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佳 魏芹

摘要:數字媒體藝術的快速發展,給各類藝術形式的傳承和發展帶來了無限的可能,藝術家逐漸嘗試運用新技術手段來創作呈現新的作品。數字媒體藝術從出現之日起就以其技術和藝術呈現的多樣性占據著藝術發展的新主流。文章主要關注的就是數字媒體藝術對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傳承中起到的作用以及為音樂類非遺的保護提供新思路新方法。
關鍵詞:數字媒體藝術;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保護
數字媒體藝術首先屬于藝術范疇,是近些年興起的一門學科門類,同時,數字媒體藝術又是一門交叉學科,將藝術、人文和計算機等學科有機融合起來,并最終以數字媒體化形式展現出來。[1]從這一屬性來看,數字媒體藝術先天具有其發展優勢,數字媒體藝術的發展必然帶動相關交叉學科的體制性創新,具有劃時代的發展前景。
在數字媒體蓬勃發展的今天,數字媒體藝術給各個領域帶來的變革是顯而易見的。同時,數字媒體藝術的快速發展,促進了各種藝術形式的結合,使得圖文、音頻、受眾互動、數據分析等完美融合在一起。在對非遺類文化遺產的傳承中,其作用也不容小覷,特別是對音樂類非遺這樣一種傳承難度大、個體差異性高的藝術財富的保護具有根本的變革性意義。
一、舉足輕重——音樂類非遺傳承之重
“非物質文化遺產”概念原本是個舶來品,如果按照中國傳統的說法更傾向于“民族民間文化遺產”。根據2003年10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2屆大會上通過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中提出,公約的設立旨在保護以傳統口頭表述、節慶禮儀、手工技能、音樂、舞蹈等為代表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據此,我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大致分為十個部分:(1)民間文學;(2)傳統音樂;(3)傳統舞蹈;(4)傳統戲劇;(5)曲藝;(6)傳統體育、游藝與雜技;(7)傳統美術;(8)傳統技藝;(9)傳統醫藥;(10)民俗。
截止目前,在國家公布的四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包括傳統音樂、舞蹈、戲劇、曲藝)一直占據著相當大的比例。(見表1)
鑒于此,音樂類非遺的保護必然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重中之重。
二、追本溯源——探尋音樂類非遺本質屬性
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一種文化,具有其本質屬性,若要傳承與保護,必須從其本質屬性入手,借助政策引導、技術扶持、資金保障等多管齊下最終達到真正保護傳承的目的。為此,保護的前提是首先要意識到音樂類非物質文化自身的特殊性:
(一)非物質性
向云駒在《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一書中指出: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種典型的“人體文化”,它以人的身體為載體,包括人體的器官、行為以及傳人都是非物質文化的載體,也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主體和對象。[2]這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魅力所在,但也是其難以傳承的問題所在。
(二)個體差異性
由于音樂類非遺的傳承載體是人,而每個人對音樂的理解、表達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差異,因此展現的音樂作品也會出現偏差。同時,根據展現著心情、境遇、自身條件等的不同,音樂在傳承過程中也會出現多種變化及差異性。
(三)展現手法局限性
音樂的傳承除了對于樂譜的記錄以外,還需要錄音、錄像、文字等方法對傳承人的表演做詳細的記錄。基于歷史原因,我們已經喪失了太多這方面的寶貴遺產。例如《詩經》、宋詞、元曲等曾經在歷史上光輝燦爛的音樂財富目前由于資料有限,只能淪為“啞巴音樂”。因此,若想將音樂類非遺妥善傳承必須借助先進的技術手段,將其展現形式擴展開來。
(四)群眾基礎性
