流的作品。不過文學史研究和文學欣賞不同,文學欣賞更注重作品的美感,考量其文字優(yōu)美與否、結構精妙與否、技巧新穎純熟與否等等,而文學史研究更注重作品的“史的價值”。《考城隍》作為《聊齋志異》的開篇之作,不僅對于我們研究《聊齋志異》有重要價值,也是我們研究蒲松齡的重要文獻,具有非比尋常的文學史研究價值。在《聊齋志異》的評論史上,何垠和但明倫都非常重視《考城隍》在《聊齋志異》中開篇的位置,何垠說:“一部書如許,托始于《考城隍》,賞善罰淫之旨見矣。”但明倫說:“立言之旨,首揭于此。”“一部大文章,以此開宗明義。”這些都說明,《考城隍》在《聊齋志異》中處于不尋常的位置,對于《聊齋志異》有著重要的意義[1]。
一、提供了早期《聊齋志異》創(chuàng)作風格及創(chuàng)作動機的范型
《考城隍》這篇作品雖然位于《聊齋志異》開頭,但沒有準確的依據(jù)說明是蒲松齡創(chuàng)作《聊齋志異》的第一篇作品,不過也是蒲松齡早期的作品。蒲松齡把它放在這個位置,不光是出自時間排序上的考慮,還有內(nèi)容主旨的考量。《考城隍》“教忠教孝”的主旨有足夠的能量使其成為領起之作,唐夢賚在《聊齋志異》的序言中說“其論斷大意,皆本于賞善罰淫與安義命之旨,足以開物以成務”。
《考城隍》一文強調(diào)“仁孝”已基本成為學者共識,“仁”是儒家倡導的核心,而“仁”的根本,首要在“孝”。《考城隍》在一定程度上和重孝的《陳情表》有異曲同工之處,同樣是被任命做官,同樣因家中有老母而拒官,而李密的孝心打動了晉武帝,晉武帝特許他在祖母去世后再出仕為官,《考城隍》中的宋燾也因其“仁孝之心”而被“給假九年”。這表明《陳情表》對《考城隍》有一定的影響,二者在推崇“仁孝”的方面有著共同點,而《考城隍》推崇仁孝的立意也為早期《聊齋志異》的創(chuàng)作風格和創(chuàng)作動機提供了范型[2]。
二、為我們研究蒲松齡在《聊齋志異》中的美學思想和人物的人格精神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蒲松齡的美學思想在《考城隍》中集中體現(xiàn)為十六個字:“有心為善,雖善不賞;無心為惡,雖惡不罰”,這其實是在強調(diào)人的主觀意志是判斷行為的標準,并且以哲理性的語言去表述了要以心為本體,以心關照萬物,以善惡為道德評價尺度的觀念。正如李贄所說,“夫童心者,真心也。”蒲松齡的審美理想也是真,也是所謂童心,“天付人以有生之真,閱數(shù)十年而爛漫如故,當亦天心所甚愛也。”“斷葷戒酒,佛之似也。爛漫天真,佛之真也。”他說自己是,“生平寡親和,至老同孩童”,不難看出蒲松齡的一片童心和對于真的追求。
蒲松齡在《聊齋志異》的開篇提出這樣一個命題,實際上揭示了衡量作品中的價值體系標準,對于我們研究《聊齋志異》小說深層的美學含義提供了很重要的參考系統(tǒng)。《考城隍》開宗明義的重要性,其實不僅在于它教忠教孝的老一套的內(nèi)容,更在于它在哲學和美學的層面張揚了《聊齋志異》所表現(xiàn)的理念,而這一理念對于我們了解蒲松齡的創(chuàng)作動機以及美學思想提供了一把鑰匙。蒲松齡寫道“有花有酒春常在,無燭無燈夜自明”,花和酒是春常在的必要條件,即使沒有蠟燭沒有燈盞,作者的心中亦自有明燈存在。花、酒是蒲松齡的兩大嗜好,“對月常愁春易盡,看花憂恐福難消”,“今日重陽又虛度,淵明無酒對黃花”,“飲少輒醉獨先眠,猶覺寒香到枕邊”,從蒲松齡的詩句中就不難看出他對花和酒的喜愛,也正因如此,陶淵明才特意在《黃英》中塑造了陶生的形象,并讓其因醉酒而死,將花和酒巧妙地結合在一起。因此“有花有酒春常在”是作者自敘人格美感和風度;“無燭無燈夜自明”則體現(xiàn)了作者悠然自得昂然向上的胸襟,一種從容的生活態(tài)度。比較輕松灑脫,表現(xiàn)的是蒲松齡生活層面的趣味和人格精神。
三、表現(xiàn)了作者對科舉考試的態(tài)度和對仕途的向往與熱情
