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珊
摘要:文章以一則真實發生在大學校園內的離異家庭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為例進行分析,探討了當輔導員遇到此類事件如何處理,并進一步引出針對離異家庭大學生心理異常事件工作的立足點、工作重點和教育引導機制。
關鍵詞:離異家庭;大學生心理問題;高校;輔導員工作
一、案例簡介
學生S為新疆籍少數民族學生,該生是藝術生出身,擅長唱美聲、主持和舞蹈等,是玩轉小咖秀的“網紅”,圈粉十幾萬。新生軍訓期間該生較為活躍,不僅被評為軍訓“優秀學員”,而且擔任新生迎新晚會主持人一職,陽光的外表,儒雅的談吐和積極的心態讓學生S在入學初期就成為校園紅人。同時,該生入學初積極加入學校社團和協會,讓自己的大學生活充實而忙碌,然而看似忙碌的學生S的身心確在悄悄變化。新生軍訓后,我不定期到教室查看學生上課情況期間,發現學生S踩點進教室一次,遲到兩次,后找學生S談話,了解到是由于參加活動過多導致睡過頭,并建議學生合理規劃工作與學習。此后,在班級會議自由交流環節,學生S主動說出自己近期的心路歷程,暨從聽學校舉辦防艾滋病講座后,感覺自己身體癥狀和艾滋病患者的表現吻合,并嚴重懷疑自己患上艾滋病,同時感覺身邊的同學經常用異樣的眼光關注他,似乎大家確認他已經患上艾滋病,心理疑慮讓自己寢食難安,無心學習,無心做事。
二、案例處置思路
了解到學生目前現狀,我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立即與學生S進行詳細談話,首先根據該生的自身生活習慣和成長歷程逐一排除患病的可能性;其次要求學生每天去操場跑步釋放壓力,每天按時去參加協會和社團的活動,用緊張而充實的生活節奏轉移注意力;最后介紹學生S到心理咨詢中心找老師進行談心,盡量消除心理顧慮。同時,我及時與心理老師溝通,確認為學生為輕微的疑病癥,及時進行心理疏導可恢復正常。此外,我安排學生S宿舍成員互相體諒,盡早休息,確保該生睡眠。事后,我與學生S家長取得聯系,得知該生年幼時父母離異,3歲時跟隨外公、外婆、姨媽、姨父長大,父母的缺位造成該生多愁善感、敏感多疑,優越的物資生活不能彌補親情的缺失。高考前期,曾獨自到北京參加四所藝術高校的考試均落榜,對大學夢的多重打擊讓學生S曾經意志消沉,大學的錄取通知書給了他新的人生希望和自信。
學生S為徹底消除心理顧慮,由老師陪同到市區人民醫院進行抽血排查,為平復學生檢查結果出來前的情緒,我與學生S在學校餐廳進行談心,下午到醫院陪同學生取化驗結果,結果陰性,身體指標一切正常,確認身體無恙的情況下學生S當場號啕大哭,壓抑的淚水如洪水般傾瀉而下。應學生S要求,在學生宿舍休息兩天并調整心情,之后按時上課。在此期間,我安排班級團支書每天留意學生S思想動態并及時匯報,確保學生人身安全,并每天電話關懷該生恢復狀況。兩天之后,我在教室門口看到學生S精神飽滿、滿懷喜悅的踏進教室,久違的自信和笑容又重現在稚嫩的臉龐。
三、案例分析
第一、家庭變故導致心理敏感、多疑且脆弱。幼年時期父母的缺位,導致學生缺乏安全感,情緒起伏波動較大,心生多疑,需要得到他人的關心和關注,獲取自身心理安全和存在感。
第二、藝術夢想破碎,轉戰醫學世界,心理處于調整期。藝術生出身的學生S,在邁向藝術的道路上布滿荊棘,曾經的“網紅”資本和自信被現實撞得頭破血流,轉戰求學意向和樹立人生自信需要時間,心理正處于過渡期。
第三、思維活躍,樂于嘗試,心理卻處于未成熟期,不能正視各種網絡信息。學生S 喜歡標新立異,喜歡瀏覽網絡信息,樂于嘗試網絡音樂前沿,但無法辨別信息的正確性。
四、教育方法和教育效果
首先,做好與家長的溝通。通過與家長電話聯系詳細了解學生成長經歷,根據學生成長的特殊性制定教育方法。
其次,加強談話和互動。不定期與學生談心,并與學生每天通一個電話,關注學生微信動態,及時進行網絡互動,讓學生感受老師的關心和關懷。
再次,運用注意力轉移法。推薦一些優秀的書籍給他,可以陶冶情操,并要求學生定期去跑步,按時參加社團活動等,將注意力從自身轉向其他。
最后,建立四級心理聯動機制。建立宿舍、班干、輔導員和心理咨詢教師四級心理聯動機制。從宿舍成員第一時間獲得第一手資料,根據學生現實情況進行層級輔導和疏導。
學生S與我之間已經建立起一種信任,很多的時候學生會在線上和線下很熱情與我打招,偶爾他也會回想自己曾經的黑暗期,但是不會對自己產生任何心理壓力。該生現在學習比較認真,積極投入到自己熱愛的主持團隊中,自信、樂觀的表情包感染身邊的每一位同學。
五、教育案例反思
第一、學生安全無小事,善于從小事中體察學生細微變化。學生S入學前的荊棘歷程就已經埋下心理隱患的種子,只是入學初對大學的憧憬和感恩,暫時擱置了內心的焦慮和壓抑,所以表面看來學生很陽光、樂觀。因此,學生工作要善于從細微之處找不同,查原因,才能防止事態的惡化。
第二、善于因地制宜,根據學生性格特點進行多元疏導。從學生S情感表現來說,該生屬于男兒身,女兒心。外在機體擁有男孩子的陽光帥氣,善于表達,樂于挑戰,而內在心理確心思細膩,敏感脆弱。這類學生多會選擇微信和個人博客等方式來抒發自己的情感,因此,我會運用這兩種載體來關注學生的思想動態,同時采取談心的方式與其交流。
第三、加強家校聯系,與家長齊心合力共促學生成長。父母是孩子成長的第一老師,從家長那里可以追根溯源事件的真正原因。學生S特殊的成長環境,造就他雙面的性格。我和學生S的姨媽共同約定,用多通電話、多談心、多線上互動等方式加強對他的關懷,讓學生不因距離的增加而減少親情的熱度。
第四、培養學生干部,構建高效迅捷的心理預警網絡。學生干部是輔導員工作中的左膀右臂,開展學生干部心理安全應急技能和方法,增強學生干部對心理隱患的重視,提高學生干部對心理疾病的辨識度,對輔導員獲得第一手資料和第一信息,以及控制事態的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第五、做好事件跟蹤,確保學生心理陽光徹底痊愈。在陪同學生S共同見證檢查結果后,建議學生定期到心理咨詢中心進行談心,安排宿舍成員留意該生情緒以及上課情況,確保學生真正從心理解放自我,用陽光的心態做回陽光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