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由于高校食品監管的法律規定落實不到位,存在管理模式不合理、從業人員安全意識不高、監管不到位等問題,導致高校食品存在諸多安全隱患。文章總結高校食品及其監管現狀,從監管部門、食品從業人員、學生自身等視角,提出轉變理念加強食品安全宣傳教育和職業培訓、構建高校食品安全監督管理法律體系、建立師生共同參與高校食品監管機制等措施,以完善高校食品安全監管。
關鍵詞:高校食品;安全監管;校園共治
一、高校食品來源及管理現狀
高校食品主要來源于學校食堂、超市以及學校周邊的餐飲門店和流動攤點。相較于學校外面的餐飲門店和流動攤點,食堂可供選擇的餐食種類較少,越來越多高校學子不滿足學校食堂的食品供應,而選擇學校周邊的餐飲門店或者流動攤點就餐。根據一項對四川省內部分高校的安全意識調查顯示,不到40%的大學生選擇在本校食堂就餐,近1/4的大學生選擇學校周邊餐館及流動攤點就餐。由于高校食品來源的分散性,對周邊餐飲業統一管理的難度較大,導致高校食品存在諸多安全隱患。
(一)粗放的管理漏洞多
高校后勤社會化改革起步較晚,對改革后的高校食堂經營管理方面的經驗不足,導致存在許多監管盲區。食堂方面,全部或者部分對外承包經營,多數學校放松了對承包企業的監督管理,企業自管自營導致食材的采購、保存等關鍵環節出現監管不到位的問題。超市方面,缺乏對食品供應商的管理,一些小型的學校超市或者校園小賣部僅僅依據價格的高低選擇進貨渠道,導致超市銷售食品可能存在質量不合格、“三無產品”等不安全因素。特別是生鮮食品、奶制品、面包等保質期較短食品的存放,由于高校超市規模的限制,設備的配置不合標準,導致分類存放等落實不到位,不能達到食品衛生安全相關標準。
(二)從業人員安全意識低
食堂從業人員大多是文化水平不高的農民工,沒有受過食品安全知識的教育和培訓,對食品安全問題不夠重視。且這些務工人員流動性較強,沒有相關的從業培訓,在加工制作食品的過程中,可能存在一些不衛生的操作,導致食品安全事故的發生。另外,許多校園超市經營者的安全意識也不高,商人謀利的心理導致在經營過程中,選擇性忽視食品衛生安全的重要性。流動攤點的小攤販大多是學校附近的無業人員,不具備基本食品衛生常識,沒有衛生執照和經營許可證,沒有衛生的加工制作條件,存在一定的健康隱患。學校附近外賣平臺提供從餐到寢的服務也是廣大學生所喜愛的,但外賣的塑料飯盒與不確定的食材來源都證明外賣員和外賣餐食制作者的食品安全意識不高。
(三)硬件設備不合格
多元化的經營模式,高校不再管理食堂的和超市的硬件設備更新,企業基于逐利的經營目的和經濟成本的考量,很少會主動更新設備改善食堂條件。高校超市大多是小型超市,企業的規模較小,設施配置相對簡單。校園內部的小賣部等食品零售店的硬件設施配置則更加簡陋。對于校外的餐飲門店,大多是小本經營的小店,廚房的設配設施也遠遠不如大型的飯店餐廳。而校園周邊的路邊小攤販,加工制作食品的工具都是個人制作的,其消毒殺菌等是否到位也未可知。各食品經營主體都存在硬件設備配置不達標的問題,而消毒不到位、食品儲存放置不按規定,可能導致一系列的安全問題。
二、高校食品安全監管中存在的問題
(一)法律規定不完善,某些地方還存在監管盲區
現有食品安全法律的規定過于宏觀,對高校食堂、超市、周邊餐飲業等特殊區域的食品安全監管沒有針對性的規定,導致“鉆空子”經營的情況頻繁。《食品安全法》中的某些規定過于原則,不便于具體適用,對食品問題導致的損害賠償無明確具體的規定,還需要補充規定。關于消費者維權方面的制度不完善,導致食品安全監管部門在遇到不法經營行為時,沒有明確的法律條文做支撐,出現一些監管盲區,給不法經營行為逃脫法律制裁的機會。
(二)學生權利意識和經營者責任意識有待提高
