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燕慶
摘? 要:美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很長一段時間以來,美術教育與其他學科比較起來,似乎無足輕重,可現代教育理念告訴人們,美育在一個人的成長過程中特別是青少年的成長過程中是不可代替的。在聾校的課堂上,美術教育顯得尤為重要。聾生由于聽覺器官的障礙,使他們對外部的有聲世界有耳無聞,因此,他們的語言、思維、行為等方面都受到極大的影響,造成聾生的心理素質易向畸形發展。由于聾生生理上的缺陷,隨著年齡的成長,他們的心理發展勢必會產生某種缺憾。而美術教育恰恰能夠在某種程度上來彌補聾生的這些缺憾,可以對他們的心靈進行疏導。
關鍵詞:美育;聾生;想象力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8877(2019)21-0186-01
聾生由于自身的殘疾缺陷,視野和知識面十分狹小,想象能力與同齡正常兒童相比,相對較差,所以對他們想象力的培養更顯得困難和重要。那么如何在教學中培養聾生的想象力呢?筆者從事聾校美術教學工作已有10年的時間,這10年的教學不僅對自己是鍛煉,也積累了一些教學經驗與方法。以下就是筆者在美術課堂上常用的教學方法。
1.提高學習興趣,創設想象氛圍
著名科學家愛因斯坦曾經說過,想象力比淵博的知識更為重要。因此,在聾校的美術教學中,教師要根據聾生的特點,精心設計,善于引導,營造寬松的學習環境。教師在課堂上應積極引導學生大膽地想象,激勵他們創造思維活動,并進而提高創新能力。
由于聾啞學生有耳聽不到,有口說不出,所以聾校美術教育不同于一般的知識學科教育,每一堂美術課,不論是欣賞課還是創作課,都應該營造一種輕松、愉悅的充滿美感的氣氛——因為這是學生想象力得以充分發揮的心理氛圍條件。聾啞學生相互間的交流還是比較方便的,所以在課堂上,筆者常常讓學生分成小組相互討論、比較作品,提出各式各樣的意見。有的作業,筆者鼓勵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共同來完成,培養他們團結互助、相互協作的精神。學生也可以自由組成小組,座位也可以自由安排,這樣一來,以往課堂上的緊張氣氛沒有了,不僅課堂氣氛活躍了,還大大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2.創設繪畫情境,激發學生想象
在美術教學活動中,教師要借助審美媒介,創設美的學習情境,為學生架起學習知識、積極思維和積極想象的橋梁,讓學生在良好的情境中感受美、創造美,提高他們對美的認識。2006年央視的春節聯歡晚會上,中國殘疾人藝術團表演的《千手觀音》,以優美的肢體語言表現了舞蹈的內涵,震撼了全世界。由此可見,感受美不僅屬于健全人,也屬于有聽力障礙的聾啞人。聾校美術課堂的一個教學重點就是要求學生創作繪畫作品。繪畫創作是指學生根據自己的感受去創造新形象的過程,創作成敗的關鍵在于:學生對表現的對象感受程度的深淺。而聾啞學生對事物感受程度比正常學生要淺,接觸面也比較狹窄,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中想辦法給予補償、加深。因此,在教學中設計一個有興趣、有情感的情境非常重要。可以用學生熟悉的人、物、景來設置情境,也可以利用背詩詞、講故事、做游戲等形式啟發學生想象。
3.拓展想象空間,鼓勵學生想象
想象是創作的源泉,世界上有許多創造發明都是從想象開始的。在美術教學中,筆者經常利用多媒體、投影等音像手段創設情境,用創設情境的方法來拓展想象空間,進而豐富學生的想象力。如上“窗花——剪紙”這節工藝課時,首先通過播放剪紙的視頻,讓學生對剪紙產生濃厚的興趣,原來一把剪刀一張紅紙在民間剪紙藝人的手里經過短短的幾分鐘就可以變得如此美麗好看。其次,利用課件出示很多人物、動物、景物等剪紙的幻燈片,以圖提問學生:你們最喜歡哪一種?讓學生觀察它們的特點,然后根據自己的喜愛來設計一款剪紙。這樣一來,不僅能為學生創設廣闊的思維空間,而且極大地豐富了學生的想象力。
4.鼓勵多方聯想,發展想象力
聾啞學生的聯想角度、聯想能力相對比較單一、薄弱,因此應培養聾生從不同角度、不同側面去考慮問題,拓寬解決問題的思路。這樣不僅能有效地培養聾生的自由聯想能力,更重要的是,在聯想的過程中使學生的聰明才智得以發揮,培養他們的想象能力。所以筆者在教學中盡可能更多地提供各種機會訓練學生的聯想和想象力。如在教學“金魚”(聾校教材第六冊)時,筆者先講了金魚的結構特點,以及中國畫中金魚的畫法,然后讓學生思考:其他與金魚類似的魚類應怎樣畫?讓他們根據金魚的基本畫法,進行聯想,最后得出:其他魚類與金魚的畫法基本上一致,只是在個體特征以及顏色上稍有區別,掌握了畫金魚就可以學會畫其他很多類似的魚類,達到觸類旁通的目的。這樣一來,學生學習畫畫的積極性就提高了。在課堂上讓學生充分動手、動腦,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良好品質,發展他們的想象力。
總之,要豐富聾生的想象力,教師就必須積極鼓勵學生大膽想象,拓展他們的思維,給他們營造一個輕松愉悅和想象的空間。讓聾生勤于思考,樂于表達,聾生往往喜歡把自己平時所見的事物加上自己的豐富而奇特的想象進行創作、描繪,進而完善一個個栩栩如生又姿態各異的藝術造型!
參考文獻
[1]常銳倫,唐斌.美術學科教育學[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7
[2]楊景芝.美術教育與人的發展[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