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庭強
摘要:隨著科技的進步,互聯網時代的到來,網絡媒體成為公眾獲取新聞的重要渠道之一,相較于傳統媒體,網絡媒體在視聽體驗等方面的優勢更加明顯,其社會影響力更大。然而,當前的網絡媒體還存在一些不足,缺乏新聞媒體應有的社會責任,尤其是跟風炒作、虛假新聞等現象泛濫,導致網絡媒體的公信力持續下降。基于此,本文分析了網絡媒體環境中新聞報道的問題,提出了網絡媒體環境中新聞編輯管理的優化策略,以期促進網絡新聞媒體的健康發展。
關鍵詞:網絡媒體;新聞編輯;優化策略
經過十幾年的發展,傳統的新聞傳播模式逐步被網絡媒體傳播模式所替代。網絡媒體傳播促進了新聞行業的發展,它不但繼承了傳統媒體的優點,而且具有傳播速度快、信息海量、互動性強等特點,迅速成為新聞傳播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但由于網絡平臺的開放性,網絡媒體更容易滋生惡意炒作、網絡暴力及不實新聞等行為,嚴重損害公眾的利益。所以,必須提高網絡媒體新聞編輯的職業素養與道德水平,確保網絡新聞的質量。
一、網絡媒體環境中新聞報道的問題
(一)無價值新聞
信息時代,網絡新聞被喻為信息沙漠,意指網絡媒體中的海量信息中有較多的無價值信息。有很大一部分網絡新聞是從其他網站或傳統媒體上拼接、摘抄而來的,“拿來主義”導致網絡媒體的新聞“同質化”現象嚴重,原創、差異化新聞較少,使得網絡媒體陷入了一個十分尷尬的境地。
(二)虛假新聞
信息時代,網絡為人們獲取信息提供了便利,并為人們帶來了海量的信息資源,但網絡上同時存在大量的虛假、不實信息。網絡媒體為提高點擊量,往往在事件發生時不加思考就發布到網上,有些新聞事件的真實性有待考證,無形中使得網絡媒體成為了虛假信息與謠言的傳播工具,從而影響了新聞媒體的公信力,造成較為嚴重的負面影響。
(三)低俗新聞
隨著網絡技術的普及,大量的網絡媒體相繼涌現,但個別網絡媒體為引起公眾關注,故意在網上發布含有低俗、色情或有關他人隱私的新聞,導致網絡環境“污濁不堪”。低俗新聞容易造成社會公信力下降,道德水準滑坡,嚴重損害國家的形象,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
二、網絡媒體環境中新聞編輯管理的優化
(一)增強社會責任感
網絡媒體要承擔起必要的社會責任,恪守道德規范,堅決抵制內容庸俗的新聞內容,增強新聞內容的權威性、嚴肅性。因此,網絡媒體首先要培養高素質的新聞編輯隊伍,遵紀守法,弘揚正氣,傳播先進文化,使社會責任意識貫穿于每篇新聞報道的始終。其次,網絡媒體要當好政府與民眾之間的橋梁和紐帶,使網絡媒體成為反映民情的場所,并通過傳遞先進的科學知識,引領網民尤其是青少年網民健康上網。
(二)完善新聞編輯流程
網絡媒體必須制定完善的新聞編輯流程,使新聞編輯工作有程序可循、有規矩可依。在制定網絡新聞編輯的工作流程時,要著重完善新聞稿件的采集、編輯、工作人員的工作程序及交接班的注意事項等內容,尤其是建立健全新聞事件的核實制度、確定新聞價值的判定原則等。
(三)增強突發事件應對能力
突發新聞事件往往最能體現出新聞的價值,新聞網站憑借這些新聞可以獲得更高的關注度。所以,發生突發事件時,網絡媒體要立即組織力量進行相關報道。為增強對突發事件的應對能力,新聞網站要加強專業采編人員的培養,制定應對突發事件的科學預案,提高實踐能力,使工作人員在事件發生的第一時間就能夠迅速作出反應,并制作出相關報道。
(四)加強網絡新聞編輯把關
為提高網頁點擊量,提高瀏覽率,網絡媒體常常過多地側重于“軟新聞”的發布,出于盈利目的,網站摻雜一定比例的“軟新聞”也是必要的,但其并不是網絡新聞的全部,“硬新聞”應成為主流媒體的核心產品。網絡媒體新聞編輯不能只迎合公眾的興趣,以娛樂與媚俗元素為主,在新聞編輯上應避免過度煽情,既要考慮新聞的時效性、可讀性與趣味性,又要注重新聞的思想性、人情味,從而編輯出具有生命力且富有生活氣息的新聞內容。
(五)加強網絡新聞編輯監管
政府相關部門要依法對網絡新聞編輯人員進行監督管理,加強組織領導,建立健全監管機制,并建立不良行為登記、申報及審查處置制度。一旦發現網絡新聞編輯人員存在傳播謠言、故意制造假新聞等行為,可以立即取消其新聞采編從業資格。另外,應當建立網絡新聞反饋、評價機制。網絡新聞的真實性僅靠管理人員進行核實存在一定的難度,因此,應當充分利用網絡新聞反饋機制,聽取公眾的意見和建議。最后,媒體網站還可以建立相關交流論壇或直播網站,加強與公眾的交流、溝通,這樣既可提高網站的關注度,又創新了網絡媒體編輯的管理方法。
三、結語
目前,隨著信息技術的普及,網絡媒體已發展成為與報紙、電視等傳統媒體并重的主流媒體,且其發展潛力遠超傳統媒體。與傳統媒體相比,網絡媒體突破了地域限制,其內容豐富、傳播迅速、覆蓋面廣,這也是網絡媒體的優勢所在。但正由于網絡媒體傳播迅速,也更容易產生虛假、低俗的新聞,且原創新聞較少、轉載內容過多,導致網絡傳媒的公信力有所下降。對此,網絡媒體也要隨著社會的進步而發展,使傳播內容做到與時俱進,從而承擔起相應的社會責任,發揮好輿論導向作用。
參考文獻:
[1]周韶君.網絡媒體應加強新聞編輯管理[J].當代電視,2017 (9).
[2]盧有均.網絡媒體時代新聞編輯應具備的媒介素養研究[J].新聞傳播,2018 (2).
[3]羅靜.論網絡媒體編輯與傳統新聞媒體編輯的異同[J].新聞研究導刊,2016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