實踐中,不少同學在食堂或者餐廳吃到有頭發的菜,有蟲子的肉都只是扔了了事,而不會向學校反映情況,爭取自身合法權益。由于權利意識淡薄,在消費過程中忽略證據的保存和收集,導致后續的維權過程艱難。一項調查顯示,醫學生對食品營養標簽的知曉率并不高,兩千多名抽樣學生中只有三分一的同學會看營養標簽。醫學生尚且認知不到位,一般同學對食品營養安全的認知更差,大多忽視了食品包裝上虛假的營養標簽說明。另一方面,許多餐飲小店和小賣部的經營者文化水平不高,對食品安全相關知識不了解,沒有接受過相關的職業培訓和法學教育,無法清楚的意識到經營者的法律責任。
(三)監管部門不協調
校園食品安全,不僅是地方政府和食藥監管部門的責任,也是教育部和學校的義務。存在多方的校園食品安全責任主體,相應地也就存在多方的監管責任。盡管《四川省學校食堂食品安全管理辦法》已經做各責任主體的具體職能做了區分,但在實踐中存在一些界限不明的事項,而對于這些特殊的事項可能會面臨“踢皮球”。政府和監管部門以及地方高校存在不同的運行模式,不同的機構和管理方式容易造成各自為政的局面,而這種分散監管模式則容易導致各方無法實現信息共享,資源共享。在對食品安全問題的處理過程中,各方因為各自的利益互相不配合,從而導致執行困難的局面。
三、完善高校食品安全監管的建議
(一)理念轉變,提高安全意識
校園食品安全關系到千萬學子和教職員工的生命健康,樹立正確的食品安全觀念,既是對食品安全監管人員的要求,也是對高校黨政干部的要求,更是對學生和老師的要求。食品安全監管人員重視食品安全問題,才會在監管過程中,嚴抓嚴打食品違法經營行為。
1.提高管理人員對食品安全的認識
校園食品安全監管,既是政府監管部門的義務,也是高校領導干部的責任。因此,既要提高政府監管部門人員的食品安全意識,也要提高高校黨政干部的食品安全認識,保證校園食品安全的監督管理人員樹立正確的食品安全管理理念。政府監管人員要重視食品安全問題,在日常監管工作對違法經營活動,依法執行,嚴肅處理。
2.對從業人員進行專業的食品安全知識培訓
食堂和超市的負責人要開展食品衛生安全知識的活動,提高員工的食品安全意識。在招錄食堂工作的員工時,就要求辦理健康證,確保從業人員身體健康,減少食品加工制作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隱患。同時,對從業人員做必要的職業培訓和道德教育,增強食堂和超市工作人員的安全意識和責任意識。另外,學校作為教育培養的機構,可以定期為食堂和超市員工提供食品安全相關的專業知識培訓和咨詢。
3.向學生灌輸食品安全知識和理念
學生作為校園食品最主要的消費者,應當重視校園食品安全存在問題,積極參與校園食品安全監管工作。認真學習有關的食品安全知識,提高自身對校園食品安全的認知,監督校園食品違法經營行為,一旦發現有違法情況,積極向學校有關部門反映情況,積極協助處理食品安全事件。學校的領導和教師要鼓勵學生課上課下學好食品安全相關法律知識,在日常生活中幫助父母朋友維權,積極利用學到的法律知識維護自身合法權益。
(二)行動轉變,加強安全管理
保障校園食品安全,需要政府和學校共同探索改革,尋求最恰當的高校食品安全衛生監督管理方案。合理引進經營學校食堂和超市企業,制定詳細的準入標準,只有達到相關條件的企業和個人方能在學校范圍內經營食堂或者校園超市。既要重引進也要重管理,設立統一標準,實現對學校食堂和超市的規范化管理。
1.構建高校食品安全監督管理法律體系
第一,政府細化高校食品安全監管法律規定
對于高校內部的食品安全監管,政府可通過立法明確高校引進企業經營學校食堂和超市的條件,設立合理的準入門檻,規范高校引進市場主體經營學校食堂和超市的程序和步驟。對于校內經營的食堂和餐飲門店以及校園超市和小賣部等,監管部門也要嚴格依照食品衛生安全的相關法律規定,定時定期進行檢查或委托第三方專業機構定期檢查超市食品是否達標。基于學校的特殊性,校內經營的服務群體特殊性,必要時可以比一般餐飲業更加嚴格。對于高校外部的餐飲業的監管,須嚴格落實《食品安全法》等相關法律法規,聯合衛生部門、工商部門等加強對學校周邊餐飲門店的抽查檢測,對于不合食品衛生安全標準的,采取撤銷從業許可證、繳納罰款等方式嚴肅處理。同時,與城管部門聯合協作,嚴格對流動攤點的管理,對不符合標準的違法經營行為,做到違法必究。
