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子楊
摘 要:魯迅的《肥皂》自發表以來頗受爭議,評價兩極分化。在這篇極短的小說之中,卻蘊含著魯迅對于人性、對于社會諸多問題的思考和諷刺批判,全文無一褒貶之詞,但諷刺之意卻力透紙背。從題目到內容、從結構到語言,形成了一張諷刺的密網,這足以見魯迅高超的諷刺藝術。
關鍵詞:魯迅;肥皂;諷刺藝術
《彷徨》中的《肥皂》自發表以來評價褒貶不一。貶斥者認為它其貌不揚、毫無特色,如李長之說:“《肥皂》的毛病則在故意陳列復古派的罪過,條款固然不差,卻不能活潑起來。”[1]褒揚者如夏志清說:“《肥皂》是魯迅最成功的作品,因為它比其他作品更能充分表現出魯迅敏銳的諷刺感。”[2]我很贊同后者。《肥皂》一文充分體現了魯迅高超的諷刺藝術和深刻的思想內涵,而這種諷刺藝術體現在小說的題目、內容、結構和語言等多方面的有機融合之中。
一、充滿諷刺意味的題目
魯迅將這篇小說命名為“肥皂”可以說是意味深長。整個故事圍繞“肥皂”展開,人物的行為動作及心理活動也大都和“肥皂”有密切關系,“肥皂”不再是普通的生活用品,而是理解整篇小說的契機。
肥皂本是洗去污垢的清潔用品,讀完小說我們卻發現,肥皂是一份意淫的產物,這一清潔用品上投射的是由孝女所引發的不道德的性意識,折射出了四銘內心潛藏著的穢思淫想,而這種不正當的性沖動恰恰是他作為一個正派人物所要批判的。肥皂這個本來象征著“潔凈”、“干凈”的生活用品,在小說具體情境下承載的卻是不道德的個人性欲和淫穢思想,小說以這個怪誕而荒謬的沖突物為題,形成了強烈的沖擊和對比,這本身就充滿了諷刺意味。
二、諷刺內容的多樣與深刻
在對這篇小說的解讀中,大多數人認為是旨在揭露假道學四銘的虛偽面目,這也確實是很重要的一個部分,但除此之外,魯迅在這篇小說中還涉及了其他方面的辛辣諷刺和深刻思考。
(一)諷刺揭露封建衛道士的偽善
小說講述四銘意淫乞討的孝女而買肥皂回家的故事,以及由肥皂掀起的家庭風波,刻畫了一個虛偽的封建衛道士形象。在平靜的敘述中逐步揭穿了他們的偽善面目,暴露了這些封建復古派人士表面關注國家命運、維護世道人心,實際政治上的極端反動和道德上的極端墮落,諷刺揭露了封建衛道士們的骯臟靈魂和反動本質。
(二)魯迅對于封建倫理的看法
孝,是延續幾千年的倫理道德。其中有一個觀念叫“報父母之恩”。儒家正統孝悌觀將“孝順”作為長輩對子輩的規約,因著血緣關系和養育之恩而要求子女對自己言聽計從。因為我有“恩”于你,所以你必須服從我,這完全是一種父權主義的思維,把父子關系變成權利關系。
衛道士四銘在自己家庭內部建構了等級森嚴的家庭倫理秩序,他處于秩序的頂端,支配著妻子和子女的行動和話語。全文所見的是四銘對兒子和女兒沒有一點關愛,更多地是將她們視為可支配的對象。比如學程每天要奉行四銘的“庭訓”練習八卦拳,此外還要接受四銘沒來由的訓斥和辱罵,不讓女兒讀書等等。在封建倫理中,小孩子還算不上是個“人。”在魯迅所要諷刺的正是這沒有獨立人格為支撐的所謂的孝道、報恩,實際上就是一種支配與被支配權利關系。
(三)對女性問題的思考
