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春
摘要:羅山省級自然保護區的保護和發展既要做到保護生物資源、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平衡,也要做到保護環境資源、旅游資源和人文景觀,把依法治區與宣傳教育結合起來。保護與恢復相結合積極創造條件,進行植被恢復,并對一些珍稀物種進行人工繁殖,增加種群數量。同時,發揮資源優勢,適當開展生態旅游和多種經營活動,以增強保護區的自身發展能力,促進保護工作的更好開展。
關鍵詞:自然保護區;保護;發展;
羅山省級自然保護區位于我國暖溫帶的山東半島地區,在區域地質地貌、氣候和生物區系等方面具有典型的地帶性特征。海拔116-759m,切割深度600m左右。區內海拔700m以上7座,600~700m9座,縱橫交錯的溝谷把保護區切割成若干個小地貌類型,具有典型的溫帶植物區系特點。
一、保護區內紛雜多樣的植物資源
由于地理位置特殊,山巒起伏、地形復雜多變,具有多種小氣候條件,瀕臨黃海,兼具海洋性特征,適宜南北方多樹種生長。為此,保護區內亞熱帶、寒溫帶樹種也較常見,與地帶性植被的建群種構成不規則的斑塊狀混交,成為森林植物群落中常見和稀有的伴生種類,有的還是優勢種。羅山省級自然保護區地處中國赤松原生地和中國赤松天然分布的中心(山東半島)區域,保留了赤松豐富的遺傳多樣性。擁有維管植物123科、469屬、938種(含75變種、10變型、7亞種)。其中:國家II級保護植物2種,山東特有植物10種,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植物4種,列入《中國珍稀瀕危植物紅皮書》植物4種,“山東省稀有瀕危植物”25種,中國特有植物10種。
保護區植物資源及可利用資源植物豐富,資源植物按其性質和用途分為藥用植物、野生蔬菜資源、淀粉植物、油脂植物、芳香油植物、纖維植物、單寧植物、蜜源植物、觀賞植物等9類。其中最有開發前景的藥用植物有4類,即降壓類、抗腫瘤類、治療冠心病類、治療神經系統疾病類等。主要種類有:杜仲、側柏、地榆、酸棗、紫花地丁、遠志、薄荷、車前、瞿麥、篇蓄、艾、茵陳蒿、藿香、忍冬、香薷、反枝莧)、黃芩、列當、桔梗、紫蘇、連翹、益母草、丹參、苦參、半夏、香附子、木槿、烏蘇里風毛菊、中華小苦荬等。芳香油植物主要有側柏、黃荊、紫丁香、白丁香、刺槐、黃連木、杉木等。蜜源植物如連翹、大花溲疏、刺槐、黃荊、荊條、胡枝子、棗、山楂、花木藍、蒲公英、薺、丹參、草本威靈仙、石竹、黃花菜等。
二、加強對植物資源的保護
保護區山巒起伏,平均坡度30.4°,坡度35°以上占總面積的42.3%,不乏峰峻谷幽之處,礫石、碎石處處可見,中、薄層土壤占總面積的87.9%,典型的森林植被多生于該類土壤中,其生態環境極其脆弱,一旦遭到破壞,很容易形成雨后山洪,造成嚴重的水土流失。鑒于羅山地區生態區位脆弱的重要性,應采取有力措施加強保護。
一是保護目標
最大限度地保護羅山自然保護區森林生態系統和區內動植物資源,保護包括人類在內的生態系統的平衡和和諧,防止森林面積減少、森林生態系統的破壞和動植物種群的減少,探索合理利用自然資源和自然環境的途徑,促進生物圈進入良性循環與自然演替,達到人與自然的共生、和諧。
二是保護管理措施
1、完善保護管理體系和保護設施
保護區的管理部門應設有資源保護的職能部門,建立覆蓋全區的資源保護網絡體系,實施對資源的有效保護。為了取得更好的保護效果,保護區可針對資源的特點和分布狀況,設置必要的資源觀測站和管護嘹望站等設施,并建立定期的巡邏了望制度。
2、發動社區群眾參與自然保護事業
保護區外圍地帶的居民應承擔自然保護的義務,保護區管理機構通過宣傳教育和與當地政府協調,調動群眾保護自然、保護資源的積極性,盡量吸收當地群眾參與保護工作,兼任聯防、巡護員等職務,切實保護好自然保護區的資源。
3、提出科學、合理和規范的管理方案建立健全規章制度
嚴格執行國家和地方有關保護區的法令法規,編制保護管理計劃,提出科學、合理和規范的管理實施方案,制定和完善自然保護區管理細則。根據羅山自然保護區及其周邊社區的特點與具體情況,制定《山東招遠羅山自然保護區管理辦法》,建立健全各項規章制度,使該保護區的保護與管理有章可循。
4、落實保護措施
對核心區、緩沖區、實驗區,按其總體布局要求嚴格進行保護和管理。
做好植被保護,防止森林面積萎縮,保護生態環境。
積極實施動植物恢復工程,擴大穩定種群,保持保護區生態系統的穩定性。
創造和保護野生動物生存的適宜棲息環境,禁止非法狩獵、誘捕、毒殺野生動物和出現其它妨礙野生動物生息繁衍的現象。
嚴禁開荒、采石和開礦,以避免破壞保護區的生態環境。
5、控制環境污染,加強森林防火和動植物檢疫工作
全面調查羅山周圍污染源的類型、污染物的數量、排污途徑及最大排污量,對排污種類、時間、范圍、總量進行規定和限制。
在開展生態旅游時,要根據環境容量嚴格控制旅游人數,同時搞好旅游區的“三廢”處理,避免環境污染。
加強森林防火工作,火災高險季節,嚴格檢查,嚴禁游人帶火種進入保護區,杜絕火災的發生和蔓延;加強動植物檢疫,防止林業有害生物的傳入。同時,要做好林業有害生物的預測預報,在防治技術上一般采取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對赤松毛蟲可采用綜合防治技術,所選用的天敵種以本區或附近具有的種類為主。從外地(包括國外、省外和區外)引入,須先經過本地試驗成功,不得直接引用。
三、保護區的發展探究
自然保護區的有效保護發展,不僅取決于自然保護區內部的管理和保護工作,還必須與周圍單位進行聯營管理。以提高管理效率和資源利用率,減少行政管理上的重復和沖突現象。這種協調要求自然保護區從資源保護和經營管理的角度出發,與鄰近的行政、生產和科研單位按不同的要求構成一個以自然保護區為中心,聯合周圍地區的多部門、多行業聯營的統一管理體制。
結束語
保護區管理局與其他部門合作,指導社區以生態學原理為依據,建立生態農場和生態村,促進農業資源合理有效地利用,保護區管理局除在資金上投入外,還要增加技術投入,幫助建立農業科技隊伍,形成農業科技網,積極推進生態農業的發展,充分利用土地、水面、時間、空間,形成生態農業的良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