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浩峰
日本換天皇了。德仁即位。
他是“二戰”以后日本第二位即位天皇。1989年1月7日,昭和天皇裕仁死了,明仁即位,改年號為平成。如今德仁即位,改年號為令和。同為即位,30年前和30年后,情況卻很不一樣。
“二戰”以后,日本好不容易鉆了空子保留了天皇。但同為天皇,即使是同一個人——裕仁,在日本戰敗前后,完全是兩種意義的存在。為何當年日本要拼命保留天皇,又是誰最終給了天皇一條活路?在回顧這段歷史的時候,同時會發現——未來的日本,很可能面對天皇難以為繼的局面。
與以往不一樣的一次即位
在日本,明仁即位的1989年,早已是彩色電視時代了——甚至可以說是日本電子產品風靡世界的時代,在當時來說,很少有人會料到,日本的電子產品會在短短三十年后就不那么吃香了。當年,隨著電視這一大眾傳播工具的盛極一時,人們通過視聽結合、聲畫同步的媒介看到:宮內廳公布新的年號——平成。這是歷史上首次通過電視直播公布年號。
在裕仁死去的當天,明仁就通過劍璽等承繼之儀,將代表日本皇權的三神器和玉璽等接過去,就算當上了天皇了。至于登基大典,則放在了整整一年之后的1990年。從當年10月到12月,登基大典期間,島國大眾媒體一直將聚光燈對準了天皇一家。這樣的情況,從前是沒有的。如果將時光推移到1945年8月15日之前,日本老百姓根本就不知道天皇說話是個什么音調,甚至那些為他剖腹自殺的軍人都不知道他長成個什么模樣,也不把他當人。連他自己都自認為不是人——君權神授,裝神弄鬼才是常態。
明仁即位的時候,島國早已天翻地覆進入電視時代。如今,德仁即位的情況,與他爹當年即位,起碼又有兩處很不一樣。
首先,30年前是父死子繼,如今則是明仁主動不干了——成為日本皇室自1817年以來第一位生前退位的天皇。為了能活著從天皇位子上下崗,還特別出動了日本國會,于2017年6月表決通過關于《皇室典范》的一個特別法案。特別法案規定,明仁退位后,沒有再次即位的資格,沒有攝政的資格。而根據日本政府2017年4月21日在首相官邸召開的第14次“關于減輕天皇公務負擔等有識之士會議”達成的共識,退位后的明仁夫婦,將不會脫離皇室身份,改稱“上皇”和“上皇后”。特別是“上皇后”這一稱謂,據說頗得明仁和他的妻子的歡心。而另一個備選稱呼“皇太后”,因為頗有一點“未亡人”的意境,早早地就被用朱筆打了叉叉。他的妻子盡管已經85歲了,卻也不想腦門上貼一個“寡婦”標簽。皇太后之名,確實不妥,畢竟明仁還沒死!從歷史上看,古代日本不乏活著退位的王,但明治以后,根據各個時期的《皇室典范》,父死子繼才是常例。未來,如果德仁也想活著的時候效仿他爹,則2017年6月通過的這個特別法案是無效的,必須國會再開會,再表決。