四銘太太,因看透丈夫對孝女的真實意圖而產生醋意,對肥皂產生排斥心理后,第二天一大早卻還是用了肥皂洗脖子,昨日發生的一系列風波都歸于平靜,小說結局道:“從此之后,四太太的身上便總是帶著些似橄欖非橄欖的說不清的香味;幾乎小半年,這才忽而換了樣,凡有聞到的都說那可似乎是檀香。”這樣一個平淡的結局,初讀似乎讓人有點失望,可是細思之后,卻可以看出當時女性地位的低下,包涵著魯迅對于女性命運的探討和封建社會中男女不平等地位的暴露。
魯迅選擇這樣一個結局,很大一個原因也來自于他自身經歷。魯迅一生被母親送給他的禮物——朱安所困。1924年5月25日魯迅移居北京西三條胡同新屋。而《肥皂》正作于這段時間。魯迅一直不喜歡朱安,在生活中也不想搭理她,兩人日常交流少之又少。朱安為魯迅縫制的新棉褲,魯迅穿都不穿就扔出去了。為了省得開口,魯迅甚至將一只柳條箱的底和蓋放在兩處,箱底放在自己的床下,里面放著換下來要洗滌的衣褲,箱蓋放在朱安的屋門右手邊,蓋子翻過來,口朝上,里面放著他替換的干凈衣褲。[3]
可是盡管魯迅對朱安如此冷淡,兩人的婚姻如此不美滿,朱安也從沒想過離開。這不得不引起魯迅的深思:女性何以如此忍氣吞聲?我想,他在《娜拉走后怎樣》[4]已經給出了答案。娜拉的命運——“不是墮落,就是回來。還有一條,餓死了”。所以魯迅說:“夢是好的;否則,錢是要緊的。”
再來觀四銘太太,作為一個舊式婦女,沒有知識,沒有工作,在當時的男權社會中難以有立足之地,只能淪為男性和家庭的附屬品。沒有獨立的經濟來源便沒有自我尊嚴,只能依附于男人,并試圖使用肥皂洗盡脖子上的老泥來挽回丈夫迷失的感情。結局愈是風平浪靜,諷刺意味就愈加濃厚,表明了魯迅對于女性命運的思考和對男女不平等地位的諷刺批判。
三、為諷刺助力的嚴密結構
(一)全文以肥皂為主線,平靜敘述中一針見血
先是四銘回家,以肥皂引起妻子的注意,然后說及肥皂的起源,十幾歲的女乞丐在無聊的光棍閑漢那里恰恰成為意淫的對象,“只要去買兩塊肥皂來,咯支咯支遍身洗一洗,好得很哩!”耐人尋味的是,四銘并沒有給錢去幫助女乞丐解決饑餓的燃眉之急,反而在聽到閑漢們的污言穢語之后被點燃了情欲,在意淫心理的驅動下買了一塊肥皂帶回家。接著,四銘太太在兒子屢次挨罵的過程中揭穿了四銘因淫欲遭到壓抑而遷怒于子女的心理,并且拒絕肥皂表明不愿做女乞丐的替代品。但是最后,四銘太太第二天清早還是使用了肥皂來清洗脖子。不難看出,通過“買肥皂——送肥皂——肥皂被拒——肥皂被使用”這條主線,小說所要隱喻的主要寓意已經赫然形成,四銘的虛偽性已經被深刻暴露,于平靜敘述中一針見血。
(二)主線之外的幾件小事相互交叉,細節處更見深刻
除了通過主線故事的發展來揭穿四銘的偽善外,魯迅還穿插了生活中的其他小事,從多方面來豐滿這個形象,同時又豐富和深化了小說的寓意。
比如打壓兒子學程。四銘買肥皂時受到幾個學生的恥笑,因不懂英文而無力辯駁。回到家后立即讓兒子學程查“Old Fool”的意思,因為沒有及時查出來而一直辱罵兒子,顯出了他的欺軟怕硬:在外樹不起權威,只能揮刀向更弱者。
