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貽坤
摘 要:物理學的研究往往起始于物理現象的產生,因此,在物理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重視增強學生對客觀事物的感性認識,促使學生形成良好的形象思維,使學生能夠借助于豐富的想象和聯想能力探索物理現象的本質。在高中物理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形象思維,創新化教學模式,提升學生對物理現象的理解,提高高中物理教學的質量。
關鍵詞:高中物理;形象思維;教學
在過去的高中物理教學過程中,教師經常會忽視學生的主觀意愿,使用灌輸式的教學手段,導致學生只會解題、做題,卻不懂得物理學習的有效方法和如何將所學知識應用到現實生活中去。在高中物理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形象思維有助于改變學生對待物理的態度,使學生形成積極的物理學習觀念,幫助學生了解物理知識的本質,促進學生成長為創新型的人才。
一、加強實驗教學
物理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課程,實驗是培養學生形象思維的重要途徑。在高中物理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擺脫應試教育觀念帶來的思想束縛,將實驗的主體地位還給學生,鼓勵學生大膽地進行實驗創新,引導學生充分地開展真實實驗,并合理地應用仿真實驗,在實驗的學習中積累豐富的感性材料,促使學生的形象思維得到發展。
比如,在學習“電阻”這一節內容時,為了使學生較為直觀地掌握電阻的知識,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相關的實驗。在實驗的過程中,由于一些客觀的原因,學生即便正確連接了電路,也可能觀察不到較為明顯的現象,因此,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對實驗進行改善,引導學生通過在電路中串聯電路表等方式,幫助學生更準確地判斷經過電路的電流,獲得更加可靠的數據。這樣,讓學生通過實驗的方式去獲取知識,有助于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表象,培養學生的形象思維。
二、活用信息技術
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給我們的教學也注入了新鮮的活力,使得教師有更多的途徑去培養學生的形象思維。在高中物理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積極開發和應用信息技術教學資源,將信息技術與教學有機地融合在一起,使學生有機會在課堂上更加充分地感知物理現象,增強學生對物理知識的理解,為學生的形象思維發展積累豐富的素材。
比如,在學習“神奇的靜電”這一節內容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給學生播放各種由靜電導致的現象,讓學生從視覺上感知靜電這種物理現象,增強學生感官上的認識;再比如,在學習“電場及其描述”這一節內容時,由于電場是看不見摸不著的,因此,教師可以使用多媒體設備向學生展示電場的存在,讓學生對電場、電場線等概念形成直觀的印象。除了使用多媒體這種常見的信息技術外,教師還可以使用交互式電子白板等信息技術來進行教學,豐富學生的學習經歷。
三、聯系生活實際
物理與我們的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系,新課程改革也強調教育要回歸生活。因此,在高中物理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加強教學內容與學生生活之間的聯系,引導學生感知生活中的物理現象,使學生能夠從生活的觀察中積累豐富的物理表象,感受物理發展給我們生活帶來的幫助,為學生的物理深入學習提供大量的形象思維素材。
比如,在學習“大顯身手的傳感器”這一節內容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對自己的家庭環境進行觀察,讓學生看看生活中的哪些事物都用到了傳感器。學生在學習以前對于傳感器可能不太理解,但是通過學習,會發現生活中有很多東西都用到了傳感器,樓梯走到的點燈只在人或者其他導電物體的接觸下才能通電,電飯鍋到達了一定的溫度會停止加熱,電子天平可以稱出物體的重量的秘密在于其中的壓力傳感器,等等。讓學生自主去探索傳感器在生活中的應用,有助于激活學生對物理學習的熱情,使學生學會運用所學知識去解釋生活中的現象。
四、合理類比推理
類比就是讓學生將已有對象的屬性遷移到另一個對象中去,從而幫助學生自然地理解另一個對象的屬性。在高中物理教學中引導學生進行合理的類比推理,可以降低學生知識學習的難度,使學生能夠在舊知識的引導下掌握新的知識,促進新的表象的形成,有助于學生形象思維的發展。
比如,在學習“電阻”這一節內容時,教師可以使用類比推理的方法讓學生理解電阻的性質。電阻與生活中常見的水管其實是非常相似的,不同材料制作成的管道,對水流的阻礙會不同,而不同材料制作成的電阻,對電流的阻礙也會不同,并且,電阻和水管道之間在橫截面積、長度等方面也存在共性。這樣,讓學生借助于類比推理的方式去理解這方面的知識,可以大大提升學生的學習質量,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本文針對高中物理教學中學生形象思維的培養策略展開了一番敘述。在高中物理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形象思維,關鍵在于使學生充分地感知物理現象,豐富學生對物理素材的積累,使學生能夠積極地觀察身邊的物理現象。因此,在高中物理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將理論與實踐結合在一起,依據高中學生物理學習的心理,總結出有效的形象思維培養策略,使學生的形象思維得到健全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馬文真.淺析高中物理教學中形象思維能力的培養[J].才智,2016(28):101-102.
[2]姜金龍. 高中物理教學中學生形象思維能力培養的研究與實踐[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