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定樂
摘要:隨著新課程理念的深入,初中歷史教學經歷了從“教”到“學”的轉變。然而,以學生為主體的“學”,尚需有個性的發現式的“學”,即教師關注個體,使其在課堂中能夠學思結合,能夠通過自主閱讀史料發現并提出問題,能夠運用教師授予的方法來分析問題,進而解決問題。因此,在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問題意識,勢在必行。
關鍵詞:初中歷史教學;問題意識;自主探究
當前,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初中歷史教學中多數學生不問不疑,囿于課本,難以向外拓展,其問題意識薄弱,自主探究精神不足,嚴重限制了學生個性的發展。因此,在歷史教學中,加強問題滲透,鼓勵學生質疑,形成多元評價,立足現實分析,是培養學生質疑精神的有效策略。本文以北師大版(七上)《漢武帝推進大一統格局》為例,淺談初中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舉措。
一、問題滲透,培養歷史思維
新課程理念背景下,初中歷史課堂應是充滿活力的閱讀與發現,教師應有意識地引導學生走進歷史情境之中,在浩瀚的史料中自主閱讀,在不同的史實中建立起內在因果聯系,從而形成批判性思考與評價,而不是拘泥于已有的定論,不辯不疑,喪失應有的歷史辯證思維。在《漢武帝推進大一統格局》的教學中,教師不妨引導學生采用聯系的觀點,對教材中的既有定論深挖掘,探究不同歷史事件之間的內在聯系:漢初的諸侯封國勢力與皇權之間的關系是什么?為何要頒布“推恩令”?漢景帝也曾接受晁錯的建議,對諸侯封國削藩,可是結果引發七國之亂而失敗,試述原因。“推恩令”的頒布為何偏偏是自從漢武帝始?漢武帝強化監察制度的目的是什么?漢武帝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相關措施及其作用有哪些?學生在問題的引領下,積極求索,就個人的觀點在小組內分享交流,展開深入而細微的科學探究,從而在內心深處建構起真正的歷史體系。
二、鼓勵提問,培養質疑精神
學生在自主閱讀教材時,能夠最大程度地提取有效信息,對教材的重要知識點有所了解,然而,要弄清楚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必須要提倡質疑精神,深入發現歷史事件中的細節,才有可能形成真知灼見。在《漢武帝推進大一統格局》的教學中,教師首先以目標的形式,引領學生自主閱讀教材,將相關知識勾畫圈點,以對漢武帝的大一統形成初步認知。同時,提倡個性化閱讀,廣泛搜集史料,對教材的觀點有所質疑,有所發現。有的學生在小組內提出個性解讀觀點:經過“文景之治”,西漢經濟發展,社會穩定,為漢武帝的大一統格局的形成提供了客觀條件。然而,縱觀歷史,漢武帝很會發現并任用人才,采納主父偃的建議頒布“推恩令”,接受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破格提拔出身低微的衛青、霍去病等人,使當時軍事實力大增,從而為擊破匈奴提供了可能。由此看來,漢武帝大一統格局的形成,既有其時代的客觀條件,也有其個人的主觀因素。針對這一觀點,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深入探究:結合前面所學,能夠對比分析“秦皇漢武”在維護國家統一方面的舉措。
三、多元評價,引導自主探究
歷史是一門典型的人文學科,不同的人對待同一歷史現象,因為立場不同,其觀點亦有所差異。教師既要引導學生采取唯物史觀來思考不同的歷史現象,也要尊重學生的獨特見解,對其形成合理而規范的多元評價,使其大膽提出個人觀點,積極搜集資料,通過圖書館、網絡等多種途徑開展自主探究。在《漢武帝推進大一統格局》的教學中,學生自主歸納要點,形成知識體系,教師引導學生對教材深加工,思考問題:秦朝的中央集權制度,對漢武帝的大一統的舉措,有沒有影響?西漢初年的“文景之治”與漢武帝的大一統格局,有何關聯?不少學生由于讀書少,史料掌握有限,往往對秦始皇的中央集權措施、“文景之治”與漢武帝的大一統格局等歷史現象,孤立靜止地看待。于是,觀點往往幼稚,這時教師要以鼓勵性、啟發性的評價為主,使其獲得學習歷史的信心。
四、立足現實,激活學科應用
歷史是一面鏡子,而學歷史無非是學以致用,以歷史事件及蘊含道理,來激活當前人生。因此,教師在歷史教學中,要注重聯系實際,引導學生以歷史事件中的思想來回答當代現實所存在的問題。而《漢武帝推進大一統格局》的教學,應緊密聯系學生生活,從現實問題出發,來聚焦學生的思考:漢武帝的大一統格局,產生了巨大的歷史影響,請結合現實舉例說明。同樣是中央集權的制度,秦皇漢武時代不同,其制度也各有不同,這對我們當代社會推進祖國統一的制度設計有何啟示?這樣,通過問題設計,既立足現實,而又有效落實于知識重點的考查上面,有利于學生的唯物史觀的建立。
總之,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應通過創設問題情境、改進教學方法、活躍課堂氛圍等多種舉措,培養學生的懷疑精神,激發其探究熱情,使其將歷史學習與為人處世有效結合起來,做到“在不疑處有疑,在有疑處創新”,從而落實歷史高效學習。
參考文獻
[1]張靈美.試析初中歷史教學中有關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J].考試周刊,2014,83:137.
[2]盧丹.淺談初中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途徑[J].新課程(中),2014,1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