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萌萌
摘 要:動畫短片在動畫電影中的地位和影響力日趨提升,本文以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鷸》作為研究對象,從創(chuàng)作背景和視聽語言角度對該短片進行剖析,使短片的表現(xiàn)形式和內(nèi)容達到高度統(tǒng)一。
關(guān)鍵詞:動畫短片;《鷸》;視聽語言
《鷸》是皮克斯動畫工作室于2016年出品的動畫短片,由艾倫·巴利拉羅(Alan Barillaro)執(zhí)導(dǎo),該作品獲得第44屆安妮獎最佳動畫短片獎和第89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動畫短片獎。全片耗費3年拍攝,最終作品只有短短6分鐘,講述的是一只鷸克服對水的恐懼,到海浪肆虐的沙灘上成功覓食的故事。
1 創(chuàng)作背景
原本這支短片只是為了測試皮克斯最新研發(fā)的軟件而制作的,但《海底總動員2》的導(dǎo)演安德魯·斯坦頓(Andrew Stanton)在看完之后,力薦艾倫·巴利拉羅將它充實成完整的故事,這才有了短片《鷸》的誕生。《鷸》的劇本創(chuàng)意來自于導(dǎo)演艾倫·巴利拉羅的一次海邊晨跑。當(dāng)時他看到許多鳥在海灘上捕食,但不會碰到海浪,這個觀察讓他產(chǎn)生靈感,決定從鳥的視角出發(fā)拍攝一部短片。
主人公是一只小鷸,主要靠捕食海邊小魚為生。故事開始時,小鷸依然像往常一樣等待媽媽捕食回來投喂,可是這一次媽媽并沒有將食物放到小鷸嘴里,而是鼓勵小鷸像媽媽一樣勇敢的去海邊捕食,小鷸終于鼓足勇氣邁出了腳步,可是初出茅廬的它屢屢碰壁,在被海浪打濕后,嚇得戰(zhàn)戰(zhàn)兢兢的回到了窩里。這時它遇到了寄居蟹一家,當(dāng)海水再次來臨時,小鷸沒有退縮,而是像寄居蟹一樣把頭埋在沙灘里,這時它看到了不一樣的景象,到處都是美味的扇貝。小家伙戰(zhàn)勝了恐懼開啟了獨立生活的新篇章。
2 視聽語言
2.1 情感表達
動畫短片的受眾群體多為青少年兒童,因此需要承載著一定的“教育”功能。動畫片因篇幅較長需要一定的時間去觀看,而短片因時間的限制,反而成為一種“快文化”,因此對動畫短片的要求也更高。
隨著社會的進步,越來越多的家長對孩子過渡保護,導(dǎo)致孩子在該成長的年紀沒有成長起來。本片展現(xiàn)的就是一位鷸媽媽教育孩子的故事,為了能讓小鷸學(xué)會自主覓食,鷸媽媽鼓勵小鷸勇敢的走出舒適區(qū)。小時候媽媽會成為孩子的老師和榜樣,但是很多母親卻害怕孩子吃苦,將孩子像溫室的花朵一樣保護起來,過渡保護只會使孩子淡化探索世界的樂趣。成人往往會忽略孩子的天性和潛力,家長需要加以引導(dǎo),才能讓孩子的社會中學(xué)會“覓食”和成長。
2.2 鏡頭運用
動畫短片對鏡頭及敘事的要求更高,鏡頭的合理運用可以調(diào)動觀眾的情緒和視角,使影片達到更好的效果。首先,《鷸》中的鏡頭采用的是主人公的第一視角,鏡頭視角和主人公在一條水平線上,讓觀眾對小鷸這一人物形象感覺更加親近。其次,鏡頭在描述場景的時候用的基本是全景或遠景,而在講述故事的時候用的基本是近景或特寫,最后在故事結(jié)束的時候用的又是遠景。這種“遠—近—遠”的鏡頭運用和故事敘事非常吻合。第三,故事中間部分,鏡頭運用交叉蒙太奇,將小鷸向寄居蟹學(xué)習(xí)覓食的過程生動的表現(xiàn)出來。
2.3 聲音符號
“一部影片感覺上的真實性都是取決于音響的。”[1]在動畫電影中,人聲或音樂的形式被淡化掉了,某種程度上和紀錄片具有一定契合。觀眾會更加注重故事本身。海浪拍岸的聲音、小鷸饑腸轆轆的聲音、嘰嘰喳喳覓食的聲音、踩在沙灘上的聲音等等這些屬于音響,這些聲音的加入豐富了觀眾的聽覺感受,使人物立體鮮活,影片中的世界變得真實可信。音響也能展現(xiàn)人物性格,在小鷸碰到寄居蟹的時候,把土堆到寄居蟹身上,寄居蟹沒有生氣,站在土堆上捏了一下小鷸的嘴巴;寄居蟹翻到起不來的時候,小鷸也拉了它一把幫它站起來,能讓我們看到小鷸和寄居蟹真實可愛的友誼。
音樂是敘事的鋪墊和渲染,音樂的旋律和節(jié)奏都要和影片的敘事相吻合。每當(dāng)海浪襲來的時候,音樂就會變得緊張而急促,海浪退去的時候,音樂又變得平緩,當(dāng)寄居蟹和小鷸相遇的時候,音樂又是活潑可愛的節(jié)奏。
動畫短片因其特有的藝術(shù)美,備受大眾喜愛。《鷸》這一動畫以獨特的視角探尋教育的主題,無論是鏡頭還是音樂音響的運用,都緊緊圍繞情感訴求,表達真善美的意境,使藝術(shù)的表現(xiàn)形式更加渾厚。
參考文獻:
[1] 曾憲偉. 動畫音效設(shè)計的研究[D].沈陽航空工業(yè)學(xué)院,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