音樂藝術屬于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出現的精神產物,音樂的發展壯大離不開人民群眾的廣泛喜愛和傳唱。“陽春白雪、下里巴人”即是這個道理,如果不能廣泛了解群眾喜好、分析相關數據,拓寬群眾接受音樂的途徑,音樂類非遺要想傳承發展將會受到巨大的阻力。
三、借力發展——數字媒體+音樂非遺的傳承
(一)另辟蹊徑,建立數字媒體傳播平臺
據中國互聯網協會2018年發布的《中國互聯網發展報告2018》中指出,截止2017年底,中國網民數量高達7.72億,微信使用率達87.3%。利用微博、微信、QQ等新媒體平臺,建立公眾號、小程序等,定期向公眾推送音樂非遺類產品,讓更多人了解并熟悉音樂類非遺文化,讓傳統的民間音樂穿上時尚現代的科技外衣,讓曲高和寡或者隱匿深山的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能夠被多數人熟知并喜愛。
(二)人機互動,建立交互式非遺音樂體驗
現階段,數字媒體藝術在中國的有效發展還得益于政府部門的大力支持。隨著國家863重點項目的持續推進,對數字媒體的研發和創新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卓越成就。其中AR技術(Augment Reality,AR)的探討也得到了巨大的進展,并廣泛應用于旅游、文物宣傳保護和房地產等項目中。AR技術是一種利用計算機技術,將虛擬的技術應用到現實世界,然后將實體信息通過模擬仿真的方式再現出來,實現熟悉化的真實世界。[3]據此,大眾可以借助3D、4D眼鏡和頭盔去體驗一個具有真實感官效果的環境。數字媒體不僅具有視聽兩種語言,還有很多觸覺,以及幻影成像、全息投影等技術手段,這些都能有效實現非遺文化和受眾者的人機互動,交互式體驗使得音樂類非遺文化得到更好的傳播和發展。
(三)大數據分析,保護音樂類非遺的有效傳承
隨著城市化程度的不斷加快,很多原有的民間音樂形式已經默默發生了變化,為了迎合當下泛濫的娛樂文化,原有的民間音樂、音樂類非遺作品在傳播過程中逐漸失去了其本身特色,而是一味追求與流行音樂文化結合,這是不可取的。[4]目前,在音樂類非遺保護傳承中一個重要的方法就是通過新媒體傳播時將其改編,融入現代流行因素,但這卻沖淡了音樂類非遺作品的傳統特色。因此,我們可以利用數字媒體中大數據分析的方法,分析出傳統音樂難以被年輕人接受的地方在哪里,喜歡的地方又在哪里,從而更好的進行音樂文化傳遞。
四、未來可期——數字媒體+音樂非遺傳承的明天
(一)激發年輕人的興趣
數字媒體藝術作為一門新興學科本身就受“網絡原住民”90、00后年輕人的喜愛,各種APP、數字網絡手段的發展無不是年輕人最先接受并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將音樂類非遺與數字媒體藝術有機結合,并通過聲音、影像、動漫、游戲等手段展現出來,開發適合年輕人喜好的APP及網絡小程序,開設相應的微信公眾號、微博公眾號定期推送非遺音樂,開發音樂互動游戲從設計方式到推廣模式必將受到年輕人的關注和喜愛。
(二)多種渠道保護發展音樂類非遺作品
數字媒體藝術目前在中國仍處在新興發展階段,隨著科技的持續發展,數字媒體藝術也會得到更廣泛更全面的發展。AR技術、VR技術、機器視覺、模型建構、小游戲開發等新興領域的出現也會將音樂類非遺帶入一個全新的發展空間。
(三)中國非物質文化的國際化發展
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在國際社會中有著特殊的神秘魅力。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由于其本身的特殊屬性,在傳統傳播過程中有著顯而易見的不利因素。隨著數字媒體的全面推進,未來必定是數字化、信息化、資源整合的時代,也必定會出現世界級的數字語言體系。被數字媒體藝術承載的音樂非遺文化必將帶來國際化的發展。同時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也會為我國的非遺文化傳播帶來新的機遇。強勢的經濟會帶來強勢的文化,數字媒體將會成為世界通用語言,而音樂類非遺借助數字媒體的發展,借助中國經濟的發展,也必將成為全球熟知的精神財富。
參考文獻:
[1]張帆.淺談數字媒體技術與藝術美學融合發展[N].山西青年報,2014-10-19(016).
[2]向云駒.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M].寧夏人民出版社,2016:89.
[3]蘇有邦.探討數字媒體藝術的主要應用及發展趨勢[J].科技風,2017(10):250.
[4]牛慧清.網絡時代音樂作品的傳播方式與特質[J].重慶社會科學,2013(5):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