第二,學校制定規章制度規范校園食品經營
除了立法的規定之外,高校自身應該制定有關食品安全監督管理的規章制度,規范管理學校食堂和超市的經營活動。食品安全相關法律規定是高校食品安全管理制度的依據,高校食品安全管理制度是食品安全法律良好實施的保障。對于校內食堂的管理,高校依法嚴格落實學校食堂食品安全管理工作。而對于校內超市和小賣部的管理制度制定則需要依據《超市食品安全操作規范(試行)》的規定進行,嚴格規范校內超市和小賣部的經營活動,建立校園超市食品安全管理體系。
第三,政府與學校聯合協作監管
高校食品安全監管法律體系的建立僅僅依靠地方政府的立法規定和高校食品安全管理的規章制度是不夠的,還需要政府監管部門與學校聯合協作,共同保障校園食品的衛生和安全。政府立法需要科學的評議論證,高校的教授學者可以為食品安全監管建言獻策。而高校制定有關校園食品安全管理制度,需要參考政府監管部門提供在食品安全監管工作中的實踐經驗和教訓作為參考。因此,政府和學校聯合協作監管,是食品安全衛生法律發展進步的必然選擇,也是保障校園食品安全的必然選擇。
2.建立師生共同參與高校食品監管機制
第一,立法為師生共同參與高校食品監管提供法律依據
根據《食品安全法》第十二條,任何組織和個人對食品安全違法行為有舉報權,對監管工作有建議權。《關于加強高等院校食堂工作的報告》也提到了監督權的問題。這些規定是憲法中公民的批評建議權利在食品安全領域的體現,也是高校學生和教職員工參與高校食品安全監管的法律支撐。但僅有法律條文是不足以保障公民監督權利得以實現的,還需要健全明確具體的監管制度,以便師生能夠真正有效的行使這項權利,在實際生活中,發揮師生共同參與監督的最大作用。
第二,地方政府和高校合作建立信息共享平臺
互聯網技術的發展,信息傳播的速度和范圍都難以預估。在這個高校師生人人上網的時代,食品安全事件的發生到傳播只需要幾分鐘,如果官方平臺不能及時做好信息公開,單純的事件就會在傳播過程中演化成社會問題。地方政府部門與高校合作建立高校食品安全監管的信息共享平臺,既有助于地方政府監管部門及時掌握高校食品安全事件相關的真實信息,做好相應的應急救助工作,避免事件影響產生更多不利的社會恐慌,又能幫助學校在第一時間采取最恰當的應急措施,緊急處理有關食品安全的事件。
第三,推動師生主動參與食品安全監管
高校師生作為最直接的利益相關者,發現食堂、超市等校內食品經營者存在違反食品安全法的經營行為時,要積極檢舉揭發,主動配合食品安全監督管理部門的工作。學生作為校園主力軍,可以對學校中的各項問題進行監督,通過手機拍攝保留證據,向校園微博、微信公眾號等官方媒體爆料揭發,為學校和政府的監管部門安全執法提供必要的信息和證據。鼓勵為校園食品安全監管工作提供了很大幫助的行為,向其提供一定的榮譽獎勵或者實務獎勵,引導更多的同學參與校園食品安全監管的良好風氣。
3.建立校園共治的食品安全管理體系
“食品安全無小事”,食品安全問題從古至今都是社會廣泛關注的重大熱點問題。做好食品安全監管,保障校園食品安全需多方的協調配合。工商部門應當嚴格對校園食品經營者的營業執照和資格登記審核,質檢部門應當不定時對校園食堂和超市以及校園周邊餐飲業展開抽查,學校要加強對校園食品經營者的食品安全知識培訓,高校師生要積極參與校園食品安全監督和管理,發現問題及時反映,避免校園食品安全事件的發生。總之,監管部門之間要通力合作,實現對校園食品的“嚴防”、“嚴控”、“嚴管”。既要發揮政府部門的監管主導作用,還需要學校教職工和學生個人的積極參與,,共同創建校園共治的食品安全治理體系。
參考文獻:
[1]王鄭浩,閆桂玲,朱曉丹,等.四川部分高校食品安全意識調查[J].食品安全導刊,2015(5).
[2]陸安飛.網購食品安全監管的建議與對策[J].醫學與法學,2017(2).
[3]段再冉,李亞蘋,楊艷.醫學生對食品營養標簽的知識與態度調查,2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