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運言
摘要:人力資源開發是將員工作為一種能動的資源進行管理,把開發員工潛能與實現企業目標相結合,對企業的生存和發展具有戰略意義。中鐵上海局積極探索,廣泛調研,將教育培訓與人才選拔相結合,根據企業的發展戰略,建立了符合企業要求具體可行的人力資源開發方案。
關鍵詞:人力資源;開發;思考與實踐
一、前言
中鐵上海工程局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鐵上海局)成立于2010年12月30日,是由原中國中鐵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中鐵三局華海公司、中鐵四局六公司和市政分公司、中鐵九局一公司整體重組而成的綜合性建筑企業,總部設立于上海市靜安區。主營業務范圍包括高速鐵路、城市軌道交通、高速公路、市政水務環保、建筑安裝和投資業務等。先后榮膺“中國建筑工程魯班獎”5項、“國家優質工程金質獎”2項、“中國土木工程詹天佑大獎”7項、“全國用戶滿意建筑工程”6項、全國工程建設質量管理優秀企業、全國優秀施工企業。先后榮獲第四屆“全國文明單位”、全國“模范職工之家”等榮譽。中鐵上海局成立以來,發展規模急劇擴張,營業額自2011年的80億元增長至2018年的340億元,企業員工總數自2011年的5558人增長至2018年的8143人。然而,具備履職能力人數不足的問題已成為限制公司生產經營規模進一步擴大的瓶頸。
二、中鐵上海工程局人才開發的內涵
中鐵上海工程局將人力資源分為高、中、一般人才三個層級。其中高端人才為具備副高級及以上職稱、副處級及以上職務、特級技師、博士研究生四條中的任意一條者(含局級三總師副職,不含局級);中端人才為具備中級及以上職稱、副科級及以上職務、高級技師、碩士研究生四條中的任意一條者(含處級、項目部三總師副職);一般人才為具備初級及以上職稱、項目部部門負責人以上職務、技師、取得本科畢業四條中的任意一條者。
中鐵上海工程局將全體員工作為一種能動的資源進行管理,立足內部培養,把開發員工潛能與實現企業目標相結合,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培養性開發方案:完善企業內部人才教育培訓激勵機制,制定針對高端人才、中端人才以及一般人才的教育培訓內容和適應施工企業緩解工學矛盾的教學方式,提高全員素質,提升履職能力,并組織實施。
三、實施人力資源開發的相關背景
主要表現在如下三個方面的需要:
(一)適應企業快速發展,實現企業轉型升級的需要
新形勢下,建筑施工企業由勞動密集型轉向技術密集型,企業轉型升級需要一定數量的人才支持。中鐵上海局成立以來,企業規模逐年擴大,發展勢頭突飛猛進,人才總量不足的問題已成為限制公司經營規模進一步擴大的剛性約束,實施人力資源開發計劃,進一步優化人才隊伍結構,改善當前人力資源現狀迫在眉睫。
(二)加快企業人才儲備,實現企業高質量發展的需要
2011-2018年,中鐵上海局離職員工1748人,流失率為22%,其中青年員工流失1350人,占離職員工總數的78%。這部分員工掌握了崗位技能,能夠勝任崗位要求,需要重點關注。
(三)建立人才培養機制,實現企業可持續發展的需要
實施人力資源開發計劃,一是可以實現項目一線管理隊伍整體素質的提高;二是可以實現管理和技術標準的統一性;三是可以建立一線管理人員的全局觀。
四、實踐中制定切實可行的針對性措施
中鐵上海局在分析人力資源的年齡結構、學歷結構、專業結構以及層級結構的基礎上,成立人才開發中心,人才開發中心由內部任職資格認證中心、基礎學部、網絡學部以及高端學部組成。
(一)建立內部任職資格認證中心,確保履職能力考核在公平環境下進行
內部職業資格認證是指對全集團公司科級及以下崗位履職能力的資格認定。內部任職資格認證中心主要職能是通過舉行全局性業務能力考試,檢驗學習效果。
內部任職資格認證中心近期目標(2018年-2021年):從專業考試試卷的編制、考場環境、考試紀律諸方面,杜絕徇私舞弊行為發生,使考試在公平、公正環境下舉行。
內部任職資格認證中心遠期目標(2021年以后):通過資格認定,建立與績效掛鉤、與晉升掛鉤的學習激勵機制,變“要他學”為“他要學”。最大限度激發各類人才創新創業活力,形成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盡展其才的良好局面。
(二)建立基礎學部,夯實中級人才、一般人才應知應會基礎,把履職能力的培養落到實處
基礎培訓部側重于應知應會的培訓,目的是提高員工履職能力,以自學為主,短期面授為輔,短期面授主要針對擬提拔人員的任職前培訓。主要職能如下:
1.開發與崗位密切相關的培訓教材是基礎學部的主要工作事項
(1)組織編寫《部門工作手冊》。員工掌握《部門工作手冊》,知道干什么,怎么干?
(2)編寫應知清單。由《部門工作手冊》生成應會清單,以應會清單為依據,結合相關的文件制度解讀、所要掌握的規范、標準以及工藝流程等生成應知清單。掌握應知內容,知道為什么要這么干?
