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永梅
摘要:目的:探析肝臟動態(tài)增強CT與肝臟MRI診斷肝細胞癌的臨床效果。方法:擇取自2017.11~2018.10月間由本院收治的疑似肝細胞癌(HCC)患者80例作回顧性分析,以肝臟動態(tài)增強CT檢查為對照組,以肝臟MRI檢查為觀察組,比較兩組檢查結果。結果:觀察組靈敏度、特異度及準確度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就肝細胞癌的診斷中,肝臟MRI檢查要比肝臟動態(tài)增強CT檢查表現(xiàn)更為優(yōu)異,準確性更高,可在臨床應用推廣。
關鍵詞:肝臟動態(tài)增強CT;肝臟MRI;肝細胞癌
前言
肝細胞癌(HCC)為原發(fā)性肝癌常見病理類型,占比達90%。其為常見的惡性腫瘤,但早期癥狀表現(xiàn)不典型,有一定隱匿性,出現(xiàn)有典型癥狀表現(xiàn),病情多以發(fā)展至中晚期,以致于臨床最佳治療時間錯失[1]。為此,對早期HCC的診斷發(fā)現(xiàn)病灶并加以治療為肝細胞癌患者死亡率降低的關鍵所在。截止目前,主要采用的診斷方法為肝臟增強CT與肝臟MRI等方法。茲本文旨在擇取自2017.11~2018.10月間由本院收治的疑似肝細胞癌(HCC)患者80例,均進行肝臟增強CT與肝臟MRI檢查,對比分析其檢查結果,將所得數(shù)據(jù)作如下報道。
1 資料和方法
1.1一般資料
擇取自2017.11~2018.10月間由本院收治的疑似肝細胞癌(HCC)患者80例為觀測對象作回顧性分析,以肝臟動態(tài)增強CT檢查為對照組,以肝臟MRI檢查為觀察組。其中,男52例,女28例;年齡47~80歲;平均(55.7±4.4)歲;病程7~16個月;平均(10.4±2.3)個月。兩組一般資料相同,無差異(P>0.05),可作對比。
1.2方法
1.1.1 對照組檢查方法
對照組行肝臟動態(tài)增強CT檢查,其內容為:指導患者于檢查前6h禁食,并于檢查前30min攝入清水500ml,采用16排螺旋CT(GE公司)對患者肝區(qū)作平掃與增強掃描,掃描參數(shù)設定:300m Aa,120kV,5mm層厚。實施增強掃描選用高壓注射器注射50ml碘佛醇于患者體內,注射速率控制在2.5~3.5ml/s。
1.1.2 觀察組檢查方法
觀察組行肝臟MRI檢查,其內容為:采用1.5T超導核磁共振成像系統(tǒng)(GE公司),運用半傅立葉快速自旋回波掃描方式,對T1W1、T2W1及DW1序列依次進行掃描,以矢狀位、軸位及冠狀位等作多平面成像,掃描范圍由膈頂至右腎下緣,隨之作增強MRI檢查,使用10ml釓噴酸葡胺為造影劑,注射速率控制在2.5ml/s。
1.3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檢查結果,用以統(tǒng)計靈敏度、特異度及準確度。其中,靈敏度=真陽性例數(shù)/(真陽性例數(shù)+假陰性例數(shù))×100%;特異度=真陰性例數(shù)/(真陰性例數(shù)+假陽性例數(shù))×100%;準確度=(真陽性例數(shù)+真陰性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
1.4統(tǒng)計學方法
擬用SPSS22.0統(tǒng)計學軟件作處理分析,以“%”形式表達靈敏度、特異度及準確度,運用卡方檢驗方式,若P<0.05,即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經(jīng)病理檢查得出:80例疑似HCC患者中HCC陽性58例,陰性22例,陽性率達72.5%。對照組行肝臟動態(tài)增強CT檢查中,擬診陽性59例,陰性21例;其中,真陽性43例,假陽性10,真陰性12,假陰性15例。觀察組行肝臟MRI檢查中,陽性64例,陰性16例,其中,真陽性56,假陽性3例,真陰性19例,假陰性2例。觀察組靈敏度、特異度及準確度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 討論
肝細胞癌疾病屬惡性腫瘤,于臨床較為多見,病情危重,可使患者機體肝功能出現(xiàn)異常,常引起臟器中毒癥狀,從而人體器官功能衰竭,進而危及到患者的生命健康[2]。由于此類疾病隱匿性較強,在病癥早期無典型表現(xiàn),因而臨床診斷工作較為困難。針對此類病癥,需在早期進行診斷從而發(fā)現(xiàn)病灶以作針對性治療,若病情發(fā)展至中晚期,病癥的治療難度會陡然上升,且已錯失最佳治療時機。為此,應及早進行肝臟動態(tài)增強CT或肝臟MRI診斷。
肝臟動態(tài)增強CT與肝臟MRI檢查均依據(jù)病灶大小、成分、組織學類型等差異及基礎病變所呈現(xiàn)出的肝實質密度差與信號差,從而對疾病有精準的判斷。其中肝臟MRI檢查[3],可通過臟器軟組織成分差異,并經(jīng)不同MR信號反饋以影像表達出來,在通過對多種序列成像及增強掃描,肝臟解剖學圖像清晰,病灶的發(fā)現(xiàn)更為直觀,且對肝功能信息有詳細了解,實為一種極佳的肝細胞癌診斷方法。至于肝臟動態(tài)增強CT檢查,僅能夠通過對密度差異進行分析,且其為一類創(chuàng)傷性檢查,由于患者自身狀況、禁忌癥及耐受力等因素,不可作常規(guī)檢查手段加以應用。
由本文結果顯示:觀察組靈敏度、特異度及準確度依次為96.5%、86.4%及93.8%,較之對照組的74.1%、54.5%及68.8%,均有顯著差異(P<0.05)。由此可知:就肝細胞癌的診斷中,肝臟MRI檢查遠優(yōu)于肝臟動態(tài)增強CT檢查,在令目睹、特異度及準確度的表現(xiàn)上更為卓越。可能的因素在于:肝臟MRI檢查所用的特異性對比劑,可與周圍強化的肝實質形成良好信號對比,檢查及診斷正確性有顯著的提升。
綜上所述:肝臟MRI檢查用于肝細胞癌的診斷中,要明顯優(yōu)于肝臟動態(tài)增強CT檢查,有一定研究價值,可于臨床推廣普及。
參考文獻:
[1] 李新文,蔡華崧,楊艷紅等.MR 3D-VIBE序列多期動態(tài)增強掃描在原發(fā)性肝細胞癌中的應用[J].中山大學學報(醫(yī)學科學版),2017,38(6):900-908.
[2] 龍莉玲,彭鵬,黃仲奎等.原發(fā)性肝癌的早期影像學診斷[J].中華肝臟病雜志,2017,25(5):329-332.
[3] 王猛,蔡華崧,高進云等.非剛性三維校正肝臟MR動態(tài)減影技術應用于肝細胞癌經(jīng)導管動脈內化療栓塞術后療效評估的研究[J].中華普通外科學文獻(電子版),2015,9(5):382-3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