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錦川
摘要:“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愛國主義精神深深植根于中華民族心中,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基因。要在廣大青少年中開展深入、持久、生動的愛國主義宣傳教育,讓愛國主義精神在廣大青少年心中牢牢扎根”。各個學校都積極開展愛國主義教育,但是也要看到對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存在眾多問題,針對傳統的愛國主義教育存在的弊端,可以用當下社會熱詞“供給側改革”的思維引領愛國主義教育。如何以 “供給側改革”的新思維指導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筆者認為結合鄉土歷史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供給側改革,從供給內容、供給主體、供給方式進行改革,最終創造適合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
關鍵詞: 鄉土歷史? 供給側改革? 社團活動? 適合學生的教育
一、在供給內容方面,結合鄉土歷史,挖掘愛國主義教育價值的歷史遺跡。
鄉土歷史是愛國主義的源泉,而愛國主義教育則可以從深入認識自己的家鄉開始的,家鄉即是學校。因此,鄉土史是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最生動、最直接的教材。挖掘鄉土歷史教材中有愛國主義教育價值的歷史遺跡,找到最生活、最直觀的教育內容,進而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是增強愛國主義教育實效性的必要措施。
我國有大量的革命紀念地和各類歷史遺址、遺跡,都是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資源和場所。以筆者任教的學校所在地惠安縣崇武鎮為例,有抗倭名城崇武古城、“天下第一廟”解放軍廟、抗倭民族英雄戚繼光雕像、崇武“八·六”反圍剿紀念碑、崇武古城炮擊處、眾多祀奉抗倭英雄的宮廟“和寮宮”、“十二爺宮”、“抗倭英烈無祀宮”等歷史文化遺跡比比皆是。今天,這些具有特殊歷史意義的文物載體,有的已成為向廣大人民群眾開放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具有重要的愛國主義教育價值。
二、在供給主體方面,重視學生社團,完善全員育人的育人體系。
承擔愛國主義教育除了傳統的學校德育部門、班主任、語文老師、政治老師、歷史老師、以及承擔全員育人任務的所有教師外,學生社團是被一些學校所忽略的學生自我教育主體。
社團活動在一定意義上具有了促進學生自我成長的功能。學生從社團活動中所獲取的知識、體會、認識、思想、形成對人對事物的看法,容易內化為自己的觀念。在社團活動中,一次競賽、一個創意、一剎那的靈感都有可能烙印在心中,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思維方式、生活態度和價值取向。所以,自我教育功能在學生社團文化中得以充分體現,從而更有助于開展適合青年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活動。
筆者所在的學校以愛國主義教育為出發點和最終落腳點,以社團活動建設為抓手,以學生社團的構建為龍頭,引領學生揚起夢想之帆,追尋并實現自己夢想。學生們在社團活動中逐步成長,愛國主義教育正點點滴滴的滲透到學生內心。以筆者所在學校社團的教育實踐為例,以下幾種社團愛國主義活動方式可供借鑒。
1、成立“綠蔭”環保志愿者隊,開展崇武古城清掃志愿者活動。“保護家園,保護海岸帶”主題志愿者活動,使學生在實踐中升華愛國愛鄉之情。
2、在崇武古城建城630周年之際,學校學生社團聯合會在團委的組織下開展了系列紀念活動,教育全校師生銘記抗倭歷史,學習抗倭英雄的斗爭精神。紀念活動期間,學生動漫社團舉行“銘記歷史,圓夢中華” 主題美術繪畫展;半月灣文學社開展征文活動;墨韻書法社團,開展學生書法作品展。
3、為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熱情,校學生會和“縱橫”演講協會社團聯合舉辦了愛國主義讀書演講比賽。
4、開展義務導游隊社團活動,由學生向游客進行介紹歷史文化遺跡。向廣大游客介紹崇武歷史文化遺跡及其深厚底蘊的同時,也升華了自己的愛國主義情感。
三、在供給方式方面,結合鄉土歷史,開展入心的教育教學活動。
黨的十九大代表徐川說,一個好的愛國主義教育過程就像談戀愛一樣,以心換心,用最好的方式、最好的話語轉換方式,在最恰當的場合提供給對方,這樣才能產生更好的溝通和交流效果。以筆者教育實踐為例,以下幾種愛國主義教育方式可供借鑒。
1、歷史課堂教學與鄉土歷史教學相結合。
歷史學科的愛國主義教育絕不是簡單粗暴的說教,而是基于本學科知識傳授上的德育活動,開展有特色的學生主體活動,包括一系列如參觀、社會調查、材料收集、研究等活動。通過這種有特色的歷史學科活動,使愛國主義教育走出了課堂,深入了社會。
比如歷史課上講完了《中外的交往與沖突》的戚繼光抗倭史后,好多同學對家鄉福建惠安崇武古城產生了更深刻的認識和更濃厚的興趣,在老師的指導下,班級里六位同學組成了一個調查小組,利用課余時間,對崇武古城的保護情況進行了調查,在調查中學生們了解到崇武古城的歷史,它是中國僅存的一座比較完好的明代抗倭名城,也是中國海防史上一個比較完整的史跡。但也看到了一些令人極其不快的現象。例如,在崇武古城墻上,學生們看見有不少的城磚被人用刀刻上“某某某到此一游”等字樣,甚至有些是亂涂亂畫。六人小組提出了相應的保護措施。
2、利用參觀歷史文化遺跡、革命遺址進行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這些歷史文化遺跡和革命紀念地,無一不顯示出我國古代愛國仁人志士和先人們保家衛國的足跡。各中小學普遍利用這些遺址、遺跡,組織學生參觀瞻仰,現場講解歷史文化,進行革命傳統教育,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熱愛祖國、保衛祖國的責任感。這種活動可以讓同學們邊參觀,邊感受自己身上的重擔,進而給同學們上了一堂生動而深刻的愛國主義教育課,使同學們牢記國恥、不忘先烈、更加珍惜現在的生活,為了國家的富強,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貢獻自己的力量。
3、積極構建以歷史文化遺跡做為學生綜合實踐活動基地
學校教育要實現與社會教育的有機結合,如何充分利用地方歷史文化資源實施有效愛國主義教育是個重要的課題。如果能夠把眾多歷史文化遺跡有機結合起來,打造成學生綜合實踐活動基地的話,通過愛國故事講座、實地感受愛國歷史遺跡、開展社會實踐等活動的開展,可以為附近的學生們提供一個很好的愛國主義教育機會,同時還可以向周邊乃至更廣范圍內的同學們產生輻射作用,真正促進青少年同學們的健康成長。
4、打造“崇武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一日游”的旅游精品線路
崇武的旅游資源是十分豐富的,將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納入旅游線路就是一條很好的“捷徑”,挖掘“紅色之旅”。可以這么說,祟武歷史文化遺跡不但有很高的研究價值、欣賞價值還有國防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價值。將崇武歷史文化遺跡構建成一個整體,引導學生設計打造“崇武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一日游”的旅游精品路線。
綜上所述,利用鄉土歷史創造適合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供給側改革嘗試,符合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思想理論。以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三者合一的教育思想為指導,引導學生去探索身邊的歷史文化遺跡,開展對愛國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