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穎斐
摘要:目的 分析并研究甲鈷銨、前列素、硫辛酸聯合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效果。方法 選取該院 2017年 1 月—2018 年 3 月收治的 36 例 DPN 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每組各 18 例。對照組采用甲鈷銨,硫辛酸和血塞通治療,實驗組采用甲鈷銨、前列素、硫辛酸聯合治療,考察兩組患者的治療有效率、運動以及感覺神經傳導速度以及不良反應情況。結果 在不同的治療方式下,實驗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6.072 1,P<0.05)。同時實驗組患者治療后患者的運動以及感覺神經傳導速度也高于對照組。兩組患者在治療過程中均未出現嚴重的不良反應,兩組的總不良反應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甲鈷銨、前列素、硫辛酸聯合治療 DPN 的臨床效果較好,能顯著改善患者的神經傳導速度,且不良反應率也較低。
關鍵詞:甲鈷銨;前列素;硫辛酸;糖尿病
中圖分類號:R473 文獻標識碼:A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DPN)起病隱匿,患者不易察覺,常因外周神經病變導致的保護性感覺喪失而致足部感染和潰爛,已成為糖尿病患者致死致殘的重要原因。DPN 一旦出現,不僅患者疼痛難忍,而且對多種藥物效果不佳。因此該研究將該院 2017 年 1 月~2018 年 3 月收治的 36例 DPN 患者作為研究對象,考察了甲鈷銨、前列素、硫辛酸聯合治療 DPN 的效果。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將該院收治的的 36 例 DPN 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每組各 18 例。其中對照組:男性 10 例,女性8 例,年齡 48~78 歲,平均(61.7±2.3)歲,病程 1~8 年,平均病程(3.8±1.9)年;觀察組:男性 9 例,女性 9 例,年齡47~78 歲,平均(61.8±3.6)歲,病程 1.2~7.8 年,平均病程(3.9±2.1)年;兩組患者的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臨床診斷為糖尿病患者,且出現肢體麻木、運動無力、腱反射衰退、神經傳導功能障礙等的臨床癥狀,可確診為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患者,同時患者知情并同意參加該次實驗。
排除標準:其他因素引起的周圍神經病變患者;合并神智模糊患者等。
1.2、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在納入研究前,首先接受常規治療,將血糖和血壓控制在合理范圍之內。空腹血糖控制在 5.6~7.0 mmol/L,血壓控制在 130/80 mmHg,HbA1c 控制在6.5%~7.0%。對照組給予硫辛酸(國藥準字 H20053402)治療,將 0.3 g 藥物加入 100 mL 0.9%氯化鈉注射液中靜滴,1 次/d。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藥物貝前列素鈉(國藥準字 H20083589),飯后口服。40 μg/次,3 次/d。兩組患者均給藥 3 周。兩組患者治療期間應進行糖尿病飲食,密切關注血糖和血壓的變化并常規進行血、尿常規和肝腎功能檢查。
1.3、觀察指標
記錄兩組患者的治療有效率、運動以及感覺神經傳導速度以及不良反應情況。其中,顯效是指治療后患者增加的神經傳導速度在5 m/s 以上,且臨床癥狀消失;有效是指患者增加的神經傳導速度不足 5 m/s,且臨床癥狀有所改善;無效是指患者的病情不但沒有減輕,甚至還有加重的趨勢。總有效包括顯效和有效。根據肌電圖對患者的運功(MNCV)和感覺(SNCV)神經傳導速度進行記錄。
1.4、統計方法
采用 SPSS 23.0 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 )的形式表示,采用 t 檢驗,計數資料用[n(%)]表示,采用 χ2檢驗進行分析,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患者治療效果分析
從表 1 發現,治療后,實驗組患者的總有效率較對照組高(分別為 94.45%、77.7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6.072 1,P<0.05)。
2.2、不同治療方式下兩組患者神經傳導速度
在不同的治療方式下,實驗組患者治療后患者的運動以及感覺神經傳導速度均明顯高于照組的傳導速度,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2。
2.3、兩組病患者不良反應情況
兩組患者均未出現嚴重的不良反應,但均有輕微的不良反應發生,其中,實驗組出現血管疼患者一例,總不良反應率為 5.56%,對照組出現靜脈炎一例,總不良反應率為 5.56%,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DPN 是糖尿病患者較為常見的并發癥之一,尤其是對于 5 年以上患者,該并發癥的發生率可達 65%~90%。其發病機制目前尚不清楚,可能與高血糖、遺傳因素和體內氧化應激反應有關。DPN 患者最主要的癥狀是遠端肢體出現麻木和疼痛。給患者的生活帶來極大的痛苦。目前,DPN 的治療主要包括抗氧化藥物、擴血管藥物、營養神經藥物和鎮痛藥物等,但治療效果不理想,因此,亟待找到可有效控制 DPN 的用藥方案。
該文的研究結果表明,采用不同的治療方式治療后,實驗組患者總有效率較對照組高(94.45%和 77.7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6.072 1,P<0.05)。且在不同的治療方式下,實驗組患者治療后患者的運動以及感覺神經傳導速度均明顯高于照組的傳導速度,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同時,兩組患者均未出現嚴重的不良反應,但均有輕微的不良反應發生,其中,實驗組出現血管疼患者一例,總不良反應率為 5.56%,對照組出現靜脈炎一例,總不良反應率為 5.56%,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前列素在與甲鈷銨、硫辛酸聯合治療DPN時可以提高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可在臨床治療中進行推廣。
參考文獻:
[1]尚喜娜. 黃芪注射液聯合ACEI或ARB治療Ⅲ和Ⅳ期糖尿病腎病的系統評價[D].北京中醫藥大學,2017.
[2]鄭全成,符海燕,符永鋆.針灸聯合中藥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臨床療效的Meta分析[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2017,23(03):384-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