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佳璐 臧靜
摘要:信息化管理系統廣泛應用于各種行業和機構,人們對信息化的依賴程度越來越高。同時,數據泄露、病毒感染等信息安全事件也頻頻發生,信息治理的不可或缺性成為眾多國家的共識。本文首先介紹了國內外信息治理背景,然后分別從國內、國外兩個方面總結了近幾年國內為信息治理的措施,最后小結共性和規律,以及我國網絡社會的發展趨勢。
關鍵詞:網絡治理;問題;網絡安全
一、國內外網絡信息治理背景
時至今日,數字經濟規模幾乎占到經濟總量的一半,人們在網絡世界中的一舉一動,都可能關涉他人的權利,也反過來影響自身的存在。僅靠網絡“自治”難竟全功,法律和政府的治理不可或缺,這已成為眾多國家的共識。國外,有臉書創始人扎克伯格因為網絡隱私問題兩度在美國國會接受質詢,引發世界范圍的關注,英國議會也要求他本月親赴英倫“過堂”。國內,有數件關于信息泄露、虛假謠言、非法網貸等信息安全事件爆發。正所謂:互聯網“用得好就是阿里巴巴的寶庫,用不好則是潘多拉的魔盒”, 把握好網上輿論,引導的時、度、效,使網絡空間清朗起來已成為各國的共識。
二、我國網絡信息治理現狀
早在21世紀初,江澤民同志就曾指出,黨和國家對信息網絡化的基本方針是積極發展、加強管理、趨利避害、為我所用,這從正反兩個方面突出了國家對互聯網治理的基本態度。網絡信息治理成為社會各階層最為關注的問題,也成為我國互聯網治理的中心任務。目前,我國主要通過法律監管、技術治理、自律機制三種途徑對非法網絡信息進行篩選和控制傳播,加強對互聯網的客觀可控。下面,將詳細闡述這三種主要途徑的具體內容:
2.1法律監管
我國互聯網領域的大多數法規都與信息內容密切相關,而且自從互聯網進入商業化應用以來,信息內容立法就一直是立法工作的重點。2000年9月,國務院發布了《互聯網信息服務管理辦法》,這是該領域的一個綜合性法規。該辦法對互聯網信息內容服務的監管確定了一般性規則,涉及服務的準入、非法信息內容的界定、監管部門的職責、網絡和內容服務提供商的責任以及對違規行為的處罰等。繼該辦法之后,新聞、出版、廣電、文化、通信、教育等內容監管部門還各自制定了特定內容服務的專項法規。除了上述專項法規外,全國人大還重新修訂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增加了與未成年人在線行為有關的多個條款。
2.2技術治理
像網絡過濾技術這樣便捷和高效的技術手段,已經被廣泛地應用于防范非法信息內容和垃圾郵件的制作與傳播,而且其作用在相當程度上超過了法律的影響力。技術手段的廣泛應用,不僅僅由于技術手段的優勢,而且很大程度上是法律規定的結果。早在1997年,公安部就制定了《計算機信息網絡國際聯網安全保護管理辦法》。其中第十條規定,網絡運營商、接入服務商以及內容服務商應當履行以下職責,即刪除本網絡中含有非法信息內容的地址、目錄或者關閉服務器。第二十一條規定,對未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刪除網絡地址、目錄或者關閉服務器的行為將予以必要的處罰。
2.3自律機制
自律機制包括行業自律、網站自律以及網民自律。行業自律的動力來自于非政府組織的推動,像中國互聯網協會就通過自律章程、發表自律宣言、組織以網絡文明為主旨的宣傳教育活動,以促進網絡的各利益相關者遵從網絡的相關法律和規范。網站自律的動力來自于網站對社會責任的認識,許多網站都在其管理章程中加入了約束網站和網民行為的條款。網民的動力則來自于道德水準的提高。
三、網絡信息治理的各國現狀
3.1美國——網絡信息安全治理
美國的網絡安全治理是以立法管理為基礎、行業自律為核心、技術手段為保障的綜合管理體系。在立法管理上,美國的互聯網立法分為聯邦立法和州立法,涉及到了未成年人保護、個人隱私保護、行業法規、國家安全等方面。法律規范已經十分的健全。在技術手段上,美國按照色情、暴力、賭博、煙酒等重要指標對網站上的內容進行分類,對中小學集中采用技術手段,防范色情等信息被兒童接觸,并且加強了對反黑客、反病毒等網絡安全技術的研究。
3.2歐盟——成立專門管理機構
主要通過制定法律法規和成立專門的機構加強網絡的管理,大多數國家成立了專門打擊防范和打擊互聯網犯罪的機構。德國是是世界上第一個頒布網絡成文法的國家。1997年通過《信息和通信服務規范法》,此法主要用來制止通過網絡傳播的違法內容,包括:色情、惡意言論、謠言、反猶太主義等宣揚種族主義的言論,該法更嚴格規范了有關納粹的言論、思想及圖片等相關信息。相對通過立法對網絡進行管理,德國的非官方機構更為活躍,有健全的網絡自律機制。法國對網絡的管理經歷了早期調控、自動調控和共同調控三個時期。
3.3英國——互聯網自律治理模式
英國是在互聯網領域起步較早的國家之一, “互聯網觀察基金”的成立與發展意味著十幾年前英國互聯網治理就已經從階級管理和市場化開始走向了以自我管理為標志的網絡文化。自律的模型構建也是曠日持久的共識過程,價值與挑戰并存。總之,英國互聯網自律的設計對我國互聯網發展有非常積極的借鑒意義,積極看待審查和自我審查的辯證關系是突破口,正確樹立審查意義和宣傳工作和培養自我審查的意識更是有良好引導作用。
四、小結
各國互聯網發展歷程不同,治理模式各有特色,但也有一些共性和規律可循。一是建立多元共治機制。網絡社會治理與現實社會一樣,需要在多元利益訴求中尋求最大公約數。目前,各國都在探索建立政府、平臺企業、行業協會、消費者共同參與的多方共治機制,并通過行業自律形成自我約束、自我監督的運行機制。二是完善網絡信用體系。互聯網經濟是高度信用化的經濟形態,網絡安全需要以完善的信用體系為支撐。發達國家具有較為完備的征信體系,征信機構利用互聯網思維推進大數據征信,有效降低了互聯網經濟發展帶來的社會風險。三是加強網絡隱私權保護。美國、歐盟等主要經濟體均將個人信息保護作為數字經濟環境下用戶權益保護的重要內容,加強信息披露、消費者隱私保護、投訴處理等方面的機制建設。
對我國而言,在多主體參與、多層次細分、多平臺連接以及算法驅動的互聯網發展背景下,協同化治理、精細化治理、平臺化治理、大數據治理將成為網絡社會治理的重要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