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萬昕
摘 要:“為政以德”思想是儒家學派給中國的政治哲學帶來的寶貴財產。兩千年的封建歷史表明,作為一種治國方略它是行之有效的,作為一種為政之道它使許多仁人志士名留青史,即使是在今天,它的深刻內涵也值得我們借鑒。從“為政以德”到如今的“講好政德”,時代在變,不變的是道德對于政治生活的重要性,于個人而言道德是從政為政的要求,于執政黨而言是其有效行政的保障和永葆生機的源泉。
關鍵詞:政德;儒家思想;以德為政
一、“為政以德”的雙重意蘊
“為政以德”語出《論語》,在為政篇中有“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論語·為政》)。孔子以北辰比擬道德,指明道德于政治生活而言如同北辰之于眾星,以德為政在人類社會的重要意義就如同宇宙星辰各居其所是不變的自然法則。朱熹在《四書章句集注》中對此加以注釋,他認為北辰是天之樞也,眾星四面旋繞而歸向之,“為政以德,則無為而天下歸之,其象如此。”[1](61)儒家強調統治者要善于用道德的力量維護社會的秩序與穩定,也要善于做道德的榜樣,如此才能夠天下歸之。
(一)推崇德治的治國方略
為政以德,就是要以道德的力量作為治國理政的重要手段,重德治輕刑法,在國家治理層面追求內法外儒、德法雙全的政治局面。道德,作為抽象的倫理概念,它是一切美好德行的集合,儒家力圖通過構建起仁義禮智信的倫理道德體系為世人描述一個美好的君子世界,用以規范和引導民眾的思想和行為。在儒家經典中可以看到,孔子言必稱堯舜,堯舜禹禪讓一直被看作是儒家典范和政治理想,這是因為堯舜禹能夠尊賢任能、以德治天下,從而能夠取信于民、贏得擁護,因此“仲尼祖述堯舜”[2](143),要求遵先王之法。道德能夠在潛移默化間將社會準則轉化為個人的信念和習慣,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恪。”(《論語·為政》)這就是說,嚴刑峻法只能被動地避免犯罪,但不會使人生出犯罪可恥的心理,而用道德和禮制加以教化,則能誘人向善、恪守正道。盡管孔子的仕途之路充滿坎坷,周游列國均以失敗告終,他所處的時代禮崩樂壞、征伐不斷,統治者已無法放慢腳步傾聽他的政治訴求,但孔子以德為政思想卻成為兩千多年封建統治的核心理念,融入傳統文化之中。
(二)修身為本的為政之道
“以德為政”還是對執政者提出的執政要求,它指出領導者需要注重自身品德修養,個人道德的高低是能否有效行政的重要因素,為政以德的另一層意蘊就在于探討道德修養與政治參與的關系。儒家對這一問題的探討,是從對什么是政治這個基本問題的回答開始的。春秋時期魯國的權臣季康子問政于孔子,孔子答曰:“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論語·顏淵》)孔子認為,“政”就是“正”的意思,即正名、正人,孔子所正之名指的是周王朝的等級制度以及據此所制定的周禮,但是其最基本的內容就是通過正人進而正名的方式維護社會的秩序,這就是孔子對于何為政治的回答。而能夠達到正人這一目的最有效的途徑就是發揮執政者的榜樣作用,統治者以自己的言行做表率,小到行為舉止大到治國方略,處處符合儒家學說對于君子的規范要求和內圣外王的政治追求,自然能夠上行下效、民風純正,能夠政治清明、天下歸之,這就轉向了對于個人道德修養的探索。《大學》中有“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2](18-19先通過格物致知的方式探究事物的原理,從中獲得智慧;在對外部事物有了更為通透的認知之后,就能夠順其自然地達到意念真誠、心思純正的境界;最終通過學識的積累和道德修養的提升,實現自我道德的完善和家齊國治天下平的政治抱負。“以德為政”的思想融貫于儒家學說的始終,不論是對于追求止于至善的個人追求還是明明德于天下的政治訴求,“道德”二字始終是其學說的核心概念。
二、“為政以德”的當代啟示
儒家“以德為政”思想的雙重意蘊,向我們揭示出道德于政治生活的重要性,它對今天我們探討共產黨的領導干部如何講好政德也意義深刻。如今我們進入到社會主義新時代,政德思想日臻完善,增添許多符合時代特征和要求的新內容。習近平總書記曾強調,領導干部要講政德。“政德是整個社會道德建設的風向標。立政德,就是要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3]
明大德,就要堅定理想信念。習近平總書記曾談到:“明大德,就是要筑牢理想信念、錘煉堅強黨性,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幟鮮明,在風浪考驗面前無所畏懼,在各種誘惑面前立場堅定。”[3]共產黨人的理想信念就是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共產黨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因此對于我們黨的領導干部們來說,更應該將對共產主義的深刻信仰內化為自身的道德力量,始終把國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在當前我們所處的時代堅定理想信念還要與時俱進,時代背景的變換和歷史條件的轉移,都不應該動搖我們堅定的信念,反而會成為進一步堅定的契機。要講黨性、對黨忠誠,政治立場堅定,始終保持政治清醒和政治定力,嚴守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等要求,在一些帶有原則性、根本性的是非問題面前,堅決地向黨看齊。
守公德,就要強化宗旨意識。“恪守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理念,自覺踐行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的承諾,做到心底無私天地寬”[3]這種“以人民為中心”的理念長久以來一直保存在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之中,從孔子“使民以時”到孟子“民為貴,社稷次之”,再到王夫之“不以天下私一人”,其基本思想就是重民、愛民、利民,這在今天仍有其借鑒意義。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基本原理告訴我們,創造歷史、推動社會滾滾向前的不是帝王將相和少數精英,而是在歷史長河中默默無名的廣大人民群眾,十九大報告也指出人民群眾是決定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根本力量,因此在一切工作當中都必須要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清代鄭燮有詩:“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曾被習近平主席多次引用,告誡廣大的黨員領導干部要為官一任造福一方。這就要求我們黨的領導干部要做好人民的公仆,踏踏實實做實事,勤勤懇懇做好事,讓人民真正擁有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嚴私德,就要提升個人修養。修身,始終是中國哲學中所探討的重要內容之一,早在兩千多年前儒家學說創始人孔子那里,就將修身與治國平天下的政治訴求聯結在一起,如今個人道德修養的提升仍然是考察領導干部官德政德的重要標準。“嚴私德,就是要嚴格約束自己的操守和行為。”[3]要做到嚴私德,使自己的言行符合社會期許,廣大領導干部要從以下三個方面嚴格要求自己。一是要戒貪止欲、克己奉公。領導干部手握權力,在行使公共權力的過程中不可避免會存在著滋生腐敗的可能性,要防范廉政風險,做到自警、自省,自覺接受監督。二是要嚴于律己、正心明道。正心明道,即是在個人道德修養中所要達到的至善境界,心思純正無私心雜念,明確前進的方向和路徑。三是要慎獨慎微、自制自律。在獨處時依然堅守原則,慎微,于細微處也能審慎對待,慎獨慎微的道德要求更加強調一個人的自覺性,通過自制自律約束自己的一言一行。
參考文獻
[1]朱熹.四書章句集注[M].北京:中華書局,2011.
[2]大學中庸[M].北京:中華書局,2016.
[3]習近平:領導干部要講政德[EB/OL].[2018.03.11].http://www.xinhuanet.com/mrdx/2018-03/11/c_137030269.htm.
[4]鄯愛紅、李淑英.領導干部必須講政德[J].北京:紅旗文稿,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