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京西
摘 要: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要增強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這一政策提出的理論依據就是生產決定消費,消費對生產具有積極的反作用。新的消費熱點能夠帶動相關產業的成長與發展,這種新的消費需求對生產的調整和升級起著導向作用。
關鍵詞:消費;經濟發展;基礎性作用;消費升級
一、增強消費對經濟發展基礎性作用的理論依據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目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由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和落后的生產力之間的矛盾,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增強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推動消費增長,促進消費升級,亦然成為我國經濟領域的重大戰略部署。
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告訴我們:經濟活動,即生產活動,是具有一定生產經驗與勞動技能的勞動者借助生產工具,加工勞動對象,使勞動對象發生一定變化以滿足人們某種需要的物質產品制造過程。生產活動是人類社會最基本的社會活動,是人類社會存在與發展的基礎。
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出現了社會分工,在社會分工體系下每個生產者的勞動技能變得單調或狹隘,他們所生產的產品的用途也變得單一,難以滿足人們多方面的需求,于是,人們只有通過交換才能獲取滿足自己需求的其他商品。同時,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部落集體勞動逐漸瓦解,演變成以家庭為單位的個體勞動,由于每個家庭在資源稟賦上存在差異,各個家庭的財富所得也出現了差異,于是,原始部落內部出現了不同的利益主體,即產生了私有制。在私有制條件下,人們交換商品時,必然尋求以價值為基礎,等價交換,才能實現交換的公平,所以,在社會分工和所有制——利益差別體出現后,物質產品生產活動采取了商品經濟形式。
在商品經濟條件下,生產過程分為生產、分配、交換與消費四個環節。生產環節,又稱狹義生產過程,指直接生產某種商品的過程;分配環節,是在社會分工體系下合作生產商品的勞動者依據一定的制度安排,以貨幣形式分享勞動所得;交換環節,指獲得貨幣收入的人們通過市場購買自己需要的各種商品;消費環節,指人們購買商品、獲得滿足的過程。生產環節是生產活動的起點,消費是生產活動的終點和最終目的,生產過程的四個環節既相對獨立,又相互聯系,生產的發展規模與發展水平決定了社會總產品的數量、品種與質量,也決定了分配、交換和消費的對象、規模和方式;而分配、交換與消費又反作用于生產。分配制度是否合理,決定了生產者的勞動積極性能否得到調動,直接影響到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高低;市場體系的完善程度以及市場交換發展的深度與廣度,影響到商品的實現和生產的可持續發展;消費對生產的反作用不僅表現為消費使生產目的得以實現,還表現在消費是推動生產力發展的內生動力,消費的增長遵循從數量擴張到質量提升的規律,一個新的消費熱點的出現往往能帶動一個產業甚至幾個相關產業的出現和成長,消費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對生產的調整和升級起著導向作用。
二、增強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
我們知道,推動一國經濟發展的動力來源于投資、消費和對外貿易,俗稱“三駕馬車”,這三駕馬車在我國經濟發展的不同時期發揮的作用也不盡相同。
從1949年新中國成立到1978年改革開放之前的近30年,新中國吸取民國政府缺乏重工業就要挨打的教訓,依靠政府投資,集中資源建立起了以重工業為主的國民經濟體系。2019年國慶70周年大閱兵上展示的潛艦導彈、“巨浪-2”導彈等一大批自主研發的護國利器,就是得益于當時重工業發展打下的良好基礎。
從1978年改革開放到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爆發前的近30年,我國依靠強大的人口規模優勢建立了門類齊全的國民經濟體系,成為全球唯一一個擁有全門類國民經濟體系的國家。這期間在出口導向政策的推動下,我國積極參與經濟全球化,融入世界經濟體系,充分發揮市場的作用,尋求全球配置資本、人力、技術等資源,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模式,中國經濟徹底扭轉了短缺局面,中國人民告別了票據經濟時代,消費能力得到極大釋放,但也應該看到,由于歷史原因,這一時期我國老百姓的消費水平還處于從無到有、從少到多數量擴張的初級階段,不過,龐大的市場規模還是支撐著我國經濟在改革開放的前30年保持著強勁的增長勢頭。
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的爆發,標志著發達國家以透支消費拉動經濟增長的道路走到了盡頭,我國的出口導向經濟也難以為繼,出口貿易對經濟拉動的效能驟減,于是,我國政府把拉動經濟增長的重點轉向投資與消費,實施了四萬億經濟刺激計劃、家電下鄉稅收優惠、鼓勵按揭購房等一系列政策,短時間內投資與消費彌補了出口下滑的短板,穩住了經濟增長速度,但接下來便出現除了房地產行業,其他行業投資回報遞減的現象,政府又不得不加大杠桿繼續刺激經濟,造成政府債務攀升,負債規模占GDP的比重達到67%,成為我國經濟的一大隱患。2009年以來,房價井噴式上漲,嚴重透支了老百姓的消費力,我國經濟陷入債務拉動投資、房地產拉動內需的怪圈。
2015年初,財經作者吳曉波“去日本買只馬桶蓋”一文成為網上熱搜,為什么馬桶蓋、電飯鍋、電吹風這類世界產量最大的國家的“新中產”要千里迢迢跑去日本大量采購國內并不短缺的同類商品……人們開始重新審視中國老百姓的消費力,反思中國經濟結構與“富起來”了的中國老百姓的消費需求之間存在的問題。2015年11月,習近平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會議上提出要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出“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強調從生產領域加強優質供給,改變低水平、低層次產能過剩狀況,提高全要素生產率,使供給體系更好適應需求結構變化,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從2010年起,我國的GDP總量就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2018年GDP總量更是突破了13萬億美元,雖然人均GDP與發達國家相比仍然存在明顯差距,但我國二元經濟結構較為突出,城鄉經濟差距依然較大,滿足不同群體消費升級的需求給我國經濟帶來了巨大的發展空間。在我國,一方面,農村居民在消費結構和消費層次上長期落后于城鎮居民,他們對耐用消費品和智能化產品的需求具有更大的升級潛力,隨著城鎮化進程進一步發展、農村流通網絡進一步健全和農民收入水平持續提升,農村居民對產品內容和結構的消費潛力亟待挖掘。另一方面,一個日漸龐大的“新中產”消費群體正在崛起,他們不僅注重產品的物理特征,更注重產品蘊含的精神文化屬性,重視消費過程的良好體驗,這個階層消費的個性化、品質化、差異化、精細化和多樣化特征,極大地推進了供給側結構改革,因此要滿足和挖掘他們的消費需求,優化消費結構、提升消費品質,大力開發本土自主品牌中的高端商品和服務,推進文化教育、休閑娛樂、交通出行、健康體育等服務行業的發展、壯大與升級,充分發揮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