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燕
摘 要:在傳統的教學過程中,部分學生中出現了對高校思想政治課程不感興趣的現象。這些現象出現的本身值得我們每位思政教師以教學過程中去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探索出既符合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階段大學生的特點,又突現自身優勢與特色的教學風格,實現課堂教學實施過程中教與學的兩手抓,切實有效地調動學生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學習積極性,成為學生喜歡的思想政治理論教師。
關鍵詞:教學風格;思政理論課學習;影響
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一書中寫道:“在教育科學研究中,有許多問題吸引著我,其中一個主要問題,則是教師的個性問題。”“一個精神豐富、道德高尚的教師,才能尊重和陶冶自己學生的個性,而一個無任何個性特色的教師,他培養的學生也不會有任何特色。”由此可見,教師應將個體的教學風格與所教學生的個性特點聯系起來,才能保證教學過程的有效性,這不僅僅是針對專業學科教學,特別是對于提高我國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教學的實效性尤為重要。
1 教學風格概述
教學風格是教師的教育思想、個性特點、教育技巧在教育過程中獨特的、和諧的結合和經常性的表現,教師在教學藝術上趨于成熟的標志就是教學風格的形成。教學風格的四大特點是:藝術性、創造性、實效性和心理品質的穩定性。教師的教學風格必須圍繞教學風格的四個方面特點來磨練和打造,只有形成了這樣的教學風格才能既對學生產生積極的影響,也有效保障教師從事教學活動、完成教學標,更成為對學生產生積極影響的內部動力。
2 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特點
2.1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是方向性、科學性和思想性的內在統一
方向性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的明確目標,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必須旗幟鮮明地運用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以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來武裝大學生的頭腦,從而有效地保證所培養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接班人,在重大的思想和政治原則問題方面具有堅定性政治立場。
科學性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內容真理性的具體要求,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育教學要真正做到以真理的力量說服人,從而有效地保證社會主義建設的接班人在知識理論學習上具有科學性。
思想性是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育教學應該充分尊重和重視大學生精神層面的需求,注重用先進正確的思想觀念切實引導大學生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學習奮斗。
2.2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是知識傳授、能力培養、德育教育的內在統一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所講授的不僅僅是一般的專業和技能性知識,而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相關理論知識。教學目的是教會學生運用所學知識來提高改造客觀世界和主觀世界的能力。在大學學習期間的學生們,絕不能只注重相關的專業知識的學習和一定的技能的掌握,一旦輕視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學習,那必然難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就更不可能建立起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育要明確知識傳授、能力培養、德育教育的內在統一特征,就是要防止只重視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而忽視政治素養和思想道德素質的片面傾向。
3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師的教學風格對學生的影響
人本主義教育家羅杰斯的“非指導性”教學風格中這樣論述:“教學成敗的關鍵不是在于教師的專業知識和教學技巧,而是人際關系、情感態度。”他強調教師在教學中要使學生發現自我、成為自己、塑造個性、優化發展。
3.1 高校思政課堂教學組織風格對學生學習的影響
只有認真做好高校思政理論課的教學組織工作,才能夠有力地調控學生的學習行為,從而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在教學活動中突出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課程理念所強調的,因此要求思政理論課教師在教學組織中,必須依此為主導思想,充分利用課堂組織學生開展自主學習、問題探究、小組討論等形式的教學活動,靠近學生的“最近發展區”,激發他們的潛能,調動起他們的主觀能動性,以討論、思考有效促進課堂理論知識的學習、理解、轉化與吸收。
3.2 教學語言風格對學生學習的影響
教學語言是構成教學過程的重要環節。課堂教學的魅力體現在教師通過獨特的語言把教師與學生有機地聯系在一起的,從而出現和諧而美好地教與學相互融合的局面。教師語言的組織方式、表現形式與特色既制約著與學生溝通的效率,同時又反映出了教師對教學過程的理解與掌握程度,展示出了教師的教學能力與功底。
教學語言是形成教學風格的首要條件。教學語言無論是針對課前的創造,還是教學過程中的即興發揮都對課堂效果產生著極為重要的影響。因此,科學化、藝術化的教學語言就成為了教師教學風格形成、發展、完善過程中的主要內容。而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學語言對學生的吸引和感染力是巨大的。特別是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效果與教師教學語言有著直接必然的聯系。
羅丹說:“在藝術中,有風格的作品才是最美的。”同理,在教學中,有獨特風格的教學,才能突顯教學藝術美的境界。這種美的境界,不僅標志著教師的教學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而且由于自然地表現在教學的各個方面,就會成為影響學生個性發展,引導學生健康成才的巨大力量。
新課程改革把中教學的實質定義為交往、互動,這種觀念的轉變,必然要求教學方式的轉變:教學過程的交往、互動,意味著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啟發,在融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不斷地分享著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著彼此之間的情感、體驗與觀念,在美好的體驗過程中輕而易舉地實現了教學相長和共同發展。在這樣的形勢下,就迫切地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在實際的教學中必須形成既符合學生的身心發展的特點又兼顧自身個性特點的教學風格,只有有獨特教學風格的思政教師才能上好、上活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從而有效改變思想政治理論課抬頭率不高,學生不感興趣的現象,切實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效性,與此同時,思政教師成為了學生心目中受歡迎的好教師,讓教師在實施教育教學過程的中感到愉悅和受尊重。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生活即教育”的主題演講中說:“什么是生活、有生命的東西,在一個環境里生生不已的就是生活……”。他擅長從對象的實際接受能力考慮,常用短句、簡單句和口語句來實現生活化、通俗化。陶行知獨特的語言魅力為其教育思想的傳揚、教育改革理想的實現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我們做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要努力學習陶行知先生的教學風格,勇于擔當,敢于創新,以鑄造獨特教學風格的工匠精神講好中國故事,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培養出有堅定政治立場、有本領、有素養的接班人。
參考文獻:
[1] 陳時見.大學教學改革研究[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2] 梁良良.創新思維訓練[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9.
[3] 顧泠沅.教學改革的行動與詮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 朱永新.教育的奇跡[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
[5] 《陶行知全集》,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6] 韋志成.《教學語言論》,廣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7] 郭駿.《陶行知語言思想與語言實踐研究》,蘇州大學出版社,201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