第二,裕仁、明仁都早早定了接班人,而德仁沒有兒子。明仁的父親裕仁,是1926年大正天皇死后即位的。在位期間,他策劃和指揮日本相繼發動侵華戰爭和太平洋戰爭,侵略和踐踏了中國和東南亞以及太平洋十幾個國家,導致數千萬無辜人民的死亡。戰后,他差點被廢,天皇制也差點被取消。而在經歷戰后經濟騰飛以后,裕仁倒也不愁皇位沒人繼承——有皇太子明仁在那兒等著呢。明仁即位后,同樣不愁皇位沒人繼承——有皇太子德仁在那兒等著呢。如今德仁即位。生于1960年的他年屆花甲,膝下只有一女。根據1947年1月16日公布的日本現行《皇室典范》,天皇這個崗位,只能男的干,不能女的干。雖說日本歷史上不乏女帝——且不論那些所謂女帝是否當年稱過帝還是后人追加帝號,未來假設德仁的女兒愛子想即位,就必須改動現行的《皇室典范》,否則的話,按照現行法規,令和天皇王位的第一繼承人將是他的弟弟文仁,第二繼承人將是文仁的兒子悠仁。
萬世一系就是胡扯
無論如何,德仁是當上天皇了。按照當代日本人的算法,他應該是日本第126代天皇。
然而,這個算法是經不起推敲的。在日本,“天皇”這兩個漢字,作為君主的稱號,最早出現在公元689年正式頒布的《飛鳥凈御原令》。這時候的中國,是大唐永昌元年。當時,華夏大地權勢最大的人倒不是唐睿宗李旦,而是他老媽——天后武則天。再早之前,日本鮮有“天皇”二字。
而中國,倒是早有“天皇”二字——《晉書·天文志》寫道:“勾陳口中一星,曰天皇大帝……”這里的“天皇大帝”,是道教的一個神明。至于凡間的皇帝使用“天皇”作為稱號,則在公元674年9月20日(唐咸亨五年農歷八月十五)。這一天,李旦他爹李治感覺皇帝寶座坐得還不過癮,于是自稱天皇,讓皇后武則天稱天后。天皇、天后的名號不脛而走傳到了日本,才有了15年后日本文獻中出現的“天皇”二字。
公元607年(隋大業三年),日本方面派出的遣隋使小野妹子到中國遞國書,其中有“日出處天子致書日沒處天子無恙”的語句。之后,隋煬帝給日本的國書則是“皇帝問倭皇”。盡管后世日本文獻稱,小野妹子第二年再到中國,給隋煬帝的國書里有“東天皇敬白西皇帝”之語,但中國文獻中從無此字樣。查點中日文獻,當年中國一般稱呼日本統治者為倭王。而日本國王自稱大王,即使死了以后取謚號,也沒幾個用到天皇字眼,大多稱某某帝,或者某某御門云云。日本統治者正式對外自稱天皇,則要到明治維新以后。即便明治初年,日本帝國給外國首腦的信件、國際條約批準書、宣戰詔書等,落款都是皇帝。比如1894年甲午戰爭時,睦仁發出的宣戰詔書中如此自稱——“保全天佑踐萬世一系之帝祚大日本帝國皇帝”。
從最新的人類學研究成果看,明治維新以后日本經常出現的“天皇萬世一系”言論,就是胡扯。日本列島,在一萬年內,南部先有南島人,北部先有通古斯人,而后又有大陸移民而去。至今,島國還有徐福東渡而成第一代大王的傳說。而日本列島,在中古時期小國林立,最后由位于本州島中部奈良地區的大和國家實現統一,大和也就成了日本的別稱。大和朝廷成立前出現過多次王位的爭奪,根本不知幾人稱王,幾人稱霸。
第一個站出來宣稱天皇萬世一系的,是明治維新之際的睦仁。他在1889年(日本明治22年)制定的《大日本帝國憲法》中,不僅標明天皇是萬世一系的,還用神道教拼命樹立天皇的宗教權威,以神格化的世襲天皇為國家元首,使其享有總攬國政權、軍隊統帥權、宣戰媾和權、締約結盟權、管理罷免權、決定法律權,其根本原則是主權在君。當時就有有識之士中江兆民抨擊睦仁:“送到我們手中的這部憲法究竟為何物?是良玉?還是土瓦?大家還未看到其實質,就沉醉于其名稱。國民之愚,竟至于此!”