又如吃飯的時候。家庭飯桌本該是一家人和睦關愛、共享天倫之處,而小說中卻成為四銘虛偽面目的又一次揭發。他絲毫不關心妻子和兒女,當看到自己中意已久的菜心被兒子吃掉后,他感到十分懊惱,于是開始翻舊賬,將白天查字典的事擺上飯桌進行批判,沒有一點為人父母的樣子,只顧自己,蠻橫而自私。
不僅如此,他還推而廣之罵新式學堂,罵剪發的女學生,甚至禁止女兒讀書。當年提倡開學堂,現在卻“萬料不到學堂的流弊竟至于如此之大”了;當年反對女學生受到非議,現在卻大罵女學生“攪亂天下”。這諷刺是何等的微妙而深刻!這正像魯迅先生在另一個地方所說的:“他們罵女人奢侈,板起面孔維持風化,而同時正在偷偷地欣賞著肉感的大腿文化。”真是滿口的仁義道德,滿腹的男盜女娼,這諷刺真是入木三分。
小說用這塊小小的肥皂,在這場家庭風波中,呈現了當時社會全景的一角,也折射出廣闊的社會歷史與社會現實。將細微與廣大自然糅合,個人、家庭與社會沖突悄然照應,足以見小說高超敘述技巧和結構安排上的巧妙嚴密,細節之處更加彰顯出濃郁的諷刺意味。
四、簡約深刻的諷刺語言
錢理群說:“讀懂《論他媽的》[5],才能讀懂魯迅。”魯迅在這篇雜文中考證了“他媽的”作為國罵始于晉代。晉代的門閥制度盛行,看重門第,如果出身大家族就前途光明,如果出身寒門就一無所有。于是寒門子弟對大姓氏族極度不滿,但又不好也不敢公開反抗。只好曲線反抗,說你神氣不過是有個好媽媽把你生在了大家族之中,那我就罵你媽,并從中得到快樂。
魯迅認為“要攻擊高門大族的堅固的舊堡壘,卻去瞄準他的血統,在戰略上,真可謂奇譎的了。最先發明這一句‘他媽的的人物,確要算一個天才——然而是一個卑劣的天才。”這種反抗也是一種卑劣的反抗。魯迅從“他媽的”這句國罵里發現了兩個重要的東西:一個是體制中的等級區分制度,另一個就是國民劣根性,不敢真正地、正面地去反抗。而魯迅是不屑于這種卑劣的反抗的。
魯迅說“喜笑怒罵,皆成文章,使敵人因此受傷或致死,而自己并無卑劣的行為,觀者也不以為污穢,這才是戰斗的作者的本領。”所以他用詞是十分講究的。《肥皂》一文中沒有使用一個臟字污話,卻將這些假道學的封建衛道士的真實面目披露無疑,而且對整個社會黑暗進行了深刻批判。全文無一褒貶之詞,但諷刺批判之意卻力透紙背。魯迅做到了這一點,因此才能成為魯迅,體現出先生語言上諷刺性的高超之處。
五、結語
綜上所述,魯迅作為一名杰出的諷刺大師,他的作品就是諷刺本身。從題目開始就富含深意,全文結構緊湊,主線與細節嚴密交織,看似無關,實則將人物刻畫得更加立體鮮明,加深了諷刺的程度;而且內容涉及廣泛,從男人到女人,從父子關系到封建倫理,從個人家庭到整個社會,諷刺內涵深廣豐厚;語言更是常人難以企及,全文無一褒貶之詞,但諷刺批判之意展現得淋漓盡致。他的諷刺遍布方方面面,一針見血,是思想內容和藝術技巧的高度統一,體現了其諷刺的深刻性、時代性和圓熟性。
參考文獻:
[1]魯迅.魯迅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
[2]魯迅.墳·娜拉走后怎樣[M].魯迅全集(第1卷)[C].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