當下學術界有人認為《考城隍》強烈且尖銳地批判了科舉考試制度,但從文本來看,整篇《考城隍》基本上沒有從體制層面批判過科舉考試制度。這篇作品創(chuàng)作于蒲松齡早期,是他還沒有經(jīng)歷太多的科場沉浮和打擊,他對于科舉考試是抱著一定期望的。文章中城隍這一官職是由科舉考試來選拔的 ,這證明作者認為科舉考試是可以選拔出優(yōu)秀人才的。而讓關公擔任陰間文宗其實也別有深意,關公形象在《聊齋志異》中出現(xiàn)了許多次,每次無不代表著公平與正義,蒲松齡讓關公一出場就擔任著考官的角色也和蒲松齡自己的經(jīng)歷有關,蒲松齡19歲的時候接連以縣、府、道第一考中秀才,而主持考試的正是當時有名的文人施愚山,蒲松齡一直把施愚公視為愛才惜才的恩師,因此在蒲松齡眼里制度好與不好在于主持考試的人的正派與否以及有沒有才學和眼光[3]。所以《考城隍》中史寄托著作者對于科舉考試的肯定和希望的,對科舉考試的失望和不滿而對科舉考試種種弊端進行的揭露和批判,是到了蒲松齡在考場上多次拼搏和失敗之后才有的事情。這篇作品中實際上是表現(xiàn)了蒲松齡對科舉考試制度毫無保留的充分肯定,而作者融入到作品人物中的那種對生活的熱情,特別是對科舉考試制度的理想和憧憬,也正是這部作品屬于作者早期作品的明證。通過這篇作品,我們也可以看出蒲松齡早期昂揚的風貌以及對科舉制度保佑幻想的“天真”,這與后來蒲松齡寫出的具有強烈諷刺科舉意味的作品比照,個中的諷刺和辛酸可見一斑。
四、表現(xiàn)了蒲松齡的善惡觀
《考城隍》故事主人公宋公曾經(jīng)說:“有心為善,雖善不賞;無心為惡。雖惡不罰。”由此而得到關公的欣賞被選拔為城隍,這兩句話也間接表現(xiàn)了蒲松齡的世界觀。這兩句話的意思是,如果一個人是故意去做好事,為了做給別人看,那么即便是做了善事也不應該被獎賞。如果,一個人做了惡事,但卻是無心的,那么即便做的是惡事,那么也不應該被懲罰。這是中國傳統(tǒng)的善惡觀,最高尚的善是不有意為善,有意為善不是真正的善,而是沽名釣譽;高尚的德是不有意為德,有意為德是假德,處處不忘表現(xiàn)自己的品德更是虛偽的品德。作為封建知識分子之一的蒲松齡自然也是受到這種觀念的影響。他相信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蒲松齡把這樣的社會倫理信條寄寓在《考城隍》等一系列作品當中,這對當時人們正確人生觀、善惡觀的建立有重要影響,促進了人們多行善少作惡,起到了宣傳教育的作用。[4]
五、小結
《考城隍》一文采用幻筆,充滿奇異的想象,但其描寫還是立足于作者本人的生活體驗和對生活的認識,《聊齋志異》所顯示的這一藝術創(chuàng)造的路數(shù),在第一篇作品里已開其端。大家都說《考城隍》在《聊齋志異》中只是一篇二流作品,的確如此。它雖屬草創(chuàng),尚非精品,在藝術上還有許多不成熟之處,與后期大家耳聞能詳?shù)淖髌凡荒芟啾龋珔s能在思想上見出作者的道德、識見、情懷,藝術上能見出作者的構想、手法、文采,這都與《聊齋志異》全書血脈相通[3]。《考城隍》之于《聊齋》,為我們提供了早期《聊齋志異》創(chuàng)作風格及創(chuàng)作動機的范型,同時也為我們研究蒲松齡在聊齋志異中的美學思想和人物的人格精神提供了寶貴的資料,表現(xiàn)了作者對科舉考試的態(tài)度和對仕途的向往與熱情。因此,它雖然藝術上只能歸為二流作品,但卻對于我們研究《聊齋志異》以及作者蒲松齡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我們應該重視這篇作品,這是我們研究蒲松齡的十分有價值的切入口。
參考文獻
[1]? 于天池,王振全.一部大文章以此開宗明義―說《聊齋志異·考城隍》[J].《聊齋志異》研究,2006(2):24-29.
[2]? 岳巍.開宗明義外,寄托蘊涵多—《考城隍》釋解.[J].咸寧學院學報.2011,(1):42.
[3]? 周先慎.試解開宗明義的《考城隍》—讀《聊齋》札記.[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7):150-152.
[4]? 張凌燕.從《考城隍》看蒲松齡的善惡觀.[J].呂梁教育學院學報.2009,(4):7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