1912年7月30日,明治天皇死于尿毒癥。接班的是他唯一活到成年的兒子——“小老婆”典侍柳原愛子所生的嘉仁,登基后改年號為大正。大正天皇在位11年——從1915年11月到1926年12月。嘉仁留下的一大遺產是——從他開始,天皇也一夫一妻制了。
天皇還在但帝國早亡了
接下來登場的則是嘉仁的長子裕仁,年號昭和。從1926年12月25日到1989年1月7日,整整62年零13天。裕仁成為了日本在位時間最長的天皇。
正是在裕仁治下,在1936年以后,日本對內對外文書,才統一使用天皇,而再不用皇帝等稱謂了。也正是在這一年,日本官方文書上才通用“大日本帝國”這一國號——盡管作為憲法之名,“大日本帝國”那時候已經存在了47年,而躊躇滿志的日本人當時還無法想象——僅僅9年以后,隨著日本于1945年戰敗,“大日本帝國”亡了!1947年,《日本國憲法》頒布。盟軍占領,加之國號變更,某種意義上象征著過去的日本已經亡國了。可那位發動戰爭,使得中國和東南亞以及太平洋十幾個國家生靈涂炭的裕仁,竟然奇跡般逃脫了戰爭罪責的懲罰。
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新出版了《自由北海道》一書的旅日作家毛丹青如此說:“戰后日本天皇制被保留下來,跟美國人的占領政策有絕對的關系,包括本尼迪克特的《菊與刀》也發揮了作用,因為這起先是一份海外戰意分析報告。”毛丹青披露,《菊與刀》實際上不僅僅是本尼迪克特的個人作品,其相關信息的采集、數據的收集,都來自美國戰時情報局大約有30多名專職分析人員的25號團隊。該團隊收集了大量的日本俘虜的面采記錄,人數超過了3000名。毛丹青認為,這本書強調了日本人的恥感文化與道義,恩怨與忠誠等等,促成美國重新審視——是否保留天皇。
當《菊與刀》寫作即將完成之際,1945年8月15日,裕仁向全日本廣播,接受《波茨坦公告》,實行無條件投降。
即便絕大多數日本國民從廣播里第一次聽到裕仁的聲音——所謂“玉音”后,所表現出的順從、忠誠,讓美國人感到天皇確實有代為發號施令的價值,在美國內部,對是否保留天皇制,仍有爭議。早在1942年8月,美國設立了以哥倫比亞大學胡格·博頓等遠東問題專家為中心的研究班子,開始研究如何處置天皇和天皇制。研究重點——是否應保留天皇制?如應保留,是否應限制天皇的權力?如應限制,又應限制到何種程度?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日本研究中心研究員馮瑋披露, 1944年3月4日,該研究班子制定了題為《天皇制》的文件,以保留天皇制為前提,提出了三個具體方案:保留天皇的全部功能、完全不保留天皇的功能、保留天皇的部分功能。在經過激烈辯論后,該文件于同年5月9日成為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的正式文件。按當時美國駐日大使格魯的說法:“天皇的存在會令人信服地拯救成千上萬美國人的生命。至少,天皇的聲音是日本人民或日本軍隊有可能服從的唯一聲音。” 格魯甚至如此比喻:“天皇是蜂窩里的蜂王,只有不了解日本的人,才主張把天皇干掉。”但在向日本投下兩顆原子彈后,原本在《波茨坦公告》草案中明確保留天皇制的美國開始動搖了。1945年7月17日,正在參加波茨坦會議的國務卿貝爾納斯電告華盛頓方面,認為應該刪除“公告”草案中保留天皇制的內容。7月18日,參謀長聯席會議根據杜魯門總統的意見提出,將保留天皇制的內容改為“日本國之最終政治形態,由日本國國民自由表明之意愿決定”。在1945年秋季的美國民調中,總計達71%的被調查者認為,應追究天皇的戰爭責任。
東京審判結束后的記者會上,澳大利亞籍審判長威廉·衛勃的表述就是答案:“天皇的權威在終結戰爭時已得到毋容置疑的證明。同樣,在發動戰爭時天皇所扮演的顯著角色也為檢方所闡明。但是,檢方同時明確表示對天皇不予起訴。”完全由美國主導的檢方為何不起訴天皇?美籍首席檢察官季南明確告知:“使天皇免受審判是盟國的政治決定。”
盡管日本戰敗,并且事實上亡國了,甚至駐日盟軍最高司令麥克阿瑟都有了太上皇的稱謂,可裕仁卻得以借此繼續賴在天皇位子上。但他也必須做出姿態。1946年1月1日,他發表《人間宣言》,其中有這樣的句子:“說朕是神,日本民族有比其他民族更優越的素質,擁有能擴張統治世界的命運,這種架空事實的觀念,也是無根據的。”
根據1947年施行的《日本國憲法》,天皇作為國家和國民團結的象征,只有禮儀和形式上的職權。毛丹青說:“戰后的天皇是國家的象征,不具有實際的行政權力,包括新年號的決定也沒有發言權。”
對于退位的明仁,毛丹青評價道:“平成天皇在位30年做得最多的公事就是慰問日本災民,這其中包括地震、海嘯、臺風等等。平成時代的日本雖然沒有發生或參與過戰爭,但自然災害之多幾乎成了日本歷史之最。在此,天皇的角色很明確,他的慈祥以及親民的一舉一動都鼓勵了日本國民。另外,平成天皇是和平主義者,他在退位前的講話中說到和平之重要性時,雙眼含淚。”
(摘自《新民周刊》2019年第1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