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春輝?
摘要:智能語音技術作為中國人工智能應用的核心代表,對播音主持專業教育的發展已經產生了影響,并且人工智能語音技術未來的發展不可限量。人工智能語音技術在播音主持領域已經得到了很大的發展運用,借此分析人工智能語音技術的發展現狀及其對播音主持專業產生的影響,探究智能化背景下的播音主持教育發展定位問題,努力實現播音主持專業教育與人工智能語音技術發展的和諧統一。
關鍵詞:人工智能;播音主持教育;人才培養
一、在播音主持領域AI和人的分工
目前,人工智能語音技術的發展勢頭迅猛,應用于智能語音播報、虛擬形象與真實主持人的人機交互、虛擬主持人、智能配音等等。AI語音與人的自然語音是一種差異互補的關系,有差異才會有價值,才能形成互補關系,分工不同價值也不同。
(一)新聞播報
AI通過語音模擬、語音識別及語音合成等多項技術的攻關,在音頻和視頻方面都能夠實現新聞播報的功能。例如,2018年11月,搜狗與新華社以央視新聞主播邱浩的形象及聲音為原型,合作開發的全球第一個全仿真智能虛擬主持人——“AI合成主播”正式上崗,可隨時進行新聞播報。2019年2月,推出站立式AI合成主播“新小浩”,在聲音和圖像方面不斷突破,聲音更具表現力、肢體語言更豐富。同時,全球首個AI合成女主播“新小萌”將在全國兩會報道中正式上崗。
人工智能語音技術下的新聞播報功能是通過文本信息的輸入完成語音信息的輸出,具有信息準確、播報即時、省時省力等優勢。相較于AI主播,真實的播音員主持人容易出錯,有時狀態不佳,人力不夠。智能播報也有局限,語流音變不及人聲流暢、自然、靈活,在極具感染力和藝術性的文稿播讀中效果欠缺。
(二)人機協作
人機協作主要是通過語音交互的方式,完成播音主持的創作活動。人工智能語音中的語音識別技術將人類通過有聲語言傳達的信號轉化為文字或者指令,實現真實主持人與虛擬主持人的人機對話。
虛擬主持人與真實主持人協作主持的案例在新聞、綜藝、體育等領域都有涉及。例如,在2019年央視網絡春晚中,脫胎于央視主持人撒貝寧的虛擬主持人“小小撒”亮相,“小小撒”和撒貝寧雙方時有互動。例如,撒貝寧說:“我的天,我感覺像照鏡子一樣。”“小小撒”應答——“小撒,別老盯著我。”真實主持人和虛擬主持人的人機對話以及搭檔主持,完成整場晚會的主持,引起了廣大網民的關注,虛擬主持人“小小撒”也成為新晉網紅。虛擬主持人和智能機器主持人在設計中加入性格、品質等人格化元素,具備溝通聊天、情感陪伴等社交功能。
二、人工智能語音技術對播音主持專業人才的影響
現如今,人工智能在播音主持領域的應用越來越多,播音主持專業人員也在擔憂自身未來的職業發展。雖然人工智能語音技術的發展和日益廣泛的應用勢必會對播音員主持人帶來挑戰,促使播音主持專業人才思考自身在人機競爭中的定位和努力方向。
(一)促使主持人轉型發展
目前,對于簡單的播音主持工作,智能語音技術下的產物已經完全可以勝任,已經取代了部分播音員主持人,針對這一現象,播音員主持人的轉型也是大勢所趨。這就促使播音創作主體向智能語音技術所不能替代的專業方向發展,例如新聞評論員、談話節目主持人、記者等等。
1.訪談類節目主持人
在訪談類節目中,主持人處于意見領袖地位,在參與節目的策劃、選題的同時,還與現場的導播、編導等工作人員做好溝通、協調各方,能夠靈活的控制節目進程及談話的節奏。智能機器主持人不能像人一樣去思考,也無法做到在嘉賓與觀眾之間起到起承轉合的作用。
2.新聞評論類節目主持人
新聞評論類節目具有鮮明的節目特質,此類主持人是兼具新聞敏感度、采訪能力與深度見解的主持人,更多的活躍在對新聞事實或新聞人物的采訪當中,需要具有較高的新聞素養,對于政治及政策分寸能夠拿捏準確。目前,虛擬主持人的語言樣式較為單一,而新聞評論員或新聞觀察員在進行播音創作時需要做到“播”與“說”的結合,語言樣態講求“交流感”與“講述感”。
