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榮
摘 要:山西的琉璃藝術歷史十分悠久。在過去的一千五百年,山西的琉璃行業繁榮不衰,每個年代也都不乏優秀作品留世。山西琉璃分布地域十分廣泛,工匠人數也不在少數,而制作琉璃的技術也稱得上是全國的首位。山西琉璃藝術的成就十分輝煌,可以說是一座藝術與文化的寶庫。而在山西琉璃中,古建筑上的琉璃裝飾是琉璃藝術中最為精美與講究的,其中包括洪洞廣勝寺、大同五龍壁等。在各類古建筑中,解州關帝廟的琉璃是留下最多疑問的,比如為什么是四龍壁,為什么整個建筑群大量使用綠色琉璃瓦。本文即意在研究與分析解州關帝廟中的各類琉璃裝飾。
關鍵詞:琉璃裝飾;解州關帝廟;審美文化內涵;造型裝飾
一、山西琉璃藝術的發展歷程
琉璃是我國古代藝術中的珍品,在歷史悠久的中國的土地上,存在了上千年。從小型的琉璃擺件到比較大的房屋組件,都體現出了它的外在美和深刻的文化內在。
七十四年前出版的,由中國建筑學大師梁思成主編的《中國建筑設計參考圖集》(1935年),對中國的琉璃這樣由衷贊嘆:“在歐洲建筑中,屋頂部分向來被認作一種無可奈何,卻又不可避免的不美觀部分。歷來歐洲的建筑師對于屋頂,多是遮遮掩掩,仿佛取一種家丑不可外揚的態度。中國人對于屋頂的態度卻不然。我們不但不把它遮掩,而且特別標榜,驕傲地、直率地,將它全部托起,使成為建筑中最堂皇最惹人注目之一部分。除屋頂外,如門窗墻壁,以至影壁牌樓等等,亦常用琉璃建造。琉璃瓦之施用,遂成為中國建筑特征之一”。
山西琉璃是漢族陶瓷工藝發展史上一個非常重要的品類,是漢族傳統陶瓷藝術繼秦磚漢瓦之后在建筑領域廣泛應用的典型范例,生產歷史之長,工藝之精,質量之高,選型之美,色澤之艷,均為全國之首。山西煤多,為琉璃生產提供了充足的燃料。同時,制作琉璃所使用的粘土是煤的伴生物,因此山西又有豐富的粘土資源,這成了山西生產琉璃的有利條件。
最出名的山西琉璃世家,有河津呂家、太原南郊馬莊蘇家,及陽城后則腰喬家。其燒制的琉璃品種繁多、光亮如鏡、色艷久鮮、堅固耐久,為歷史上許多宮殿、陵寢、寺院、廟宇、寶塔等重要建筑所采用。
山西琉璃在古建筑上的藝術表現是整個琉璃藝術史長河中的一朵奇葩。“尤其是在明永樂到成化之間(1403—1487),山西琉璃制品不僅拓寬了使用范圍,類別增加,且其造型突破了宮廷的限制,開始變得活潑而富有生氣。到了明代弘治至萬歷年間(1488—1620),山西琉璃產量達到了黃金時期,產出了一大批優秀的作品,使山西成為我國琉璃藝術的重要寶庫。明嘉靖時期(1522—1566)是山西琉璃藝術的隆盛期,技藝精湛,有顯著的成就,實物遺存極為豐富。明末天啟至崇禎期間(1621—1644)山西琉璃業開始走下坡路。到了清代,山西的琉璃產業雖然漸漸衰退,但其中仍有很多優質的作品。”[4]而位于解州的關帝廟的琉璃裝飾就是這個時期的杰出作品。
二、山西解州關帝廟中所應用的琉璃裝飾
(一)解州關帝廟簡介
“解州關帝廟,創建于隋開皇九年(公元589年),宋、明時曾擴建和修整,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毀于火,經十余年始修復。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后,對這座古老的建筑極其重視,列為國家重點保護單位,先后進行了多次修復,現在已經基本恢復原貌。
解州關帝祖廟總占地面積達22萬平方米。是一處保留完整,范圍宏大的古代建筑群,整體布局是“前朝后寢”和中軸對稱的我國傳統的宮殿式構造,沿著中軸線依次排列著端門、雉門、午門、御書樓、崇寧殿、春秋樓,中軸線兩側配有木坊、石坊、碑亭、鐘亭和東西長廊,高聳的建筑配以參天松柏,頗具皇家氣派。廟內懸掛有康熙御筆親書“義炳乾坤”、乾隆欽定“神勇”、咸豐御筆親書“萬世人極”、慈禧太后題“威靈震疊”匾額,堪稱珍寶。廟中的精華建筑“春秋樓”,二樓懸梁吊柱結構,更是我國古建筑中的珍品。
