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昊
摘 要:本文簡單描述了國內外聲樂作品的不同特色。我國聲樂的發展,民族唱法和聲樂美聲唱法的由來,結合美聲唱法對中國聲樂帶來的影響,分析了中國聲樂和美聲唱法在結合過程中遇到的困難,也可以將我國的聲樂藝術以更好的姿態呈現給大眾。
關鍵詞:中國聲樂;美聲唱法;聲樂藝術;結合
隨著十四世紀到十六世紀文藝復興時期的到來,由于經濟復蘇,人們生活水平逐漸提高,人們開始追求人生的樂趣,改變以往對生活的悲觀態度,帶來一段科學與藝術的革命。美聲唱法也是從那個時期從歐洲各國家開始流行起來,從意大利逐步擴散到東西歐。由于意大利是較早發展美聲唱法,所以很快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擁有較為完整的訓練系統,包含發聲、訓練、知識等不同系統。在我國的聲樂藝術發展過程中,采用民族唱法和美聲唱法相結合的形式,期待可以讓中國聽眾和世界聽眾享受不一樣的音樂藝術。
一、美聲唱法的影響
(一)美聲唱法不但影響著許多國家的聲樂藝術,也影響著我國的聲樂藝術。起源于歐洲的它,不但和歐洲音樂發展史有著緊密的聯系,美聲唱法也是時代和社會發展的產物。與其他唱法不同的是,美聲的主要特點是混合聲區唱法。自共鳴上來談,就是把歌唱時所用的能共鳴的腔體都調動起來。從聲音上來說,美聲唱法是真假聲都用,按照比例,真聲和假聲是混合著用的。
(二)在美聲唱法中,女聲會偏向于青衣,老生用真聲比較多。是指真假聲程度的混合,共鳴腔體的使用有區別。盡可能的解放能用得上的共鳴,太多了會不自然,太少又不連貫。最好使用有分寸和尺度,即自然又用的好,但是很難能用尺寸來衡量藝術。不同的時代,不同的類別,風格和形式也不同。
二、中外聲樂作品對比
發聲的動力是歌唱呼吸,也是歌唱的基礎。和其他唱法不同的,美聲最主要的特點是混合聲區的唱法,不能良好運用呼吸方法來控制氣息,就不會有悅耳的歌聲。呼吸和所有聲音表演技巧都密不可分。
中國自古以來就有許多優秀的著名的聲樂作品:像《關山月》是漢代樂府歌曲之一;《念奴嬌赤壁懷古》是北宋詩人素食根據民間曲調《念奴嬌》填詞的一首獨唱歌曲還有很多眾人皆知的聲樂作品像胡茄十八拍、陽關三疊、古怨、揚州慢、木蘭辭、蘇武牧羊。在當今國內美聲唱法的教學中,教師通常以國外經典音樂樂曲為主,這和我國聲樂界習慣的咬字觀念有關。我國的傳統聲樂作品,大部分都源自于戲曲本音。通常認為,我國漢語的平仄比較顯著,和傳統國外作品相比中文的唱法難度比較大,音域范圍比國外作品窄。而且,不管是聲音的表現力還是唱法的演繹和外文相比都會有不足,久而久之,用美聲唱法演繹的中國聲樂作品就逐漸不受大家追捧了。
意大利著名作曲家和歌唱家、古典歌曲的創始人卡契尼,他創作的《阿瑪麗莉》的音域不寬,但其旋律優美動聽,細膩感人,表達了男人對純真愛情的忠貞以及對愛情的大膽追求。從音樂結構上來看,《阿瑪麗莉》整個曲子可以分為三個樂段,采用的是復二部結構:“A+B+B'”,這樣更增強了對比性和藝術表現力,加深了人們對詞曲的印象。
中國現代聲樂作品《黃河大合唱》,則是以中國的“母親河”——黃河為象征,用了《序曲》、《黃河船夫曲》、《黃河頌》、《黃河之水天上來》、《黃水謠》、《河邊對口曲》、《黃河怨》、《保衛黃河》、《怒吼吧!黃河》共九個樂章,描述了中華人民遭受的苦難,痛斥了萬惡的侵略者的殘暴,向全世界發出了戰斗警報,我們要民族解放!每一段不同的變化,發出了令人悲憤的嘆息。同時,這嘆息中又孕育著希望,《黃水謠》中女聲曲調簡單又舒緩,詩人禁不住展望未來的希望。
三、中國聲樂作品的發展與創新
(一)很多歌手在表演時,都會選擇觀眾聽不懂的外國歌曲,作為聽眾,聽不懂作品,會讓這個欣賞過程略顯沉悶,只是欣賞音調而不懂歌詞也不能滿足聽眾們的好奇心。過度的崇拜外國作品,并不利于中國聲樂的發展。我們應該在學習國外美聲唱法的優點同時,把技巧運用到中國聲樂作品里。兩者結合,讓我國的聲樂作品弘揚光大。雖然學習美聲唱法的學生們在學習中普遍聯系的都是歐洲經典歌曲,但是這些歌曲的技術含量都很高,為學生們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和歌唱技巧。身為中國人,如果能結合國內聲樂作品,運用適當的技巧,巧妙地融合我國音樂傳統、民族語言,則能讓中國聲樂走上一個大臺階。
(二)費多爾·伊萬諾維奇·夏里亞賓是俄國男低音歌唱家,也是世界低音之王,聞名世界。他的嗓音洪亮、雄渾有力、音域又寬,接近于低音男中音,善于演唱具有朗誦風格的歌曲,在強弱變化、笑聲、哭聲、假聲、半聲等特殊唱法的運用上,游刃有余。他這樣的一個匠人曾經對人們說過:“對于一個真正的歌唱家來說,他不但要掌握精湛的歌唱技巧,還能用恰當的聲音表答出作品中不同的情節所要表現的感情,發出為表現情感所需要的音調?!本毩暵晿纷髌窌r,充分理解歌詞,了解歌曲內容和作者要表達的感情,也可以經過歌曲去理解作者的用意,作者的創作背景。使歌詞套用在曲譜節奏里,對此多練習,讓語言變得充滿活力與生機。例如《小白楊》,從歌詞表面看,是戰士把戰友從家帶來的樹苗一起種下,澆灌呵護樹苗成長,實際是把戰士比作高達強壯的白楊樹,扎根邊疆,一代代戰士們無私奉獻。情感的表達不會僅僅依賴于聲音形式變換,歌曲的個性、作品的詞也影響著音樂作品的情感。“聲”“情”結合,帶給人們美的享受。
我們需要在發展中不斷創新,才能保持中國聲樂的生命力,促進中國美聲藝術發展。
[參考文獻]
[1] 胡曉悅.美聲唱法與中國聲樂作品的結合探究[J].戲劇之家,2018.
[2] 張妍.美聲唱法與中國聲樂作品的有效結合[J].戲劇之家,2017.
[3] 黃羽珊.淺談美聲唱法與中國聲樂作品的結合[J].藝術科技,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