(二)專業影響
人工智能語音技術在播音主持領域所應用的功能,是屬于程序性的、無需人發揮的信息傳輸功能,其語音輸出是由數據庫自動生成的。人工智能語音技術下的產物智能語音播報、虛擬主持人、智能配音以及AI合成主播等,它們目前所能解決的是某一類問題,主要應用于有聲語言工作中較為規整的、無變化的、簡單的播音主持創作活動。例如,智能語音播報系統只能將文本轉換為語音,AI主播只能進行新聞播報等等,它們目前的功能是單一的。這就要求真實的播音主持專業人才的發展和培養應是全方位的,雖然各大高校在進行播音主持專業人才培養的時候要堅持以播為主,但還是要做到一專多能,能駕馭各類節目的播音主持創作,具備從事電臺、電視臺播音員主持人工作的能力。
(三)就業影響
人工智能語音技術在為播音主持工作帶來極大便利的同時,也讓播音員主持人未來的工作受到威脅。簡易的“見字出聲”的播音工作已被智能語音技術完全取代,這一就業市場已被占領。同時,近幾年播音主持專業招生院校及招生人數的增多,使得播音主持專業從業人數增加、壓力加大,播音員主持人必須提高自身的專業素養及專業水平,不斷提升自身綜合素養,在積累總結經驗的同時學會創新發展,以不至于被人工智能的浪潮所擊退。
三、播音主持專業人才教育培養方向
高等院校播音主持專業是培養播音主持專業人才的“搖籃”,在人機并存的背景下,怎樣賦能專業人才高于智能語音的競爭優勢,這就要求以往的培養方向和培養方式要適應新形勢,進行重新設計和改變。
(一)培養真情實感
播音中的“情”具有特定的意義,即在播音中由稿件具體化、用有聲語言表達出來的無產階級的思想感情。而“感”則是播音員主持人在理解稿件的基礎上,在再造想象中間接接受客觀世界的一定刺激而產生的感受。例如,在《朗讀者》節目中,著名演員斯琴高娃在朗讀賈平凹的文章《寫給母親》時,回想起自己的母親,動了真情,流下熱淚,受眾也跟著斯琴高娃的情感進入了那樣的場景,達到以情感人的效果。
人工智能語音技術下的產物AI合成主播、智能語音機器人、虛擬主持人等,它們所輸出的語音信息往往只有一種基調,并無真情實感的流露,可以說是以不變應萬變,通過一種語言樣式完成所有文本信息的語音輸出,不能具體分析稿件和節目的具體內容,這就難以將稿件或節目蘊含的情感準確、生動的表達出來。
有聲語言是要表情達意、言志傳神的。在播音主持專業人才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要求學生根據文本稿件的具體內容,產生“感同身受”的真切體驗,要注意感受的具體、真切、準確和深刻,同時有具體的判斷和評價,把感受上升為符合“播講目的”的情感體驗。對于同一篇稿件,不同的人對稿件中的人、事、物、理等往往有不同的感受,也會有不同的情感處理方法。
(二)培養個性化風格
個性化,是風格的生命,播音員主持人的本質性特征。播音主持風格的個性化是每個人審美追求、客觀環境、理解感受、聲音相貌等多層面所決定的。
個性化的風格、鮮明的主持特色是主持人應努力發展的方向。一個主持人的個性化不是模仿,而是學會創新,開創屬于自己的主持風格。比如,有人喜歡董卿的聲音和主持風格,就去模仿,聽起來很像,但無論如何模仿,只能模仿聲音外殼,董卿深層次的、內在的文化修養是模仿不到的。播音員主持人的個性化風格塑造應該根據創作實際,在實踐過程中不斷摸索創新,提升自身的專業素養,并且要對文本信息有較深層次的見解,讓播音主持創作作品變得有聲有色。
縱觀播音主持行業內好的播音員主持人都具有個性化的風格特色。例如,白巖松對新聞的深層解讀、獨到的真知灼見,認真且嚴肅的主持風格深受大眾的歡迎。播音員主持人要想得到長遠發展,就要善于挖掘優勢,不斷提升自身專業水平,樹立個性化風格。尤其是在播音主持專業院校的人才培養過程中,一定要注重學生的個性化風格的培養。
