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小梅
摘 要:寫意山水畫是我國傳統的繪畫形式,其中包含了很多的傳統技法,一幅畫的創作離不開技法的掌握與運用,因此技法在畫面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寫意山水;傳統技法;創作
中國傳統寫意山水畫是我國的瑰寶,由古至今,寫意山水畫都是文人雅士們傳達情感,飲酒作樂談論的主要內容之一。人們通常借助寫意山水畫來表達內心的情感與抱負,而情感的表達與技法的表現有著不可分離的聯系。中國山水畫的基本技法分別有勾、皴、擦、點、染五個,而每一個技法都有它的獨特之處,五種技法相互聯系,相輔相成。
一、筆墨的用法
在山水畫中,筆墨是一幅畫的傳神之處,它不同于西方繪畫中注重的色塊與空間感。筆的用法又可以分為幾種,中鋒、側鋒、逆鋒等,不同的用法分別表現出不同的線條,而每一種筆鋒都可以表現出線條的虛實和濃淡。各種用筆的方法千變萬化,在作畫中往往需要隨機應變,用筆的力度、快慢還有紙的材質都會產生不一樣的效果。墨與筆的聯系密切相關,雖然墨色可以給畫面帶來很多的層次感,但是關鍵還是在用筆。墨可以分濃、淡、焦、濕、潑、積等變化,在一幅畫中,大多數人都會用濃、淡、干、濕來形成畫面的對比,用積墨與破墨來調整與豐富畫面,使畫面更加統一。筆墨是國畫的精髓之處,想要把一幅作品畫好,必須要不斷練習,實踐創作與積累。當你對筆墨的用法有了一定的掌握之后,你會發現線條是非常有趣的,而且筆法與墨是兩個不可分割的整體。
二、傳統皴法的類型與作用
皴法主要是表現山石、峰巒和樹的表皮紋理的一種表現技法,主要有披麻皴、雨點皴、卷云皴、解索皴、牛毛皴、大斧劈皴、小斧劈皴、麟皴、錘頭皴、折帶皴等。披麻皴主要用于表現南方山土的表象,筆劃直長從上而下,就好像散麻披下去的樣子,所以畫家們便取名為披麻皴;雨點皴是由許多細密且垂直有力的短線組成,用來表達被煙霧籠罩的山;卷云皴是用細密流利、舒卷如云的線條來勾勒出山石的輪廓,表現古老山脈圓形山頂的蒼勁感;解索皴的線條比披麻皴的線條還要長,沿著一條中軸線向左右散開,形狀像逐漸松開的繩索;斧劈皴表現火成巖山巖崩潰的部分與突出的部分;折帶皴表現水成巖所形成的山岳,主要表現崩塌的斜面和堤防。皴是山水畫技法表現的一種,古代山水畫家們根據樹木、山石、峰巒等不同物體的外形特征,進行概括和創造,最終以各自的形狀來進行取名。隨著山水畫的不斷發展,皴法已經從基本技法演變成具有獨特精神的藝術語言形式,它不僅具有獨立的審美價值,隨著時代的發展還體現出不同時代的審美特征。皴法是山水畫技法中最值得研究的,也是最能代表畫家審美取向的一個方面,無論是點皴還是線皴,它都有自身的形式美。
三、擦、點、染
擦主要是為了增加畫面的層次感以及表達一些事物的質感。在一幅畫中,通常要通過苔點來象征一些遠處的山石,樹或者雜草等。在北宋以前用苔點的山水畫不多,直到南宋人們才逐漸用苔點。苔點主要分為圓點式、橫點式、垂點式、嵌色點式等。圓點式主要有大圓點和小圓點,圓點是苔點技法中最主要的點法,圓點式應用靈活,廣泛,易于讓畫者所接受、掌握并應用與畫面中。橫點式也可以稱為扁點,是由許多短線組成的,多用于與披麻皴相結合,也可以表現遠樹。橫點式又分為幾種;平頭點、仰頭點、垂頭點和橫垂藤點。垂點式也叫做直苔,由極短的豎點構成,主要有垂藤點、破筆點、垂葉點、尖頭點。嵌色點式也叫做嵌實點,是傳統青綠山水中常用的一種點法,點苔可以在上色之前點,也可以在上色之后點,可以根據畫面的需要進行。點的運用是應心而變的,只有熟悉各種各樣的物體的表現方法,下筆的時候才能隨心所欲,并且做到意在筆先。苔點是一種簡單并且易于大家掌握的技法,含有非常豐富的表現性,通過不同的筆墨可以表現出各種各樣的點。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很多當代山水畫家也越來越傾向于寫意的筆墨與畫面。染其實就是人們所說的上色,山水畫的上色又跟西方國家的油畫不一樣。中國傳統山水畫上色是非常講究的,顏色不能覆蓋,而且在染的時候得有節奏,不能先染重色,得從淡色慢慢疊加顏色,這樣會讓畫面更加通透、干凈。而且,一幅畫在染色時要突出色調,主次分明,讓人一眼就能感受到畫中的意境與魅力。
四、總結
山水畫是中國幾千年的傳統繪畫,它蘊含了古往今來所有山水畫家的技藝與情感,是中國的一筆無價的財富。山水畫結合了中華民族的文化精神,也是很多畫家抒發情感的、表達理想與抱負的一種表達方式。與此同時山水畫也在不斷地推陳出新,在國畫藝術領域中受到了廣大藝術家的密切關注。無論是繼承傳統還是創新發展,在不改變藝術的本質的情況下,要不斷吸取與發展優秀的國粹文化,既保留藝術的本質又結合時代的發展,讓中國傳統繪畫更好的傳與發揚下去。
在對山水畫的研究中發現,山水畫是不講究焦點透視,不強調明暗光色的變化,也不拘束于物體外表的相像的,它主要是強調人的主觀情緒的抒發與表達,用物體的形態來表達與傳遞它的神態,追求一種“妙在似與不似之間”的感覺。山水畫的表現手法主要是構圖、用筆、用墨、上色等,在構圖上與西方國家的素描等不一樣,山水畫主要是長卷或者立軸,長寬比例跟西方繪畫是大不相同的;用筆與用墨是山水畫的重點。用筆要講究力度、線條的流暢性、以及頓挫方圓等變化;用墨如用色,墨色在畫面中要濃淡相融,濃中有淡,淡中有濃,干墨與濕墨相互結合。在山水畫中,要以“骨法用筆、以書入畫”,謝赫的六法論中說到,不但要表現客觀對象地基本結構,神韻,還要表達作者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中國寫意畫技法表現的可貴之處在于力的表現,即使很小的力氣用到了筆尖上,也能表現出蒼勁有力的感覺。寫意山水畫也是歷代畫家表達情感的借助物,盡管風格面貌都各不相同,但是在這些畫家的筆下,物象,筆墨,都是借物思情、托物言志的形式之一,以書入畫,盡顯中國優秀傳統的獨特魅力。
參考文獻:
[1]趙力.賀西林.中國美術史.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2011.2
[2]徐璨.中國山水畫技法教程.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11.3
[3]劉松巖.芥子園畫譜臨摹技法.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7月第1版
[4]李新.山水畫芻議/陸少儼著.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06.12
[5]柯川.淺談近現代中國山水畫色彩表現技法與價值——評《山水畫技法》.《新聞愛好者》.2017(3)
[6]劉春苗..對近代水墨山水畫筆墨技法的認識.美術教育研究.2013(23):2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