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晨影
摘要:“四個自信”是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以及文化自信。要想更加精準地理解和把握“四個自信”,可以從理論、實踐、價值、文化等四個維度對其進行研究和分析。對“四個自信”理論進行多維度的闡釋,對于我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和發展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
關鍵詞:“四個自信”;馬克思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1理論維度
科學社會主義的產生和發展對人類社會的進步發展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部分國家以科學社會主義為指導思想建立了社會主義國家,自身國家建設也因此得到提升和發展,這也反映出無產階級對馬克思主義的理論自覺性。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馬克思主義深刻揭示了自然界、人類社會、人類思維發展的普遍規律,為人類社會發展進步指明了方向;馬克思主義堅持實現人民解放、維護人民利益的立場,以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和全人類解放為己任,反映了人類對理想社會的美好憧憬;馬克思主義揭示了事物的本質、內在聯系及發展規律,是‘偉大的認識工具,是人們觀察世界、分析問題的有力思想武器;馬克思主義具有鮮明的實踐品格,不僅致力于科學‘解釋世界,而且致力于積極‘改變世界。”
我國對馬克思主義的創新和發展也促進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進步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這是我們對馬克思主義保持堅定信心、對社會主義保持必勝信念的科學根據。馬克思主義就是我們黨和人民事業不斷發展的參天大樹之根本,就是我們黨和人民不斷奮進的萬里長河之泉源。背離或放棄馬克思主義,我們黨就會失去靈魂、迷失方向。”新時期下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理論自信來源于習近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堅持和發展,作為黨和人民實踐經驗和集體智慧的結晶,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也成為了我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的重要部分。在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礎上通過不斷的實踐發展,可以為“四個自信”理論奠定各加堅實的基礎。
2實踐維度
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以及中國共產黨的成立,為中國人民奮斗提供了良好的思想來源,在明確斗爭方向的基礎上使得自身的社會主義信念更加堅定。不論在革命還是建設階段,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都是我黨引領我國人民前進的精神指引。新中國的成立以及改革開放的偉大成就,都是無數人民共同奮斗、追求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體現。目前我國正處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時期,只要我國人民能夠團結一致、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共同奮斗,實現偉大復興中國夢就指日可待。
對于現代化建設而言,要將道路選擇作為建設發展過程中的重要課題。近代以來,在對現代化建設道路進行探尋的過程中,可能受到錯誤的方向的影響,最后都以失敗而告終。而中國共產黨的成立為中國革命斗爭提供了堅強、可靠的領導核心,也為中華民族探尋現代化道路注入了源源不斷的力量。在我黨的正確領導下,歷經不屈不撓的斗爭,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果實,建立了社會主義的新中國。既從根本上轉變了中華民族在近代以來的悲慘命運,中華民族也在不斷地進步發展。在新新時期下,受到社會矛盾的影響,也涌現出來一定的問題,這就需要堅持以習近平總書記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定“四個自信”,從而解決改革中存在的問題,取得改革這場持久戰的勝利。
3價值維度
中國共產黨的自信來源于自身的執政智慧。我黨時刻關注著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和文化的互動關系。道路作為中國社會發展的決定性因素,因此我黨也在對社會主義道路理論進行不斷的探尋。我黨也在不斷創新和發展指導中國革命成功的思想武器,即馬克思主義理論。而政治制度的優劣也與我國未來的發展方向存在直接的聯系,對此我黨也在不斷完善社會主義制度。我黨也在不斷加強對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視程度,習近平總書記對中華經典文化的運用,都反映出黨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自信。
人民群眾作為歷史的創造者,同時也是“四個自信”的力量來源,“四個自信”的根本目的就是能夠讓廣大人民自信。新時期下中國模式、經濟、政治成功和發展都體現出中國人民的偉大的智慧和創造力,這也成為了我們可以足夠自信的主體力量。新時代下,將維護、實現、發展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以此實現“堅持人民性”的良好效果,堅持以民為本、以人為本。
4文化維度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說要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說到底是要堅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绷暯娇倳涍€從國家發展、文化安全的角度對文化自信的戰略意義進行了闡述:“中華民族有著深厚文化傳統,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體系,體現了中國人幾千年來積累的知識智慧和理性思辨。這是我國的獨特優勢。”這將文化自信與其他三個自信進行了緊密的聯系,也為其他三個自信奠定了更加堅實的精神基礎。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為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進步發展提供了中國智慧的支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建設工作要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基礎。深入挖掘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將中華傳統美德進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弘揚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在繼承優秀傳統文化、弘揚時代精神的基礎上,將面向世界的當代中國文化創新成果進行傳播。與此同時,還要積極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作用,為社會主義法治提供精神指引。既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還要加強宣傳和學習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在中國模式下對中國經驗進行總結。為不同樣態文化提供共處、共榮的空間,以此豐富我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內容,在堅守思想陣地的基礎上促進國際共產主義的建設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