(三)培養控場能力
控場是節目主持人的一種極為重要的能力,是建立在主持人全面而深厚的專業素養和廣博的知識與經驗積累基礎之上的一種綜合業務能力。現如今很多電視節目都會采用現場直播的方式播出,那么直播也意味著有“意外事件”的發生。
虛擬主持人的語音輸出是屬于程序性的,是建立在數據庫的基礎之上的,適用于常規控場,而面對節目現場的突發事件,缺乏隨機應變的能力及控場能力。臨場應變能力往往考察的是主持人在演播現場的隨機應變能力,主要是主持人進行即興發揮或處置意外情況所表現出來的有聲語言能力。播音員主持人遇到意外狀況時,往往會借助場上的情勢,因勢利導,用巧妙的語言扭轉局面,從而控制場面,這是智能機器主持人所不能做到的。
現如今,社會機構組織或高校舉辦的主持人大賽中的即興問答環節就是考察參賽選手的臨場應變能力以及即興語言能力。因此,高校在人才培育過程中,要培養學生臨場反應能力、增加知識儲備、訓練場面駕馭能力。
(四)培養自主性和創造性
播音與主持是一門語言藝術,它本身就屬于創造性的活動。各高校在培養學生時,要堅持播音的創造性原則,發揮播音學子的主觀能動性,堅持創造性勞動。虛擬主持人、智能語音機器人缺乏自主性及創造性,只能被動的進行語音的輸出。人工智能語音與真實播音員主持人的有聲語言最大的區別在于,AI語音是程序性的、無需人發揮的“照本宣科”,這一點是違背播音的創造性原則的。
播音主持專業院校要引導學生研究有聲語言的創作,培養學生創作的思維及能力,鼓勵學生以創新的角度、創新的思維及創新的形式進行播音創作,培養創作中的文藝審美意識,在智能語音技術尚不能達到的方面發揮優勢。同時,堅持自主性原則,突出播音員主持人的主體作用,打造屬于自己獨特的播音創作風格。
(五)培養副語言表達能力
播音表達的有聲語言和副語言是相輔相成的。在播音創作中,副語言主要包括眼神、面部表情、肢體動作以及服飾等,主要用于輔助有聲語言的表達,使所要表達的信息具體化,達到形象、直接、生動的效果。尤其是在電視播音創作中,播音員主持人的副語言表達能夠更好的輔助有聲語言完成表情達意的任務。
虛擬主持人的功能主要表現在有聲語言的表達,暫不能進行自然舒展的副語言表達。高校要加強對學生的副語言表達的培養,培訓其面部表情的變化、調整其形體狀態、培養其服飾審美意識,使學生的副語言表達符合節目的要求,會在很大程度上增強整個節目的效果。
四、結語
人工智能背景下,智能語音技術的發展對播音主持專業的教學理論體系建構提出了新的時代要求,高等院校播音主持專業人才培養要在注重播音基本功的基礎上,著重培養學生的真情實感、個性化風格、控場能力等。人工智能語音技術與播音主持專業并不是對立的,而是媒介融合發展的大勢所趨。各高校應在播音主持教育過程中調整教育培養方向,以適應未來播音主持專業的發展趨勢。
參考文獻:
[1]朱光潛.詩論.生活·讀書·新知[M].三聯書店,1998,5.
[2]姚喜雙.播音學概論[M].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1998,5.
[3]張頌.播音創作基礎[M].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4,2.
[4]吳郁.當代廣播電視播音主持[M].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5.
[5]騰訊研究院等.人工智能[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7,11.
[6]雷·庫茲韋爾 著.盛楊燕 譯 .人工智能的未來[M].浙江人民出版社,20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