(二)解州關帝廟琉璃裝飾的制作
解州關帝廟中存有許多保存完整的琉璃裝飾,而關帝廟中的琉璃裝飾大多使用的是藍綠色。這與我國傳統用色特點有很大的關系。
古建筑的著色有嚴格的層次結構,其使用范圍與格式都有嚴格的規定并不能隨意使用。比如在從清朝留下的古籍來看,黃色是最為高貴的,其次順序為紅色、綠色、青色、藍色、黑色、灰色、白色。其中,黃色成為了皇家的專屬用色,也就上升到了成為帝王的象征。這樣一來,宮殿、寺廟等重要場所還有達官貴人的所居住的府邸上都開始使用等級比較高的顏色,而一般民間住宅所使用的梁架、柱子就會是黑或褐色的,同時還會用白墻、灰瓦來裝飾,形成清新淡雅的風格,與貴族建筑的繁縟華麗的風格形成強烈的對比。而藍綠色,一般都是用來鋪在屋頂的琉璃瓦的顏色,在色釉方面,明代的琉璃制品有黃綠藍白紫儲褐黑棕等色,但當時最為人稱道的是孔雀藍與孔雀綠兩個色釉。青色代表著東方特有的、日出、土地和春天,五行屬木,在木火土金水五元素中,木氣是生命的代表,青(綠)色琉璃的大量的使用,也許就是這個原因了。
(三)解州關帝廟琉璃裝飾的表現題材
明代琉璃裝飾題材多樣,人物、動物、植物、幾何紋樣都較前代有所發展,而清代則較之明時不但題材范圍擴大,且在世俗化方面有著明顯的突破,較多地帶有人們祈祝吉祥、向往美好生活的愿望。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動物
明代動物造型有龍、鳳、麒麟、獅子、鹿、白象、天馬、海馬、仙鶴等,以龍鳳的題材最為普遍。龍的形象生動有力,經常出現在各個地方。比如正脊上往往用幾條行龍,姿態、色彩各異;而垂獸和角獸有的用翼龍,振翅騰飛;照壁上多用盤龍,海天云山,吐珠騰虹。有關龍的爪數,元代皇家用五爪,王府用四爪(稱蟒),民間用三爪。山西元代琉璃上,龍都是三爪。明代皇家為五爪龍,王府和民間都是四爪龍,如大同的三龍、五龍、九龍壁上均為四爪龍(清代一律用五爪龍)。鳳鳥也是經常被使用。獅子和白象則常于屋脊。比如解州關帝廟的正中立牌上有兩只寶象背負寶瓶,顯然是受佛教藝術的影響。清代除有上述題材外,還有栩栩如生的鷺鷥、鴛鴦、仙鶴、老鼠、鯉魚等,突破了明代以龍、風、獅、虎、麟等吉祥獸類為主的題材,使琉璃藝術在表現生活,貼近自然方面向前邁進了一步,也使琉璃藝術品顯得更為生動、活潑,雅俗共賞。
2.植物
明代植物圖案中有牡丹、葡萄、西番蓮、蓮花、葵花、寶相花、石榴、卷草、菊花等,以纏枝牡丹最為流行。清代琉璃藝術的造型更加精湛,紋樣題材更加繁多,更加世俗化。比如解州關帝廟的牡丹,花形變化萬千,有獨朵的或多朵的西番蓮、菊花、荷花、飛禽、水草等,也有孤標傲世的松、梅、竹,還有造型精美的花籃、飄帶等,比明代以牡丹為主顯然是豐富多了。
3.幾何紋樣
明代幾何紋樣,通常為云紋、毽紋、水波紋、方格紋、回紋、曲線紋等。清代則繼之以龜背錦、萬字錦、云紋錦等眾多的圖案,豐富了琉璃藝術的裝飾內容。
三、結語
琉璃是中國的特色,而山西則是中國琉璃的代表。解州關帝廟的琉璃不僅嚴格遵守了固有的色彩等級秩序,而且在表現題材也是最為傳統的,不僅展現出關公在歷史上的地位,而且也體現了山西琉璃的地方特色,可以說是完整的給我們呈現了明清時期琉璃裝飾的輝煌時期。山西琉璃的發展對整個琉璃史的發展都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而我們深入探討山西琉璃的種類、出處等等,都是在為整個中國的琉璃史做鋪墊,都是為了琉璃以后可以更好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