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夢瑤
摘 要:某種意義上講藝術形態決定了藝術形式,不同文化的藝術形態在表現的形式方面有很大不同,當然也有相似的地方。這便是通常說的“異體同構”的問題。比較藝術學的研究無法繞開對藝術形態的研究,很多情況下,比較藝術學的實踐研究,對不同文化背景的藝術形態的關注成為主要視域范圍。藝術門類有著相同的生產過程,即認知對象與社會生活的“再現”與“表現”與“形式主義”在三種藝術形態的長期發展過程中;一方面他們自身保持著自我的發展規律,另一方面他們又相互模仿、相互融合。藝術形式的創作者在進行創作前,就必須對傳統藝術的再現方式與表現方式與形式主義有深刻的理解和豐富的創作經驗,這樣才能游刃有余的駕馭創作過程。
關鍵詞:藝術形態;再現;表現;形式主義
一、藝術形態
(一)藝術形態的意義
藝術形態是訴諸欣賞者感官的外部形式,這種形式由塑造藝術形象的各種媒介(色彩、線條、音樂、文字等)所決定又可表現為抽象還是具象,西方藝術形態和我國傳統藝術形態等等。1.藝術形態中藝術的意識形態和生產形態特點:它要求生產者主體把強烈的主體意識,強烈的主觀因素——思想、情感、意向、愿望等——滲透到生產過程里,物化到產品對象中去。藝術形態是對象化的存在;它要求生產者主體將自己獨特的藝術個性和氣質、藝術風格和語匯、藝術天才和情感符號“物化”到產品之中,從而獲得藝術生產對象化、現實的、有生命的、獨特的生存方式。2.藝術形態的劃分:有物化結構與藝術形態;時間藝術,時間藝術有音樂,文學(詩詞)與音樂的綜合形式。藝術形態可以分為造型藝術、非造型藝術、造型與非造型相協的綜合藝術。3.藝術形態的構成關系:直接面向外在世界通過外在世界展示內在世界,通過物質世界來展示精神世界,通過自然世界來展示社會文化意識世界,通過實體世界來展示心靈世界。直接面向外在世界通過外在世界展示內在世界音樂藝術、文學、詩歌、建筑。內在世界與外在世界的綜合性顯現為戲劇藝術、電影藝術等。4.藝術形態與之體世界:直接表現主體世界思想情致。間接表現主體世界思想情致。表現思想情致、呈現心靈過程的動的藝術。呈現思想心靈存在的藝術,以精神性材料為創造基礎(詩歌、音樂)。呈現思想心靈異在的藝術,以物質性材料為創造基礎(繪畫、建筑、雕塑)。
二、藝術形態的再現
藝術形態的再現中藝術再現論的哲學基礎是堅持客觀存在為第一性,把客觀存在的自然社會現象當作藝術創造的本源,藝術作品應該像鏡子一樣客觀地反映生活,藝術家必須以現實為基礎,從現實出發,追求藝術的客觀性, 再現客觀世界。再現作品的創作動機來自于客觀自然。古希臘時期,普遍流行藝術摹仿自然。古希臘哲學家德莫克利特說:”在許多事情上,我們是摹仿禽獸的小學生,從蜘蛛我們學會了織布和縫補,從燕子我們學會了造房子,從天鵝和黃鶯等歌唱的鳥學會了唱歌。”柏拉圖則建立了較為系統的”藝術摹仿說”,認為藝術世界摹仿現實世界因而成為摹本的摹本。亞里士多德繼承了柏拉圖的美學思想,以摹仿論為核心建立了體系化的藝術摹仿論。此后直到文藝復興時期的達·芬奇、塞萬提斯、莎士比亞都信守藝術是反映現實的一面鏡子。直到19世紀中葉,歐洲的現實主義文藝運動,使藝術的再現性功能得到了淋漓盡致的發揮。現實主義藝術家正視真實的社會現實,客觀地反映社會,深刻地揭露并批判社會的丑惡現象。現實主義藝術家的藝術創作,給我們留下了一大批經典之作,如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巴爾扎克的《人間喜劇》。藝術形態的表現中藝術表現論認為,藝術完全是一種情感問題,表現即是內心情感的外部呈現。藝術表現應當是一種強烈感情的奔涌找到的藝術形式,真正優秀的藝術表現必須有獨特的感受和獨創的手法。表現性的作品從外貌看和生活真實拉開了距離,但它卻是包含感情擁抱生活的產物,是來自對生活的深刻的體驗的。
三、藝術形態的表現
藝術表現中表現論者的先驅是古羅馬的朗加弩斯,他在《論崇高》中提出“崇高風格是偉大心靈的回聲”,認為主體人格對藝術風格有著決定作用,強調天才、靈感、激情、想象在藝術創作中的重要性。《論崇高》開創了浪漫派理論的先河。一直到文藝復興時,人文主義思潮興起,使得人的主體意識得到張揚。為注重表現主觀心靈世界的浪漫主義文藝思潮奠定了理論基礎。
歐洲浪漫主義文藝思潮的勃興,重主體情感、重靈感想像、重個體心靈的表現論形成了西方文藝史上表現理論發展的高峰。中國古典藝術和古典美學較早重視藝術創作中的表現問題,強調藝術的表情寫意功能,形成了具有東方特點的表現論美學思想。60年代后期,現代派思潮開始進入沉寂階段,70年代已經沒有原先前衛派的鋒芒;新表現主義的畫家們在原來表現主義的基礎上,吸取了50年代以來一些流派(未來主義﹑形而上畫派的表現語言)的手法,使現代藝術具有了新的反叛精神。
四、藝術形態的形式主義
藝術形態的形式主義,形式主義中什么是形式:形式作為美學的一個術語,意指一個藝術品的知覺要素,意指要素間的諸關系。什么是形式主義:在藝術理論中,認為審美價值是自律的和自給自足的,并認為藝術的判斷超然于其他考慮之外,比如倫理的考慮或社會的考慮等,這種觀念就是形式主義。形式主義最力的學者首推英國藝術評論家弗萊(Roger Fry, 1866-1934),與印象派及后期印象派同時(1870-1920)。他主張在欣賞一件藝術品時,應該忽略藝術家以及作品的創作背景或文化因素,而把焦點放在作品本身。
形式主義的藝術鑒賞,絕對不是僅于對作品外觀的客觀描述。(美國玻璃工藝家奇胡利(Dale Chihuly, 1941-)的系列作品。《空中之鳥》(Bird in Space)是另一個很好的例子。這是羅馬尼亞雕塑家巴朗庫西(Constantin Brancusi, 1876-1956)的銅制雕塑。體會一下抽象藝術如何藉由視覺形式來產生的情緒。這件作品的特色是:簡潔的造形,厚實的底座,腰身纖細,頂部逐漸向上擴大。它給人憑添一種飛躍昂揚的感覺。這是一件可以解放人類心靈的雕塑品,當第一眼看到他,你的身心仿佛瞬間被高舉入云霄。
五、總結
藝術是相通的,他們不存在無法逾越的鴻溝,恰恰相反,他們之間是緊密相連,相互結合的,唯一的區別,只是創作形式與創作過程中的差別。我們不應局限于現有的創作形式,不論是“再現”還是“表現”與“形式主義”應掙脫固有模式,有所突破。通過大量文獻搜集及閱讀,以我的視野重新構建與我專業相關的藝術形態進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