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雅芬
摘要:自從習近平“一帶一路”提出以來,我國企業海外投資的熱情空前高漲,許多企業走出去,響應“一帶一路”的號召。但是風險也存在。由于沿途國家司法環境大不相同,尤其是文化,語言,民族習慣的差異,都使我國企業走出去遇到不小的挫折。本文擬從國際經濟法的角度,通過對“一帶一路”建設中各種風險的分析,希望尋求解決之道,助力我國企業更加積極,健康,自信地走出去,同時響應“一帶一路”號召,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在法律角度提供一點建議。
關鍵詞:一帶一路;境外投資;風險;對策
一、“一帶一路”時代背景
2013年9月和10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出訪期間,提出“一帶一路”。它是習近平用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平臺。
一帶一路的境外投資主要方式:海外并購,或者以合資或獨資的方式在海外投資設廠。而一帶一路側重于帶動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基礎設施建設。一帶一路背景下的境外投資幾個特點:第一,投資中心區域轉移,從美歐轉向東南亞;第二,投資重點行業轉移,從信息技術轉向基礎設施建設;第三,資金結算方式轉移,從以美元結算轉向人民幣結算。
國際投資爭端按照主體的不同大致有以下幾類:第一類,東道國與投資國的爭端;第二類:個人投資者與個人投資者的爭端;第三類:東道國與外國個人投資者的爭端。第一類主要通過外交解決,第二類是私主體,可以協商確定爭端解決方式,關鍵是第三類,涉及私主體與國家之間的不對等的關系,二國家往往可以主張國家主權豁免,這樣私主體的權利無法得到平等的保障。
二、“一帶一路”共建中境外投資的法律風險
各國本身的法律體系不盡相同,甚至在某些方面的法律規范仍處于空白缺失狀態,給中國投資者帶來權益保障的不確定性。
1.涉外法律能否適用的風險
涉外法律適用風險主要在兩個方面,一是管轄權問題,二是判決的承認與執行。我國《涉外法律關系適用法》規定,法院等行政機關負責查明相關民事關系的外國法律。但“一帶一路”沿途的國家還不適用《紐約公約》,對仲裁結果的接受上,也不是所有國家都能相互理解,即使裁決是中方獲勝,也得不到東道國法院的認可。因此我們要適時、有效地制定相關涉外法律。
2.知識產權風險
貿易糾紛中知識產權糾紛的增多嚴重影響我國企業走出去的規劃,也是一帶一路進程中我們必須首先解決并進行長遠規劃的地方。知識產權的競爭需要時間的積累與沉淀。所以解決知識產權的國際保護問題迫在眉睫。知識產權國際保護的定義為:堅持國民待遇優先為第一位原則、最惠國待遇優先選擇原則、透明度優先較高原則、獨立保護嚴格執行原則、自動保護執行原則及優先權原則為基本原則的、目的在于確立各類知識產權的多邊的國家間保護制度,解決避免按照某一個國家的國內法取得的專利、商標和版權等知識產權而產生的一系列矛盾。知識產權國際保護意在確立各國之間的保護制度和保護各國之間簽署的雙邊或多邊協議。所以我國企業要注意知識產權的國際保護。
“一帶一路”共建中境外投資的法律風險防范
(一)對東道國投資環境的法律調查
對東道國投資環境的法律調查包括對東道國法律規范的熟悉和了解以及對合作公司的盡職調查。為保障政策實施,應提高我國與東到國家間的政策溝通,將投資政策告知投資者,以防立法頻繁變動。
(1)了解東道國的市場準入規則,明確其產業負面清單。例如鐵路等交通設施的建設;供水、供氣、污水和垃圾處理等市政公用設施的建設。
(2)簽訂多邊貿易協定,注重知識產權國際化保護。發達國家憑借政治與經濟優勢以國際立法的形式將自身的國家意志輸出國際,并在與發展中國家博弈中不斷宣揚其“普世價值觀”,目的是要求不發達國家自覺遵守發達國家設定的規則,成為其執行標準,更好地保護發達國家的知識產權。在一帶一路共建中,尤其要將知識產權的國際化保護落入國家整體戰略規劃。
(3)理解東道國的勞動政策和稅收政策。東道國在重點領域設置標準較高的稅收,還會對外來企業設置超出標準的利潤稅。為了企業的發展和利益,稅收政策也是必須了解的重要方面。
(二)管轄權問題
一帶一路法律爭端涉及多個國家,在糾紛的解決過程中勢必會出現平行管轄的問題。如何解決管轄權問題是合理解決糾紛的前提條件。當然,管轄權的確定應該建立在當事人自主選擇的基礎之上,這樣才能最大程度尊重當事人的意思自治,同時又不至于管轄混亂。
之所以會出現管轄權問題,有以下三個方面的原因。第一,案件具有國際性,案件事實分散于各國;第二,案件所涉各國對案件的管轄都有不同的規定;第三,原告對同一案件重復行使訴權。正是基于以上三個原因,管轄權問題上的沖突也顯得十分明顯。要最終確定管轄權,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1.當事人的合意選擇;2.東道國與投資國的雙邊協定;3.建立一套一帶一路境外投資的法律規范。
(三)判決的承認與執行
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的國家眾多,不僅在發展水平上,在法律適用等司法環境上更是千差萬別。在前文解決了管轄權問題的基礎上,如何讓判決能夠得到承認與執行也事關重大。不能被承認與執行的判決,無法實現公平正義的轉化,也不過是廢紙一張?,F在我國對于他國判決的承認與執行還很被動,還沒有展開司法協助的先例,主要出于對他國司法環境,以及我國司法主權的考慮。但是現如今我國企業大量走出去,與國外企業有了更多的接觸,更多的摩擦。如果企業努力爭取來的判決不能被執行,會大大挫傷企業通過司法途徑尋求解決方式的積極性。所以在這個問題上,我國應該更加積極主動地開展司法互助,通過主動的司法互助,推動與他國達成互惠,從而推動判決的承認與執行。
參考文獻:
[1]姚梅鎮,余勁松,國際經濟法成案研究[M],武漢大學出版社,1995.
[2]陳安:國際投資爭端仲裁——“解決投資爭端國際中心”機制研究[D],復旦大學出版社2015.
[3]程晨,“一帶一路”倡議下國際投資爭端解決機制的法律問題研究[D],南昌大學,2018.
[4]徐銘蔚,研究“一帶一路”框架下的國際經濟法律問題[J],財經界,2018,25.
[5]沈杰,“一帶一路”與國際投資法律問題[J],法制與社會,2018,72-73.
[6]劉亞君,“一帶一路”背景下ICSID管轄權法律問題研究[J],2018,60-61.
[7]王錦意,“一帶一路”背景下國際法律沖突的類型化及協調分析[J],LEGALECONOMY,201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