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圣開

摘 要:復述在小學語文學習中具有重要價值與意義,學生要充分了解和把握文本內容,內化語言,學習表達。統編教材按照由易到難的梯度,層次明晰地落實語文要素,讓學生在復述方法的遷移運用中提升能力。教師應引導學生應靈活運用多種復述策略,形成獨特的言語思維,再通過個性化的語言表達。在語言實踐的過程中,促進思維能力的發展。
關鍵詞:復述;語文要素;語文實踐;思維能力
統編教材非常重視培養學生的復述能力,循序漸進地安排了復述能力的訓練。復述的目的在于讓學生深入地理解文本,提高他們把握文章主要內容的能力,發展思維能力。統編語文教材在培養學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能力上,構建了兩條訓練的明線:一是復述故事,側重口語發展,二是安排相應的訓練要素。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對第二學段的復述提出要求:能復述敘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動的形象和優美的語言,關心作品中人物的命運和喜怒哀樂,與他人交流自己的閱讀感受。統編教材依據兒童語言能力發展特點,三下安排詳細復述。在三年級下冊第八單元就明確提出“了解故事的主要內容,復述故事”的學習要求。如何引導學生靈活運用復述策略,并在復述的過程中發展他們的思維能力?筆者以《方帽子店》的教學為例試談之。
1 基于學情落實語文要素
統編教材從二年級開始,在課后習題中不斷出現復述內容,訓練復述能力。二上出現5次,二下出現11次,學生借助圖片、表格等講故事,為第二學段的詳細復述做鋪墊。三上出現5次,學生運用二年級學到的講故事的方法練習詳細復述。再到三下第八單元,以一篇精讀一篇略讀的方式依次安排了《慢性子裁縫和急性子顧客》《方帽子店》《漏》《棗核》四篇課文,以便學生能運用方法形成詳細復述的能力。
因此,學生在學習略讀課文《方帽子店》之前,已有一定的復述經驗,但如何在短時間內靈活運用復述方法仍是難點。在本單元的“交流平臺”中,用對話的形式總結了復述的方法,引導學生明白:復述不是背誦,而是用自己的話把故事內容講出來。可以借助表格、示意圖等,梳理故事主要內容,這樣就能按順序復述,重要情節也不會遺漏。以后也要用這些方法復述故事。
教學要有的放矢,目標的設定就非常關鍵。略讀課文側重學生的遷移運用,根據學生學情、結合單元目標和語文要素,制定如下目標:
1.通過默讀課文,圈畫并交流故事中最意想不到的內容,梳理故事脈絡,提煉重要情節。
2.通過計時任務、評價目標的驅動,激發學生復述的興趣和愿望。
3.借助“復述卡”,嘗試運用適合自己的方法,把最意想不到的部分復述清楚。
學生通過“說最意想不到的理由”、“10分鐘準備復述”、“借助復述卡進行復述”三大板塊展開學習。
2 深入學習提升思維能力
2.1 互動對話,啟動思維
思維是需要預熱的。學習故事前,通過互動對話,學生談談準備故事的經歷,交流課外講故事的準備時長,區別辨背誦和復述。用猜詞游戲導入,教師依次出示詞語的信息,學生根據逐條出現的信息搶答猜詞,引出“意想不到”。
“準備故事的經歷”與“課堂的即興復述”,“意想不到”與“復述的重要情節”有密切聯系。根據教育心理學中的心理效應現象,這種密切聯系能讓學生對學習產生興奮,快速激活思維,從而使接下來的學習產生良好效果。
2.2 搭建支架,發散思維
2.2.1 利用復述卡搭建支架
本單元的內容編排上設置了由易到難的梯度,語文要素線索清楚,目標明確。學生在精讀課文《慢性子裁縫和急性子顧客》中,學習了“填寫表格,再借助表格復述”的方法。在學習《方帽子店》時,也應前后勾連,鞏固“借助表格復述”的方法,凸顯復述目標達成的層次性、連續性和發展性。
在教學中,先引導學生默讀“導讀提示”,說說學習這個故事有哪幾項任務。然后交流最意想不到的部分,說清最意想不到的理由。教師根據學生的匯報,板書關鍵詞。學生觀察找到的關鍵詞,引導學生歸納出帽子的變化:方帽子——圓帽子——各式各樣的帽子。接著快速瀏覽課文,尋找出方帽子和圓帽子所在的段落。這一學習活動中梳理形成了一張表格,為學生搭建了學習的支架,學生根據表格說說故事的主要內容,既是對前一課復述方法的鞏固與運用,也是為訓練復述的上位目標——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搭設臺階。
對照表格,學生先思考并反饋最想復述哪一部分,再挑戰“10分鐘準備復述”的任務,同時明確復述要求:用自己的話講清楚;講出意想不到。為了在準備復述的過程中發展學生的思維,教師出示“復述卡”,讓學生思考如何用好“復述卡”幫助自己復述,及時鼓勵學生在短時間內思考多種復述方法,匯報交流。
通過這一環節,學生經歷頭腦風暴,喚醒了已經學過的復述方法,例如二年級下冊《蜘蛛開店》畫示意圖講故事,《羿射九日》根據表格講故事,三年級上冊《在牛肚子里旅行》畫路線圖講故事,三下《慢性子裁縫和急性子顧客》列表格復述故事等等。在教學中,要鼓勵和引導學生使用這些已經學過的復述方法。
