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秋熠?
摘要:《真情》是安徽廣播電視臺公共頻道2013年7月1號改版推出的一檔情感故事類專題節目。本文以此節目的播出成品為藍本,剖析節目本身以及主持人的創作特征。
關鍵詞:情感故事類節目;主持人創作
一、開場詞具有時效性是節目吸引觀眾的法寶
“時效性”是新聞的重要要素。信息的時效性是指信息的效用依賴于時間并有一定的期限,其價值的大小與提供信息的時間密切相關。在二度創作的過程中,“口導”可以很好的化解問題所在,以安徽公共頻道2014年2月24日播出節目 ?今年的春晚舞臺上有首歌特別感人,叫《時間都去哪兒了》,王錚亮的彈唱配上網友大萌子和她爸爸多年來的合影,看著年輕帥氣的小伙慢慢變成了白發蒼蒼的老人,看著頭扎蝴蝶結的小小女兒已為人母,很多觀眾都流下了眼淚。
小時候背《三字經》,“弟于長,宜先知,首孝弟,次見聞”,“孝順”一直是我們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美德。但因為各種各樣原因,現在很多老人并沒受到兒女很好的照顧,公益廣告中也常出現,“別讓老人空巢”等宣傳語。
節目首播時間是2月24日,仍在農歷正月中,且“時間都去哪了”正是當下社會熱議話題。無論是習近平主席在索契冬奧會的答記者問,還是中央電視臺《走基層》板塊當中普通百姓對自己生活的回首,無疑是一個人人有話說,人人想說話的命題。而親情又是很多人心中最柔軟的地方,大萌子的照片既是特性,又是共性,切入迅速。引經據典的使用了《三字經》,用古文的方式凝練出孝道的主題。而在春節附近,各大衛視都推出了“關心老人,珍愛親情”等主題的宣傳片,讓說教變成了一種視覺刺激,同樣也能觸碰觀眾的記憶點。
二、“鋪陳”功夫做好,適當制造懸念
主持人在瀏覽完稿件之后,已經對整個故事的走向有了清晰的了解和把握,但是作為講述者既要“事事皆知”也要“事事無知”。保持一種所謂的“清零心態”對于做節目,跟著觀眾一起進入節目,把所有的懸疑留在節目當中。我們的口播圖像就恰恰是來補充畫面沒有講明白的內容的,填補一些表達起來費力不討好的背景,充分的利用語言來完成。同樣,這些語言也為接下來的事情埋下伏筆,形成懸念。例如2014年2月26號播出節目:
這個家庭的問題表面看起來好像很簡單,但翻開來診斷,卻盤根錯節亂如一團麻。何娟和阿偉都是二婚,何娟坦言,一開始她對阿偉也是沒有任何感情的,只是看著兒子欣榮每見到一個成年男性都會開口叫爸爸,便想著有個爸爸可能對欣榮有幫助,所以就和阿偉結了婚。何娟竟然為了讓孩子有個爸爸,草草嫁給了一個與自己完全沒有感情基礎的男人,她為什么會這么傻呢?原來自從有了智障兒子欣榮后,她的整個人生都是為他而轉動的,敞開了心扉的何娟更進一步向我們吐露,七年前為了孩子的出生,她還做過更瘋狂的事,究竟是怎樣瘋狂的事呢?欣榮的親生爸爸又是誰呢?這個心碎的女人,是怎樣一錯再錯走到了今天?
主持人在講述之前,完全知道整個故事的來龍去脈和發展方向。但是為了最后兩個提問,又要認真的把情感鋪陳到位。孩子的種種舉動都是導致媽媽選擇現在這樣生活的原因,而媽媽曾經做過的“錯事”又影響現在。弄清楚這兩點,接著引導觀眾往下看節目。
三、“最后一分鐘”抓住觀眾的耳朵
正如每一篇好的文章一樣,在結尾處點題升華是每一個節目在錄制過程中都要面對的問題。觀眾在前面20多分鐘的收看之后,心中都會有自己的看法和觀點,最后一分鐘想聽聽主持人說點什么,“啟發、啟示、啟迪”這三個啟示是筆者在節目錄制過程中一直秉承的原則,在實際工作中會有靈活多樣的運用。
2014年1月16號播出的《一條曖昧的短信,破壞了我25年的婚姻》節目當中,主持人說到:
陳芳那條寫錯的短信,或許真的只是個誤會,卻讓兩個人掙扎在婚姻的枷鎖里,痛苦了這么多年。回望這段失敗的婚姻,這條錯發的短信其實無關緊要,它只是黃師傅和妻子分手的一個借口而已。真正的原因是陳芳不懂得經營自己的丈夫。曾經看到這樣一個比喻,男人猶如一道菜,你認識他時,他還只是原料,你得經過加工、烹調等一系列的付出,才會品到佳肴。好女人是一所好學校,好男人是在這所學校里培養成才的。陳芳對老公的要求過于苛刻,這才導致了黃師傅的破罐子破摔。一個好女人應該懂得,經營婚姻靠的是八個字:理解、信任、寬容、關愛。
“比喻”是讓抽象事物具體化的一個重要的方法,婚姻比喻成做菜,形象了不少。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這種烹調的經歷,很容易感同身受。把女性比作一座學校言外之意更多的是希望自身擁有包容,漸進,向上的態度,促進兩性關系和諧發展。
四、線下活動的配合和推廣是節目的必要保障
這一部分成為推動節目收視的重要增長點。節目開設了短信平臺,邀請觀眾在看節目的同時,進行短信反饋,目的是加強互動感,強調實時性。節目同時專門批下一筆專項資金,用于互動經費,特別要強調的是《真情》強調微博互動,每期節目結束的時候,新浪微博用戶可以@宋秋熠,加上觀后感,有機會成為幸運用戶。節目不開設專門的微博,而是通過主持人自己的微博,強調主持人和微博的綁定作用,同時也能夠讓主持人清楚的掌握觀眾的反饋和喜好,最快時間作出調整。節目已經形成了固定的收視互動群體,每期節目結束后,微博上大概有十條左右的原創心得,提供分享。
同時主持人見面會也要定期舉行。走社區,進街道,聽聽很多觀眾的意見,像是短信、微信,微博之類的電子產物,對于年紀稍長一點的人來說都不是他們溝通交流的主要通道,面對面的方式非常直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