(3)擬定崗位能力標準。應會清單+應知清單=崗位能力標準,它比崗位職責更為具體。
(4)編寫內部教材。以崗位能力標準為章,以應知應會清單為節,編寫內部培訓教材。施工技術類的教材,按照專業分工編寫。
2.組織入職前→在職→晉升培訓,實現培訓學習全覆蓋
(1)針對入職前培訓(針對已簽訂就業協議的大四學生、勞務派遣大三專科生以及新引進的成熟人才)。以自學為主,主要學習內容為《部門工作手冊》+內部教材,子分公司介入學生學習全過程。大學生入職后能很快上手。
(2)針對入職培訓:學習內容為企業文化+《部門工作手冊》,以自學為主。
(3)針對集團公司機關高級主管及以下、子分公司機關科職及以下、項目部全體在職員工。全面推行內部資格認證制度,認證為一級的,破格享有1.1系數績效工資,并享有“五一〇”人才工程參訓資格;認證為二級的,適應崗位要求,績效工資以三級公司考核情況而定;認證為三級的,不適應崗位要求,績效考核直接認定不稱職。考核頻次為1次/半年,各子分公司可根據自身需要確定每個層級的比例。
(4)針對擬晉級職稱人員。除滿足發表文章和工作年限的基本要求外,內部資格認證資格須取得二級及以上,方有資格參加職稱評審。
(5)針對擬提拔人員的培訓。內部資格認證為一級的,集中到集團公司黨校,采取集中面授的方式進行重點培養。
(6)針對必須持有一級建造師執業資格證書人員。分為必考人員和勵考人員,必考人員包含集團公司本部(包括各局指、區域營銷指揮部)高級主管及以上人員;各子分公司領導班子成員;集團公司副處級后備領導干部;各子分公司所有在職項目經理、總工程師;各子分公司計劃三年內擬任項目經理的。男性在45周歲以內、女性在40周歲以內者,符合一建報告條件的為必考人員,其他為勵考人員。設置2年過渡期,過渡期滿仍未取得證書的,對于必考人員,每個月扣除500-1000元工資,直至考取證書,返還所扣金額,并作為晉升的必備條件。注冊安全工程師和注冊造價工程師取證考試,亦參照此辦法辦理。
基礎學部近期目標(2018年-2021年):堅持問題導向,針對不同人群,從學習內容、學習方式上做根本性改變,培訓內容針對性、實效性更強,教培模式更適合施工企業,員工履職能力有明顯提高。
基礎學部遠期目標(2021年以后):建立優質的人才庫,培養一批業務精、素質高、數量足的基層一線經營管理人才、專業技術人才以及高級技能人才,滿足集團公司規模不斷擴張的需要。
(三)建立網絡學部,解決工學矛盾
網絡學部以工作手冊+文件制度解讀+內部教材解讀為主要內容,制作微課,微課作為網絡教學的主要內容,微課能促進學員能夠利用碎片時間自主學習,緩解工學矛盾。
網絡學部近期目標(2018年-2021年):建立適合企業員工的教學課程,緩解工學矛盾。
網絡遠期目標(2021年以后):建立門類齊全的、適合不同層級員工的課程體系,在專業教育、通識教育、文件制度解讀以及企業項目管理成功案例分享上,發揮積極作用。
(四)建立高端學部,拓展高層次人才宏觀管理視野,提升領導力、決策力
針對副處及以上人員的高端培訓,在上海地區高校(復旦、同濟、財大,應技大)建立培訓基地,由人才開發中心搭橋,不搞整班制教學,節約經費,學員可根據自身需求上課,報銷相關費用。
高端學部近期目標(2018年-2021年):高級經營管理人才、高端專業技術人才有內容學、有地方學,領導力、決策能力有較大提高。
高端學部遠期目標(2021年以后):高端學部成為上海局對外交流的窗口,成為高端人才舉辦各類論壇的平臺,成為企業發展的智庫和交流園地。
五、人力資源開發的實施效果
(一)員工履職能力明顯提高,確保基層人才隊伍穩定
推行人力資源開發方案一年來,員工履職能力得到明顯改善,由于暢通員工職業晉升渠道,上海局項目一線員工干事創業的熱情高漲,人員隊伍穩定,據統計,截止目前,2018年項目一線員工流失率為8%,人才流失得到有效控制,不僅如此,還多次出現了流失員工返流的現象,制度的公開、透明,明確的職業通道,讓他們看到了希望。
(二)后備人才隊伍儲備得到改善,適應企業快速發展
推行人力資源開發方案一年來,有248人進入后備人才庫,45人被任命為項目部班子成員,78人被任命為項目部關鍵崗位部門負責人。“五一0”人才培養工程被選拔到相應崗位的干部,在履職期間業務能力表現突出,綜合素質全面,項目領導認可,普通員工“服氣”。
(三)隨著基層人才素質的提高,企業整體競爭力得到明顯提升
三公司一位重點培養的學員得到提拔為滬通鐵路項目V標項目工程部長,他結合工地現場具體施工情況,開展了路基連續壓實和沉降觀測系統的應用工作,實現路基全面積覆蓋式檢測,進而優化壓實工藝,提高路基壓實質量,創造經濟效益450萬元。五公司一位重點培養的學員得到提拔為官塘大橋安質部長,他通過原材進場檢驗、加工過程控制、安裝精度控制、焊接質量控制等,參與研發了“危大工程信息監測指揮系統”,最終有效確保了中拱段施工安全。學員成長成才實例不勝枚舉。基層人才素質提高了,企業整體競爭力就會得到提升。2018年中鐵上海局集團公司產值為340億,比2017年的270億高出70億元,利潤由2017年的3.3億,增長為5.4億,集團公司又躍上了一個新的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