2.2.2 通過復述環節啟發思維
準備復述的環節充分體現了思維的發散性。發散性思維的一個重要特征是流暢性,指在短時間內生成并表達出盡可能多的思維觀念,反映出速度和數量。課堂中圍繞“如何用好復述卡”,啟發學生快速想出盡可能多的復述方法,進行討論。該環節學生獲得充分的思維空間和自由,在碰撞中了解到復述方法的多種可能性,思維得到發散。
為了推進學生深入思考,教師引導他們觀察其他班學生的“復述卡”,思考和自己想到的方法有何不同。學生通過類比其他班學生的“復述卡”,發現了復述方法的多樣。既能用文字,也能用圖表;既能用一種方法,也能多種方法結合。正如“交流平臺”中以學習伙伴的方式交流一樣,該環節也借用伙伴的“復述卡”,體現伙伴學習的真實性和重要性。思維的變通性需要借助類比使思維沿不同方面和方向擴散,表現出極其豐富的多樣性和多面性。課堂上學生提出用簡筆畫表示關鍵詞、用標點符號提示人物語言……都反應出思維的變通能力。
在教學中,原本的設計是學生經歷思維碰撞后,直接開始10分鐘的復述準備時間。但是學生真實的課堂反應是比較盲目地準備。所以在教學中增加了一個小環節,請學生思考并談談如何分配10分鐘的準備時間,再準備復述。
準備前思考如何分配時間,目的是讓學生綜合考慮如何在有限時間內有效地做好準備。學生在交流中不但要說出時間如何分配,更重要的是說出分配理由。該環節的價值是尊重差異、尊重個體學習需求和特征,展現其獨特思維,培養其綜合統籌能力。
在復述方法的靈活操作中,學生經歷“自主思考、交流碰撞、類比發現、自主設計”一系列環節,設計出獨特的“復述卡”,這種獨特性也是發散思維的最高目標。
2.3 互動評價提升思維
語言是思維的形式。學生評價需從多角度進行,以提高語言表達能力,鍛煉審辯式思維。《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要注重評價主體的多元與互動。應注意將教師的評價、學生的自我評價及學生之間的互相評價相結合,加強學生的自我評價和互相評價,促進學生主動學習,自我反思。
在這一板塊教學中,學生借助“復述卡”復述自己最意想不到的部分之后,請“小評委”點評復述是否達到兩個要求,并激勵學生評價除了兩個要求之外的優點。“小評委”點評完,請復述的學生回應“小評委”,談談感受。同時,展示學生的“復述卡”,并談談“復述卡”使用的體會,再請其他學生也談一談。最后,同桌之間互相復述和點評。課后,還可以讓學生靈活運用“復述卡”,復述給家人或朋友聽,請聽眾評一評。學生在互動評價中,思維在“復述卡”上呈現可視化,并能在互評中尋找到不同學生的思維路徑,從而提升自己的思維能力,具體體現為:
2.3.1 多元化的評價形式
學生互評。復述后,請“小評委”點評,再請復述的學生及時回應“小評委”,學生互評復述要求的達成度和復述方法運用的有效性。同伴互評不僅能圍繞復述目標,體現“教——學——評”一致,還促進個性化表達。教學中發現學生非常重視學習伙伴的評價,這是三年級孩子心理特征所決定的,這種評價具有非常強的激勵性。
學生自評。這既是學生重讀自己的過程,也是鍛煉思維獨立性的過程;既是對復述的反思總結,也是個認識自己、肯定自己的機會。
教師適時點評。學生互評環節中,教師點評“小評委”的發言,適時為如何評價做示范。通過傾聽教師的評價,不斷提升審辨式思維能力。
2.3.2 多維度的評價內容
設計開放式的評價。學生在復述時具有其他優點,如自信、生動……引導學生開放式評價,不僅能激勵學生,還給學生更廣闊的思維空間。
談談“復述卡”使用的體會。“復述卡”是學生獨特的思維形式,學生經歷“復述卡”的設計與使用,反思“復述卡”使用的有效性,觸發自己深度思考和自我省思,體現思維的深刻性。
3 結語
復述是一項綜合能力,是學生對語言材料吸收儲存、判斷整理、內化表達的過程,有利于理解課文內容,有利于發展思維,有利于語言能力的發展。學生語言能力的發展是其思維能力發展的重要基礎,而思維能力的發展又能促進語言表達。復述不是一堂課的任務,是一以貫之、反復的過程。教師在教學中落實語文要素,培養學生靈活運用復述策略,學生從“學法”到“用法”,促進語文實踐能力的提高,促進語文素養的提升,促進思維能力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陳先云.統編小學語文教科書能力體系的構建[J].小學語文,2019(1-2):4-11.
[2]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3] 曹愛衛.把握單元核心要素提升教學設計站位[J].語文教學通訊,2019(5):34-35.
[4] 陳基.關于統編教科書復述能力培養的教學建議[EB/OL].http://www.pep.com.cn/xiaoy u/xxsx_176803/xxsxwd/201907/t20190716_1943494.html,2019-7-16/2019-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